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百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5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与以前直接、显性的表现方式相比,“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从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入手,善于把虚无历史的意象和观点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娱乐信息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的状态中悄然接受。这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究其根源错综复杂,观其后果危害严重。

        一,在“过度娱乐”中消弭历史认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需求在商业化浪潮的裹挟下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交汇碰撞,催生了“泛娱乐化”现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搭载“大众娱乐”的潮流虚无历史,看似是以肤浅、低劣的“包袱笑料”和“鸡汤软文”等搔人们精神需求的“痒处”,实则是在欢闹的掩盖下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当这种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时,其结果必然是扰乱了追求崇高、坚守意义的历史思考,模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的历史记忆。

        第二,在“方位迷失”中瓦解主流价值。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有机可乘,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精神方位的迷失。一方面,部分文艺界和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缺乏应有的文化格调和立场导向意识,容易模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部分受众群体图消遣、求快活,更愿意通过肤浅、低俗的娱乐方式宣泄压力、消磨时间,这为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打开了“消费市场”,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用消遣化、娱乐化的方式解读历史、传播历史,历史被戏说、英雄被调侃、经典被篡改,其结果就是直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和消解。当历史的价值仅归于娱乐的“附庸”之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也就开始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根基和人们的精神信仰。

        第三,在“主观唯心”中动摇唯物史观。“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侵蚀了人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使人们在认识历史、观察历史的过程中严重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法,从而坠入“主观唯心”的迷雾。普通大众很难区分和辨识这类极具隐蔽性、迷惑性的错误思想,而一些主流文章和理论报刊有时又批判得不够。这些都助长了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破坏。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任意捏造历史、歪曲事实,本质上就是从唯心主义出发将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从源头上冲击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依赖于主观精神;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无视党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彻底反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把历史进程说成是随机和偶然的。此类错误观念渗透蔓延,最终后果必定是从根本上虚无、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虚无、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摘编自张博《警惕“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材料二:

        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一样,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仍是唯心史观,意在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歪曲党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抹黑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离间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面貌是多重的,它侧重于采用迂回的、隐蔽的、片段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

        策略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较为隐蔽,通常将意见、主张等嵌入某些事件和舆论中,以“造氛围”“带节奏”的方式“夹私货”,对于党的历史,以细节遮盖总体,以虚假代替真实,含沙射影,在博眼球、赚流量中,使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甚或它会在一些所谓“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中有意加载“低级红、高级黑”类型的意见主张,使一些舆论在传播中不知不觉变了味。

        观点碎片化。如果说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注重观点的系统化、整体性输出,其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阵地战,那么主要存身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其策略更像游击战,将观点化整为零,以碎片化、“蹭热点”“搭便车”的方式输出。只要受众从某一个点上得出了符合其期待的看法,就算达到了目的。比如一些电视剧和网络小说,以“重新评价”为名,为反面历史人物“正名”“洗白”,久而久之极易使社会大众模糊是非、对错、真假。

        对象大众化。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比较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虽针对性较强但也容易引起警惕;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足够多的人,从过去的专业或半专业圈子扩展到了一般网民,触网就有可能受到其影响。

        这种“全面撒网”“多点开花”的做法,更有助于其从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判断能力不强、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那里收割回响,从而对足够多的人造成一种整体上的影响。

    (摘编自郝永平、黄相怀《加强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与防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软”表现在它总是把错误观点渗透在娱乐视频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观点。 B . 有些文化生产者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这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大肆传播的原因之一。 C .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目的。 D .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传播方式较为隐蔽,它有时会以“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出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想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是要让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B . 有些人通过低俗的娱乐方式消磨时间,比如看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这样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毒害。 C . 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存身之处截然不同、策略也不同,但其本质却相同,都是虚无历史、混淆是非。 D .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影响到一般网民,比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人多得多,从这点上讲,它的危害性可能会更大。
    3.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的一项是 (   )
      A . 短视频《揭密汪精卫》深挖汪精卫身上的“文艺细胞”,赞叹他是性情浪漫的“诗词家”,使观众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 B . 有学者发表文章称,抗日战争是一个错误,如果不抵抗,中国被日本统治了,中国的科学和经济早就像日本一样发达了。 C . 小说《土改!土改!》把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写成如此情况:大地主是“善良”“勤劳”“开明”的,革命者则是凶暴的懒汉。 D . 网络小品《团结一致》中有对《黄河大合唱》的改编,曲调不变而修改了某些词句,如“虎在吼,狗在叫”等,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4. (4) 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5. (5) 请依据两则材料,对以下文字中提到的现象作简要评析。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名年仅26岁的年轻战士任凭烈火焚身,始终未动,直至壮烈牺牲。他就是邱少云!日前,有人以其被活活烧死却一动不动“不合生理学常识”为由,断言这个英雄事迹是“伪造的”,并在某平台发布了以“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为噱头的短视频供人娱乐。

  • 2. 现代文阅读

    差半车麦秸(节选)

    姚雪垠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他从入伍的时候起,就成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上离开我们。他走了以后,我们不断地谈着他,想念着他。队长保存他的那支小烟袋,像保存爱人的情书似的,珍惜得不肯让别人拿去。

        差半车麦秸还没有挂彩的时候,一天到晚他总噙着他的小烟袋,也不管烟袋锅里有烟没烟。有时候他一个人离开屋子,慢吞吞地走到村边,蹲在一棵小树下面,皱着眉头,眼睛茫然地望着面前的原野,当然,噙着他的小烟袋。隔很长的时间,他把两片嘴唇心不在焉地吧塔一咂,就有两缕灰色的轻烟从鼻孔里呼了出来。同志们有谁走到他的眼前,问他:“嗨,差半车麦秸呀,你是不是在想你的黄脸老婆哩?”这时,差半车麦秸的脸皮就微微地红了起来。

        有时候差半车麦秸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他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他大大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再把下边的话和着烟雾吐出来:“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的小烟袋正像他本人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我看见了他的小烟袋,就不由地想起来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个寒冷的黄昏,忽然全队的弟兄们兴奋得发狂一般地呐喊着跳到天井里,把一个新捕到的汉奸同队长密密地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被绑在背后,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腰里插一根小烟袋,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队长手里拿着一面从汉奸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他表情严肃,像一尊铁人。同志们疯狂地叫着:

    “呵!打扮得多像庄稼人!”

    “老爷,俺是好人呐!”汉奸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左颊上的几根黑毛动了几动。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不是念书人。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吧……”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

    “没有,老爷。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嗯?”队长的黑毛又动了几动。“差什么?”

    “‘差半车麦秸’,老爷。”

    “谁差你半车麦秸?”

    “人们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他一口咬死说我不够数儿……”

    “哈哈哈!”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队长一步追一步地问他的家乡、居住地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是大王庄不是小王庄。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庄里人跑空啦,咱也跑吧。跑出去,唉,一天喝一碗凉水也是安生的!’俺就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肚子两片塌一片。小狗子要吃奶,没有,就吱咩咩地哭着……”

        被绑着的农人把头垂下去,有两行眼泪从他的鼻凹滚落到了嘴角。我们的队长用低声命令说:

    “说简单一点吧。你说你为什么拿着小太阳旗?”

    “老爷,小狗子娘说:“小狗子爹呀,处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儿,咱们死了没要紧,可是能眼巴巴地看着小孩子饿死吗?’是的,老爷,小孩子没做过一件亏心事,凭啥饿死呢?小狗子娘说:‘你回去吧,到庄子边把咱地里的红薯挖几根拿来度度命,全当是为着救救小孩子!’大清早我回去了一趟,可是高庄子还有二里远,有几个戴铜盆帽子的北军就开枪向我打起来,我又跑回来啦。回来听着小狗子在他妈怀里吱咩咩,吱咩咩……”他开始哽咽起来,不能够再说下去了。

    “不要哭!”队长低声又命令说,“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我要是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差半车麦秸耸了耸肩膀,继续说下去:“别人告诉我说,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自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她说:‘小狗子爹,快走吧,快去快回来!’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叫我拿他妈的倒霉的太阳旗!狗皮膏药似的!”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齿,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队长又详详细细地盘问了一会儿,渐渐松开了脸皮,不再像一尊铁人了。他终于吩咐我们把差半车麦秸手上的绳子解开。

        隔了一天,刚吃过午饭,我又看见差半车麦秸在我们的院里出现。队长告诉我们说他已经加入我们的队伍了。我们大家高兴得疯狂地叫着,跳着,高唱着我们的游击队歌。可是差半车麦秸一直老老实实地站立着,茫然地微笑着,嘴里噙着一只小烟袋。

    1938年4月初写于武汉旅次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差半车麦秸”原本是个本分的庄稼人,无奈因日军侵略失去了家园和土地而导致流离失所,因生活所迫当了汉奸。 B . “差半车麦秸”被抓后,游击队的兄弟都想要枪毙他,这说明当时的游击队员身上有像阿Q一样的劣根性。 C . “差半车麦秸”和队长的对话,能够表现出他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也自然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所遭受的疾苦。 D . “差半车麦秸”加入游击队后,队员们都高兴得疯狂地叫着跳着;可是他却茫然地微笑,说明这时他对游击队还不信任。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语言很有特色,善于运用鲜活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既风趣幽默,又典雅生动。 B . 小说无论是对主人公“差半车麦秸”,还是对次要人物游击队长都有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 C . 小说既写出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又呈现出具体的场面,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D . 小说几次细致描写“差半车麦秸”噙着他的小烟袋,起到了“小细节、大印象”的作用。
    3. (3) 茅盾在《八月的感想》中给予这篇小说很高的评价,认为小说描写的“差半车麦秸”其实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一个缩影。请结合文本分析他的形象特点。
    4. (4)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 , 铨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子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延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曰:“讲书须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曰:“臣等若不敢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今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 B . 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 C . 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 D . 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 B . 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用一牛也可称太牢。 C . 经筵,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 D . 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经退休的王恕为吏部尚书,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选拔官吏上很有作为。他在任时私下求官的路子断绝。 B . 明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知道马文升的名声,登基后让他做左都御史,马文升感恩知遇,知无不言。他对教坊的亵渎之语严加斥责。 C . 刘大夏向皇帝解释年老请辞兵部尚书时提到“民穷财尽”,皇帝耿耿于怀,再次提到此话题,刘大夏借机进谏朝廷征敛过多,皇帝当即停止。 D . 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建等大臣也敢言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步再求去,皆不许。

      ②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

    5. (5) 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骢 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 B . 颔联中“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C . 颈联中“汗血“在本诗中指“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 D . 尾联“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和期望。
    2. (2) 前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请简要分析这种诗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当朋友因痛悔过去无法自拔,而忽略了当下和未来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劝解。
    2. (2) 柳宗元的《种树郭槖驼传》中,人们问郭槖驼种树种的好的原因,他说树木长寿且茂盛不是他的功劳,而是因为“”。
    3. (3) 李白《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山寺高耸云霄,他的《蜀道难》中“”两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北京冬奥会惊艳开场。看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_______为“黄河之水天上来”,看由91朵小雪花构成的“大如席”的雪花璀璨升空,在折柳送别中道尽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情怀,在“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期待中一起向未来……冬奥会开幕式的浪漫,延续到了闭幕式上。这贯穿始终的“浪漫”背后,离不开新时代中国强大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作为支撑。_______的巧思得以落地,冬天的凛寒变成冰雪的盛宴。

        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领衔的主创团队对“中国式浪漫”的理解最深刻。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用自己的方式深刻地理解和_______着“中国式浪漫”,他们凭着_______的创意完美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让本次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载入史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幻化    天马行空   诠释    独具匠心 B . 幻化    行云流水   阐释    独具匠心 C . 变化    天马行空   诠释    独树一帜 D . 变化    行云流水   阐释    独树一帜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这贯穿始终的“浪漫”,离不开新时代中国强大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作为支撑。 B . 这贯穿始终的“浪漫”背后,离不开新时代中国强大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C . 支撑这贯穿始终的“浪漫”的,离不开新时代中国强大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D . 支撑这贯穿始终的“浪漫”的,正是新时代中国强大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3. (3) 下面图一是中国队引导牌,图二是由 91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引导牌组成的“大雪花”。请结合材料内容和构图要素、寓意,说明“雪花”设计中蕴含的“中国式浪漫”。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热爱运动的你,懂得怎么喝水吗?漫画家高木直子在绘本中多次提及“我最期待跑完后能畅饮啤酒”。不少人会觉得在运动产生的各种“爽”之中,     。这种感受并不意外,因为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消耗大量的糖分和水分,每个毛孔“嗷嗷待水”,缺啥补啥,喝水本身就会带来一种被满足的“爽感”。

    除了补充人体因为运动丢失掉的水分外,     。首先,水可以调节人体温度,平衡肌肉剧烈收缩后所产生的大量热量。而且,水还可以将营养物质和废弃物输入、输出细胞,“能载也能覆”,促进新陈代谢。不过,我们在运动后饮水时,     :冰水灌溉和一次性牛饮。

    运动后如何科学饮水?了解误区后需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水温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冰,最好在20到22摄氏度之间;二是运动前1小时可补充不超过500ml的水让身体逐步适应,运动过程中可每15分钟补充150ml左右的水,运动结束后再适度补充500ml左右的水。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梳理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相关语句,完成关于“运动后科学饮水”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个字。

  • 8.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明清之际一批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李白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名句。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现代学者认为:“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对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