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58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上海市博物馆藏有《攻打上海县城阵亡法国官兵墓碑》,其碑文写道:“纪念因激于公义与人 道而攻打侵犯上海城之盗匪,于 1855 年 1 月 6 日为国争荣而阵亡诸法(国)人。同国骈(并) 肩作战诸友,谨立此碑。”作为直接证据,该墓碑可用于研究(   )
    A . 中法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B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C . 通商口岸的政治经济状况 D . 资产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 2.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中说:“是故吾国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国家 为何物”这旨在说明(   )
    A . 清政府海权观念的淡薄 B .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C . 启迪国民意识的重要性 D . 清政府未发动民众力量
  • 3. 近代某条约规定:“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各省抚督文武大吏 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 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此条约是(   )
    A . 《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4.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年 2 月 15 日)中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政体之 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为此,陈独 秀主张(   )
    A .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 B . 以西方文化改造国民思想 C .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发展 D . 以渐近改革实现国家富强
  • 5. 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简表(建国前)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

    A .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 . 农民的根本利益 C . 马列主义革命理论 D . 巩固和发展政权
  • 6. (2021·陕西三模)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当时,党中央这样做(   )
    A . 使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 . 着眼于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 C . 加剧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D . 旨在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 7. 1971 年 10 月,经过联合国成员国投票,新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在这场投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投了赞成票;一贯与中国意见相悖的欧洲国家几乎全票赞成,只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苏联也投了赞成票。这反映出(   )
    A . 中国大力推行不结盟外交 B .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 C . 中国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D . 中苏关系恢复了正常化
  • 8.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一些人认为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 “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一看法(   )
    A . 肯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B . 主张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C . 否定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D . 忽视了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的事实
  • 9. (2021高三上·岳阳月考) 陈云1979年3月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手稿中“市场经济”的用语在收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82年出版)时改为“市场调节”。但在1995年《陈云文选》再版时又根据作者的意见,重新改回“市场经济”。这一用词的变化,说明(   )
    A . 对于“计划”“市场”两种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 B . 中共十四大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 . 中共十五大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指导深化了认识 D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成果体现
  • 10. (2022高一下·杭州期中) 1982年8月,义乌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红糖”的小商品生意起家,十几年间发展到“华夏第一市”。这说明(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 对外开放首先影响东南地区 C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D . 改革开放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 11. 1965 年,考古学家在中国西部邻国阿富汗发掘出阿伊·哈努姆遗址,距今两千多年,规模 较大,有宫殿、卫城、神殿、街道、柱廊式广场、体育场、游泳池、圆形剧场、壁柱、浮 雕以及希腊语碑文和赫尔墨斯神像。此种风格的城市之所以出现在阿富汗,与此相关的是(   )
    A . 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 B .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C . 亚历山大帝国的出现 D . 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出现
  • 12. 中世纪的欧洲,有封土的贵族一般都设有领主法庭。该法庭依据习惯法审理领地及周边地 区农民、商人等提出的诉讼案件。同时,通过判处罚金等方式处理大多数违法行为,罚金 和诉讼费往往流入领主手中。据此可知,领主法庭(   )
    A . 旨在调和地方矛盾 B . 属于领主权威的主要象征 C . 是维护贵族利益的工具 D . 便于法治精神的贯彻执行
  • 13. 1296 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A . 人性发展受到教会的严重束缚 B . 民族国家的意识已在欧洲觉醒 C . 天主教会的经济实权逐步丧失 D . 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
  • 14. (2021高三上·合肥月考)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 . 皇帝的权威来自于法律 B . 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 C .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 15. 8 世纪时,阿拉伯人征服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当时一位阿拉伯诗人 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材料表明,阿拉伯帝国扩张的主要动力是(   )

    A . 人地矛盾问题 B . 政治活动需要 C . 传播伊斯兰教 D . 传统商路受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5 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汉时期,丝绸贸易是主要形式,通道主要分为陆路和海路,并同西亚建立了正式官方交往。魏晋时期,中国局势不稳,罗马帝国分裂,波斯人垄断了丝绸贸易,再加之养蚕技术和丝绸生产在欧洲的发展,中西之间丝绸贸易也告一段落。此时, 西方工艺也传到了中国,比如玻璃制造。公元 643 年到 742 年,拜占庭帝国先后 7 次遣使至唐。 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教派的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被认为是基督宗教正式传入 中国的开端。随着蒙古大军在欧亚大陆的征服活动,元代中西文化交往全面展开。自明初到西 方殖民势力东来,中西文化交流一直处于低潮。

    ——摘编自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1534 年,天主教会改革拉开序幕。1542 年,耶稣会派遣沙勿略前往东方传教,拉开了耶稣 会士进入中国的序幕。据法国学者统计,“从 1552 年到 1583 年,共有 32 名耶稣会士都试图在 中国定居。”利玛窦是中国天主教的奠基人,他在传教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传教策略,被后人 誉为“利玛窦规矩”。利玛窦的传教过程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逐渐寻求到将天主教中国化的有效 路径。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给士人的隔膜心理,借此将天主教义 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他还制作钟表等器物,将之和地图一起献给肇庆知府王泮,得到 王泮的赞赏。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以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规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 17. (2022高二下·玉溪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 年 1 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 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 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街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 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 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 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 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