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韩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05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年来,诸子学尤其是近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升温,近代诸子学既与乾嘉学派具有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又与后者不可等量齐观。中国近代是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近代思想家一面宣传西学,一面整理解读中学,由此推出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国学思潮。

    他们在国学上不约而同地聚焦先秦,以诸子学为重心。诸子学研究在《康有为全集》中占据了前三卷。梁启超曾经被誉为史上著述最丰的思想家,诸子学研究在他的国学研究中举足轻重,并且是其中的亮点。他对先秦学术的研究既有宏观透视,如《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又有个案研究,如《孔子》《老子哲学》等;此外还有学派代表的中观研究,如《儒家哲学》等。至于严复,晚年提倡尊孔读经,推挹诸子学自不待言。章太炎是享有盛誉的国学大家,他的国学研究以先秦诸子为重镇,如《诸子略说》《国故论衡》等。

           近代思想家注重诸子学,并非无意之举,而是有心之为。如果说惧怕文字狱是乾嘉年间诸子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之一,那么,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究则是迫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政治斗争和现实需要,因而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诉求。他们深切地意识到,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赓续与中国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严复指出,文化具有“国性”,是国家存立的根基,传承中华文化就是延续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强调,文化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也是凝聚民族信仰的不二法宝。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国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除此之外,诸子学还具有其他时期的国学所没有的特殊价值和重大意义。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先秦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第二,在近代思想家看来,先秦学术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高峰之一,有利于提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章太炎认为,先秦诸子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到轴心时代的世界学术时,对诸子学的超迈全球赞叹不已。可见,有别于乾嘉诸子学研究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究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守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产物。

    近代思想家积极投身火热的救亡斗争实践,这为他们的诸子学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并且拥有了鲜活的实践品格。综观近代思想家对诸子思想的解读和诠释不难发现,他们的诸子学研究服务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旨在凝聚民族精神,激发中国人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自信心。近代诸子学与乾嘉学派的最大不同在于注重思想阐发而不是文字训诂。在吸收西学的过程中,他们对西学进行大胆改造,以此推动对诸子思想以及先秦学术的创新性解读和诠释。通过厘辨中西文化的关系、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借助诸子学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对于他们来说,西学只不过是手段,中学才是目的。梁启超曾经将中国近代的诸子学复兴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由于不忘初心,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因为对西学的借鉴而迷失在欧风美雨之中,反而更清醒、更坚定了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坚守。

    (摘编自魏义霞《近代诸子学研究及其实践品格》)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代诸子学与乾嘉学派具有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而在出发点和学术重点上又有明显的区别。 B . 近代思想家在国学上不约而同地聚焦先秦诸子,这并非巧合,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有意而为。 C . 近代诸子学为救亡图存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诉求,其学术水平高超,超越全球。 D . 近代思想家既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没有完全排斥西方文化,而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第二段中以康有为等人为例,主要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国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国人的精神家园。 B . 近代诸子学与乾嘉学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章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让读者对近代诸子学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C . 文章论述了诸子学在近代被重视的原因,及其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救亡图存上的作用,全文多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说服力强。 D . 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从“聚焦先秦诸子”“守护精神家园”“彰显实践品格”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次很清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代思想家以诸子研究为工具,激发国人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信心,实践性强,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学术精神。 B . 乾嘉学派研究先秦诸子主要是为躲避清朝的“文字狱”,而近代诸子学则为了救国图强,故后者学术成就更大。 C . 中西方文化各有优势,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在学习西学时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之根。 D . 近代中国学术界国学名家辈出,这与特定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政治斗争和现实激发了他们研究国学的热情。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阎晶明

    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

    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从1906年决定“弃医从文”开始,积累、涌动长达12年,文学家鲁迅终于真正爆发。是什么让鲁迅经历了一个仿佛无所事事的漫长等待期,迎来一次彻底的呐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觉醒的迟疑,他深知觉醒者必然历经痛苦,一旦觉醒并发出呐喊,则必须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坚持。为了也许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将来,“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的人生总是在自我矛盾与纠葛中,始终在自我情感冲突与痛苦中思索并且写作。处在那样一个风雨如磐的旧时代,最先从思想和观念上觉醒的人们,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兴奋,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鲁迅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意识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长求索中,他一直在寻找前行的道路。他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着隐忍。即使他已经决定要通过文艺为中国人的精神提供光与火,同时又接受母亲的要求,回国与一字不识、缠了小脚的朱安结婚。他对周作人周建人可谓有着长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琐事与周作人“兄弟失和”。

    因为这种种矛盾纠葛,因为每每需要辩驳反击,鲁迅在世时经受了太多怀疑、误解甚至攻击。鲁迅说,觉醒者对于后人的态度,“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其次才是“指导”和“解放”。正是出于尽可能的理解,现实中的鲁迅,可以说是以隐忍牺牲的态度,面对他在笔下所批判的许多人和事。而世人只关注他的一个都不宽恕,忽略了他的另一面。

    鲁迅写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稿费帮助了太多的青年。他与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新书局主办者李小峰打了一场官司,然而在官司之后,他仍然把自己的作品交由李小峰出版,因为他相信李小峰仍然是一个愿意做事的青年。他主张当时的青年参与社会革命,又不愿他们付出无谓牺牲,同时又反对那些指责学生参与爱国行动的言论。

    体现在创作上,匕首投枪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是鲁迅小说最集中的主题,表达内心世界的矛盾甚至悲凉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给人的直接印象。然而,我们更应当体会他文字背后的热情,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故乡》的结尾,即使在心境已经满是悲凉的情形下,他仍然不忘表达,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坚持走下去,就可以由无变有。他知道闯出一条这样的路何其艰难,但他依然不畏惧来自敌手的锋刃,自己承受冷箭、暗流,而要放别人尤其是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死火》里的那块潜存于冰谷里的石头,愿意以最后的燃烧带给别人希望。他对青年总是怀着亲切的关爱和深沉的呵护。他记念学生刘和珍,不但写出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也写出她始终微笑、和蔼的表情。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鲁迅不同时期的论述和表达中,兼有这样一种对称的、对等的、不变的坚持,那就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是他心中不变的意向,更是他愿意为之付出乃至不惜牺牲的目标。谈鲁迅的人生与创作对今天有何启示,这种在隐忍中付出的自我要求。对别人尤其是青年可以获得光明、宽阔人生境界的期许,为此愿意在与误解、攻击的斗争中努力坚持的人格力量,或许最值得通过阅读理解,而尊崇、敬仰,进而传承和弘扬。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狂人日记》的发表,标志着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真正爆发,在此之前他已经历了长达12年的等待期。 B . 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但对觉醒有过迟疑,因为当时的他不相信会有将来,也认为或许看不到将来。 C . 鲁迅认为“觉醒的父母”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他虽然和李小峰打官司,仍将作品交由他出版。 D . 鲁迅主张青年参与社会革命,但不能无谓牺牲,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观点。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觉醒者鲁迅的内心是矛盾与痛苦的,对未来既兴奋又困惑,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既叛逆又隐忍。 B . 虽然鲁迅经常在文章中进行辩驳、反击,但现实中他对笔下批判的许多人和事却持以隐忍牺牲的态度。 C . 鲁迅常被世人误解为“一个都不宽恕”,其实他也有温良、宽厚、隐忍的一面,总是尽可能地理解所有人。 D . 鲁迅作品给人的直接印象与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领会其作品。
    3. (3) 鲁迅是怎样“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莒有巨树

    任林举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庄子在《逍遥游》里反复提到过一些寿命几千岁不止的老树——楚之南的冥灵、上古的大椿,还有宋国的樗,但并没有提到过山东日照莒县的那棵“银杏王”。庄子是哲学家,人类中的智者,他反复提到树,是想借助这些树向人们讲一讲长与短、动与静、智与愚、生与死以及守固与自由的道理。

    正当庄子著书立说传播万物生息运行之道的时候,莒县浮来山上的那棵“银杏王”已活到2000岁。有一派考据者说,庄子本生于山东东明。果如此,庄子和那棵“银杏王”便是地地道道的老乡。对于知识广博的庄子来说,本应该知道那棵银杏树的存在。不提,大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他真的没听说过。庄子自己也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鉴于那时交通和信息渠道落后,摸不着,够不到,没听说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另一种可能,庄子也知道这棵树的存在,但觉得比起其他更加古老的大树,浮来峰这棵银杏树,还很年轻,不值得一提。

    不提就不提吧!树活到了这个份儿上,还需要在意什么呢?再者说,对于天下诸事,人有人的理解和看法,树有树的使命和态度,各行其道、各领天命便是。庄子讲完了人生的感悟和道理之后,便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七尺之躯交付于泥土。又二千年,莒县浮来峰上的银杏树仍然无言地伫立于大海之滨,日照初光之地。树无言,不等于没有言说,没有讲述,它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言说或叙事。四千多年的巨大篇幅,哪一个血肉之躯有机会、有能力阅尽如此长卷?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言,无限言,就看你有没有领会和如何领会。

    我见到浮来山上的老银杏时,正是夏季,它张开巨大的绿色伞盖默立于定林寺之侧,确切地说是定林寺默立于古树之侧。虽说定林寺是声名远播的“千年古刹”,但从建立到今天满打满算也不过1500多年的历史,与那棵古老的银杏树比,也是地地道道的后生。至于周遭的刘勰校经楼、千年古观朝阳观、世界之最檀根王文心亭、卧龙泉、莒子墓等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关于各种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生灭灭,关于生命的种种劳碌、冲突和争竞,种种不甘与挣扎,种种快乐与苦楚、希冀与绝望,老树已站在那里默默地看了几千年,统统都记在心里。不仅记在心里,而且以一种人类永远也无法明白的方式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如今的银杏树早已不是人类观念里那棵无思、无想、无为的单纯植物。四千多年来绕树而转的那些生灵,殒灭的肉身和不灭的精神,都已经成为老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成分或元素,蕴藏于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颗子实每一个枝丫、每一寸肌肤和每一圈年轮。

    熙熙攘攘的人流从各地、各处聚集到老树跟前,到它的伞盖下享受一刻的阴凉;隔着围栏以手触摸它突出地面的虬根;或在它的围栏上系一条红丝带,把自己在人世间难了的心愿或未达的诉求交托给它,希望它能认真体察并通过一种神秘的方式暗暗相助。在从前那些更加随意的年代,人们还能以更近的距离和更随意的方式接近老树,便有很多人试图以自己的手臂丈量老树的胸怀。结果,好事者总是兴高采烈地张开手臂,煞有介事地丈量,郑重其事地宣告,然后,一个永远不会准确的数字,很快被后来者矢口否认。有些人感到很委屈或很疑惑,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不知道自己是在以短暂量度恒久,以有限量度无限,以不变量度变化,更不愿意承认是在以速死之躯量度不朽的生命。

    老树是不睡的,十万叶片每一片都是它的眼耳和心,即便有一些稍事休息,另一些也是警醒着的。它记得住经历过的一切事物,风雨、雷电、霜雪阳光和生物界无数的生死、繁荣与衰败以及人世间数不尽的悲欢和冷暖……当有人来向它虔诚祈求走出人生困厄之道,它并非无动于衷,只是稍徽迟疑,那些困厄以及遭受困厄的生命即已烟消云散,就如人类之于蜉蝣,即便真想帮一帮那些短命的生灵,有时也未必能来得及。

    坐在刘勰校经楼前的台阶上,看斜阳余晖洒在“银杏王”巨大的伞盖之上,万千叶片纷纷发出祥和、明亮的微笑。那微笑却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快乐,但很难猜测其中的奥义。光,跳跃着、弥漫着,呈液态状,从天空泼洒下来,一接触银杏叶片马上向四处迸溅开来,其中有一些便顺着叶片的缝隙流淌到了地上树干上,形成了一块块、一汪汪明亮的光斑。不知道何年何月,老树的主干旁和褐色的枝丫上,又生出了手臂粗的新枝干。看上去很像苍老的肢体又焕发了青春,也像以自己的身躯为本,又滋养出新一代生命。

    就这样,我背靠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代建筑,面对一棵可以傲视一切生命的树中王者,消磨了一个完整的黄昏。待要起身离去时,突然感觉到了异常的艰难和沉重,似乎自己也和面前的老树以及刘勰的雕像一样,生出了具体的或抽象的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知识广博,在其作品中没有提及莒县“银杏王”,可能是因为“知也无涯”,他真的没有听说过这棵树。 B . 定林寺、刘勰校经楼等建筑是人文之景,他们尽管同样历史悠久,但与作为自然具象的银杏树相比仍显年轻。 C . 庄子将七尺之躯付于泥土,与莒县银杏树伫立海滨两千年之间形成对比,突出了树比人能更有机会、更有能力见证人世沧桑。 D . 文章引用老子的话,凸显银杏树虽然无言,但其存在就是有言,意在表明任何人只要认真领会,就能明白老树的丰富内涵。
    2. (2) 文章开篇写庄子《逍遥游》里的内容,有何作用?
    3. (3) 作者打算起身离去时,为什么会感到异常的艰难和沉重?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卮崩水浆不入巳三目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文皇帝 , 时为齐随王谘议,随府在荆镇,仿佛奉闻,便投劾星驰,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不复识焉。

    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及居帝位,又立七庙堂,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沲,哀动左右。加以文思钦明,能事毕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礼节。大同中,于台西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递相讲述。皇太子、宣城王亦于东宫宣猷堂及扬州廨开讲,于是四方郡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诏铭赞诔,箴颂笺奏,爰初在田,洎登宝历,凡诸文集,又百二十卷。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勤于政务,孜孜无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纠奸趟伏,洞尽物情,常哀矜涕泣,然后可奏。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庶事繁拥,日傥移中,便嗽口以过。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常克俭于身,凡皆此类。后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讳榆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押馥,盛夏暑月,未尝褰袒。不正容止,不与人相见,虽觌内竖小臣,亦如遇大宾也。历观古昔帝王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

    (节选自《梁书·武帝萧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B .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C .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D .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忧,本指遭父母等的丧事,本文指的是高祖梁武帝遭逢其父太祖文皇帝去世。 B . 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诸侯设五庙,体现出尊卑等级秩序。 C . 大同,指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也指道家所说的人与万物浑然一体,本文属前者。 D . 六宫,指天子的正寝及五处燕寝,也就是皇后和妃嫔的住处,也可以泛指后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帝萧衍事亲至孝,极尽诚敬。登位之前,祭扫陵墓,泪水让草木也动容;登上帝位后,叩拜祖庙,泪如雨下,至情感动身边的人。 B . 武帝萧衍爱好学习,成就斐然。他天性聪慧敏捷,下笔便成文章,他创作的众多诗赋,文采与内容都能协调配合,不同凡响。 C . 武帝萧衍勤于政务,崇尚节俭。他日理万机,不贪图享乐,在衣、食乐等方面都很节制,不举办大型宴会,也不曾奏乐。 D . 武帝萧衍端庄礼敬,注重礼教。盛夏暑月,不曾撩起衣裳露出上身;不端庄容貌,不和人见面;与宫内宦官小臣相见,也如同接待贵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不复识焉。

      ②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 5. 古代诗歌阅读

    次秀野种粟韵

    朱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 , 雨遍平畴万顷中。

    旧喜樊迟知学圃,今看许子快论功。

    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

    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

    【注】①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②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③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手种粟而后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借用“阿香”“丰隆”等古代神话传说,表达出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 B . 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也迎来了耕种的时机。 C . 诗人曾为儒家弟子想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 D . 尾联祝愿老友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在田间小路漫步吟咏,尽享无穷兴味。
    2. (2) 本诗的“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两句颇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孔子说不会选择干不正当的事情而得到富贵的句子是:“。”
    2. (2) 孔子说,教学过程中,不到学生他实在弄不明白、表达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启发他的句子是:“。”
    3. (3) 《孟子》中与孔子对大同世界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沈从文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个人得失事小,国家前途事大。他曾经明确提出:“民族兴衰,事在人为。”就在那样黑暗腐朽(用他的说法是“腐烂”)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信心。他总是想激发青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事业上有以自现,在学术上有以自立”,他最反对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他不只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对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他自己说他最满意的小说是写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边上的人和事的。选集中的散文更全部是写湘西的,这些作品都是有所为而作的。

    沈先生关心的是人,人的变化,人的前途。他几次提家乡人的品德性格被一种“大力”所扭曲、压扁。“去乡已十八年,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一种                 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              , 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               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                  , 也随同泯灭了。”(《<长河>题记》)他并没有想把时间拉回去,回到封建宗法社会,归真返朴。他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是希望能在一种新的条件下,使民族的热情、品德,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能够得到新的发展。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堕落            消失殆尽          固然           辨析 B . 坠落            消失殆尽          即使           辨析 C . 堕落            消失无余          固然           辨别 D . 坠落            消失无余          即使           辨别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不只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 B . 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对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 C . 他不只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对七十九岁的老人而言,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 D . 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
    3. (3) 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仙姑只听见院里人说“四十五”“穿花鞋”,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 B .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C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 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 8. 语言文字运用II

    对于很多人来说,耳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很多情况下,使用耳机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佩戴等不良习惯,却正在“悄无声息”地将耳朵健康偷走。医生们普遍认同,噪声对听力的损伤程度与     , 噪声的暴露量越大,对听力的影响就越严重。

    佩戴耳机除了会给耳道皮肤敏感的使用者带来耳闷耳堵等不适的感觉,甚至诱发湿疹或炎症以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       长时间、近距离、高分贝的声音可能造成内耳毛细胞的损伤,其主要表现是听力损失,久之可以引起噪声性耳聋或隐匿性听力损失。

    专家建议,减少耳机使用时间,      。所谓“60~60”原则是指一种国际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能调至更低最好;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不宜超过60分钟。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简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出自《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

    ——江梦南(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的湖南郴州失聪女孩·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