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 ,在戏剧的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和歌曲等六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安排”。这是两千多年前产生的欧洲传统的“情节中心”戏剧观,与初步发展的古代希腊戏剧是相适应的。进入近代社会,由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发现,人们对戏剧中的人物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然而即使是“性格中心”说也承认,情节对于戏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戏剧的基础,是其他要素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莎士比亚在创造情节结构方面是杰出的,他的每部戏剧几乎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恩格斯在谈悲剧的一封信中高度评价莎剧的情节特征,他写道“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那将是“戏剧的未来”。《哈姆菜特》作为莎剧的典范,也是“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典范,正是生动丰富的情节与典型的人物性格、进步的思想倾向、优美的艺术语言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使《哈姆莱特》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前后,欧洲一直流行着“情节整一”的戏剧原则。这个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一部戏剧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而且要完整、长短适度。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只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情节整一”的原则支配着18世纪之前的欧洲戏剧创作并且成为古典主义法规“三一律”的一部分。莎士比亚强调戏剧模仿自然,创作从实际出发,走上了与“情节整一”完全相悖的道路。他的每部戏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每条线索都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内容,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哈姆莱特》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为父复仇及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为辅助线索,三条线索构成了戏剧的主要情节。与一条线索的情节相比,这个悲剧故事不仅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展示了从丹麦宫廷到贵族家庭、从守望的城堡到凄惨的墓地等生活的画面,而且包容了更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

    人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刷”,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好的戏剧情节。这是一个戏剧的重要原则。莎士比亚历来重视这一原则。他的戏剧特别是悲剧总是贯穿着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斗争针锋相对,场面惊心动魄。在这方面《哈姆莱特》是十分成功的。它不仅安排了三条交错对比的线索编织了生动丰富的悲剧情节,而且设计了两个尖锐激烈、贯字全剧的戏剧冲突,进一步增强了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哈姆莱特》的第一个冲突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矛盾冲突,第二个冲突是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这两个冲突相互交织构成了悲剧情节的主线,波澜起伏,生动丰富,始终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高文坡《<哈姆莱特>情节的魅力》)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千多年前欧洲传统的“情节中心”戏剧观要求在戏剧的众多要素中以“情节”为中心,也就是以“事件安排”为中心。 B . 近代的“性格中心”戏剧观和欧洲传统的“情节中心”戏剧观,都认为“情节”是戏剧其他要素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C .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情节整一”完全相悖,他的每一部戏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 D . 《哈姆莱特》主线是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主要冲突是他与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次要冲突是哈姆莱特内心的冲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引用恩格斯对莎剧的情节特征的高度评价的原话,是为了证明莎士比亚在创造戏剧情节结构方面是相当杰出的。 B . 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和亚里士多德在戏剧情节上的理念对比,论证了《哈姆雷特》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它有复杂的情节线索。 C . 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设计了两个尖锐激烈的,贯穿全剧的冲突,说明他重视“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创作原则。 D . 文章从复杂线索的设置,激烈冲突的安排两个方面论述了《哈姆莱特》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证明其情节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近代社会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发现,人们对戏剧中的人物投去了更多的关注,因此戏剧观由“情节中心”转为“性格中心”。 B . 莎士比亚为了更广泛地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在创作悲剧《哈姆莱特》时,特意设置了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 C .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情节整一”成为“三一律”的一部分后,“三一律”在情节方面就只能有一条完整,长短适度的线索贯穿全剧。 D . 《哈姆莱特》能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经典,源于其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源于其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青蒿素是中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摘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中医药的价值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多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3个中药产品已完成欧盟传统药物注册;多个中药产品在美国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中医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应用,已发布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世卫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而“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推进,促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和巨大空间。

    (摘编自张俊华等《循证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

    材料三: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事物间的相关性,或事物内部的规律及特征。中医药学通过吸纳老子“道”文化思想及内涵,将自然之道比类人体之道,促进了自身整体观念的形成及发展,提倡人类生存应该顺应自然及生命的规律及法则,进而明确以揭示人体生命现象规律为中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大数据时代试图预测及发现事物的规律,与中医药学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及哲学思辨力图阐释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借助大数据研究思维及方法,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创新,具有明显的理念优势。

    由于中医学是依“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方法形成的人身科学,主要是意象思维的产物,故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构建过程中,虽有一定的结构解剖及形态观察基础,但主要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感悟及体悟方法,通过对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对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升华,经验证及修正后逐渐取得共识。所以建立于个体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中医药的学术理论,历经数千年漫长而坎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间虽有部分学术理论创新,但其形成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医疗信息产生的速度空前迅捷,数量空前庞大,尤其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强化,如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应用,使获取临床诊疗大数据成为可能,通过中医药大数据的共享、整合、集成、分析,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研究效率,发现现代中医药学新规律及新特征,最终实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创新和中药临床评价方法创新,加快重大中药新药创制进程。

    (摘编自何伟《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几千年来,中医主要用药形式都是复方用药,随着青蒿素的发现,单一药方治疗某种特定疾病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B . 中医药的价值再度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与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有关。 C .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一批中医国际标准,世卫组织将传统医学纳人新版国际疾病分类,都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D . 中医药的学术理论以个体临床实践为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有突破,但存在一定的不足,仍需顺应时代继续创新。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医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就要辨证施治疗法,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候,对症下药,并根据其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 B . 中药以药品形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册,中医药因此快速传播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随之加快。 C . 中医药学理论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而形成的经验的感悟和体悟,从而形成共识而获得的。 D . 电子病历系统等医院信息化软件硬件的普及应用,为人们获取临床诊疗的大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多方面研究提供了条件。
    3. (3) 怎样才能有效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且说贾母这里命将毡毯铺于阶上,令丫头媳妇们团团围坐赏月。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说毕,刚才去吹时,只见一媳妇走来向那夫人说话,贾母使命那夫人快去。

    这里贾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

    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大家陪着贾母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贾母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四更,众姊妹熬不过,去睡了。

    黛玉和湖云并未睡。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极垂泪。湘云宽慰他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早已说中秋要一处赏月,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竞联起向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不肯负他的豪兴,因笑道:“你看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

    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这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林黛玉道:“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

    凹晶馆息了灯,湘云对黛玉说:“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近水赏月如何?”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湘云笑道:“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倒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黛玉笑道:“‘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贫穷之家自为富贵之家事事趁心,告诉他说竟不能遂心,他们不肯信的;必得亲历其境,他方知觉了。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却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黛玉笑道:“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连老太太亦不能事事遂心,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湘云听说,恐怕黛玉又伤感起来,忙道:“休说这些闲话,咱们且联诗。”

    正说间,只听笛声悠扬起来。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高兴,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鹅真是助他的了!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且放着明日再联。”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调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向竟还未得。”

    一语未了,只见山石后转出一人来,却是妙玉。笑道:“方才我听见诗句虽好,只是过于颜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如今老太太都已早散了,你两个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只怕就天亮了。”

    (节选自《红楼梦》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段选文写中秋之夜贾府亲眷的小聚,本应热闹的团圆之夜如今却“冷清”“凄凉”如此,为贾府最终的悲剧结局做了伏笔。 B . 本段选文写到笛声“呜呜咽咽”,此时恰“明月清风,天空地净”,贾母月夜听笛和《赤壁赋》苏子月夜听箫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史湘云看到林黛玉的俯栏垂泪,便以两人的处境做比较,以此来安慰黛玉,她毕竟忝在富贵之乡,不“心窄”即可称心如意。 D . 史湘云谈到凹晶馆名字由来时,毫不吝啬地夸赞以“凹”“凸”作轩馆之名是“新鲜”“不落窠臼”,侧面衬托了林黛玉的才华。
    2. (2) 小说中几次写到“笛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3. (3) 林黛玉以“冷月葬花魂”巧对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堪称绝对,这对刻画林黛玉的形象有何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光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第,时人贤之。

    种宗即位,为翰林学士。安石得政,行新法,帝问光,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由是也。”

    元祐元年光有疾,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诏令子康扶入对,且曰:“毋拜。”遂罢青苗钱,复常平粜籴法。两宫虚己以听。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 , 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赢,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是年九月 , 年六十八。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温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

    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章惇、蔡卞请发家研棺,帝不许,乃令分赠谥,仆所立碑。徽宗立,复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复降正议大夫,京撰奸党碑,令郡国皆刻石。长安石工安民当镌字,辞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民不忍刻也。”府官怒,欲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辞,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于后世。”闻者愧之。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 B . 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 C . 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 D . 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东,即黄河以东地区,“河”专指黄河“将军战河北”的“河”与此相同。 B . 擢,指提拔官职,《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意思与“擢”大致相同。 C . 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是社稷之臣也”中“社稷”已用作国家的代称 D . 薨,古代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其中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光年少时就聪颖异常,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就能够给家人讲解此书并了解其大概的要义。 B . 司马光敢于直言进谏,他直截了当指出王安石变法可能会导致百姓最终还不起债务,加重百姓负担的问题。 C . 司马光一直勤于政务,他不分昼夜,亲自处理各种国家事务,宾客以诸葛亮之事来劝他休息,他才肯作罢。 D . 司马光深得民心,蔡京当权时,欲把司马光的名字刻入奸党石碑,石匠安民有感于司马光的为人,不忍刻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②章惇,蔡卞请发家听棺,帝不许,乃令夺赠谥,仆所立碑。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释】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隐居在江宁半山时创作的。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两句交代了王安石隐居时的生活环境和身份。由此可知,而对宦海沉浮,王安石采取了安然自适的态度。 B . 上片后两句写词人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不仅有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也有壮志未酬的忧愁。 C . 词人采用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江宁半山的春景,寥寥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 D . 词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结尾,含蓄而余韵悠长,王安石寄情黄鹂,表明他隐居后惟有闲情,照应上片首句的“闲”
    2. (2) 有人评价“数间茅屋闲临水”的“闲”用的极妙,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的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对司马光表示,他的改革并非为了制造事端,目的是“。”
    2. (2) 《六国论》中,苏洵告诫北宋统治者,只有“”去对待臣子与贤才,才能抵御敌人。
    3. (3) 《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出诗人于万顷碧波中自在泛舟,与天地共和谐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尤显珍贵。近日,细细品读《红色家书》,不由得心潮澎湃,潸然泪下,仿佛_______,时光回溯,自己也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体验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感觉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他们的感情,质朴而深沉;他们的信念,炽热而坚定;他们的精神,虽经岁月流逝,依然________,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砥砺前行。

    品读红色家书,当学革命先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革命先烈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与我国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历史文化中___________的基因。当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始终紧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跑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力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斗转参横       神采奕奕       一脉相通        累见不鲜 B . 斗转星移       熠熠生辉       一脉相承        不可或缺 C . 斗转星移       神采奕奕       一脉相通        不可或缺 D . 斗转参横        熠熠生辉       一脉相承       累见不鲜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自己也仿佛回到了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体会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 B . 自己也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体验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感觉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信念。 C . 自己也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体会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信念。 D . 自己也仿佛回到了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体验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感觉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中国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雷雨》通过展示周家这个“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垢,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B . 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 C . 这真是“天有不测风云”,祥林嫂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断送在伤寒上? D . 《促织》中“求神问卜”的情节,带有神秘色彩,要透过这些描写,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抗击疫情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同时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控制疫情,二是保障老百姓正常生活,三是      , 三者缺一不可。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绝不是对立的,      。千方百计做好保障供应工作,打通物资配送“最后100米”,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这同样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的题中应有之义。

    确定抗击疫情最佳方案,首要考量的,就是最大限度      。动态清零中,“动态”就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清零”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包括“病毒”清零“疾病”清零“疫情”清零,在现阶段“清零”是针对“疫情”而言。实践反复证明,动态清容是基于我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佳选择,更是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的关键所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抱定必胜信心,切实将各项举措落实到位,苦战实干,攻坚克难,我们一定能尽早打赢这场疫情防控大仗硬仗,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四、与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西省将在2022年秋季启动新高考改革工作,即2022年秋季的高一新生将采取新高考改革教学模式。为了帮助今年秋季的高一新生更好地了解高中生活,通过调查,发现他们较为关注的“高中关键词“有:

    课程    竞赛    学习方法    兴趣爱好   考试    成绩    理想

    课余生活    学校资源    学科特点    人际关系    师资力量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来分享你对高中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帮助即将进入高中的学弟学环果对地规划高中生活。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