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须恰当地表现出情趣。在美感经验中,由于“我”的直觉,“物”才具有了它的特殊形象。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即“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

    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主观情趣与客观物态两相交流达成了人情与物象的互相融合,“物我由两忘而统一”。情与景在某一个时刻互为因果,景能表情,情能应景,两者契合无间,变成了诗的境界。这和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所提出的“情景说”即“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融合,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意象与情趣两个要素也就是“见”的两个条件的衍生。情感是时时存在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感受,意象是处处存在而又凌乱无序的现实物象,只有情趣的灌输,审美客体才能成为一个一个独立完整的意象,从而具有了内在生命感。正如克罗齐所说的,艺术是主体能动地把情趣寄托在客观意象里,情趣和意象两者不能独立。朱光潜说:“把依稀隐隐约约的景和情的配合加以意匠经营,使它具体化、明朗化,并且凝定于语言,那就成为诗了。”诗的意境是根据自然建立的另外的意象世界,每个人所处的诗境都是自己创造的,诗人之所以见到与常人不同的境界,就是因为诗人的情趣使他所“见”景象的意蕴往往比常人深刻许多。

    朱光潜的诗境中所指的境界或者意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境界或意境的含义,它属于审美范畴,在很多时候是指审美意象。朱光潜的诗境说以情趣为核心,诗的境界是主体的情和客体的景在审美感兴中产生、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意象。从意境的形成来界定基本范畴,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是意境。完整意义上的意境不仅包括意象,也包括了对有限的意象之外的无限时空的延伸。意象只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只能显现自然和人生的形形色色;而意境还蕴含着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可以正确地看待世界和诗意存在,从而获得生命的慰藉和灵魂的安顿。

    (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光潜从“我”与“物”两方面关注诗的境界,在美感经验中,表现为“直觉”与“形象”,在诗的境界中,表现为“情趣”与“意象”。 B . 陶潜所“见”的“南山”、杜甫笔下的泰山、李白诗中的敬亭山,虽然都是山,但是各人的风格不同,其“山”的境界各有不同。 C . 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因此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欣赏没有本质区别。 D . 每个人的诗境不同,对于同一个世界,诗人常呈现意蕴深刻的世界,常人呈现的则完全是一个平凡乏味、凌乱无序的世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B . “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相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天衣无缝,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 C . 王夫之、克罗齐、朱光潜都认为情趣和意象两者不能独立,只有互相融合、契合无间才形成艺术的境界,并且他们的理论都以情趣为核心。 D . 完整意义上的意境,突破了时空限制,不仅包含着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意象,还蕴含着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观点的一项是(   )
      A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D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人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于一意象而产生的,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却不落于陈腐。”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铜城及其周围的矿区,就是这样一片喧腾不安、充满无限活力的土地。它的街道、房屋、树木、甚至一棵小草,都无不打上煤的印记;就连那些小鸟,也被无处不有的煤熏染成了烟灰色……

    这就是孙少平要来的地方。

    从黄原起程的时候,孙少平和他的同伴都知道,他们是属于铜城矿务局大牙湾煤矿的工人。至于大牙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他们一无所知。有一点他们深信不疑:那一定是个好地方。

    没有人给孙少平送行。这没有什么。对于一个已经闯荡过世界的人来说,他并不因此而感到孤单和难受。不,他不是刚离巢的小鸟作第一次飞翔;他已经在风雨中有过艰难的行程。此刻,他的确没有因为无人送行而怅然若失,内心反而弥散着欢欣而温馨的情绪。是的,无论前面等待他的是什么,他总归又踏上了人生新的历程。

    他的全部家当都在这只烂黄提包里,装着一几件旧衣服,几双破鞋烂袜。他就提着这破包,激动而悄无声息地从喧哗的人堆里爬上了卡车。汽车在一片话别声中开出了东关旅社。

    夜间十点钟左右,汽年才驶进大牙湾煤矿。矿部三层楼的楼壁上,挂着一条欢迎新工人到矿的红布标语。同时,高音喇叭里一位女播音员用河南腔的普通话反复播送一篇欢迎词。辉煌的灯火加上热烈的气氛,显出一个迷人的世界。人们的血液沸腾起来了。原来一直听说煤矿如何艰苦,看来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差劲!瞧,这不像来到繁华的城市了吗?好地方哪!

    可是,当招工的人把他们领到住宿的地方时,他们热烘烘的头脑才冷了下来。他们寒心地看见,几孔砖砌的破旧的大窑洞,里面一无所有。地上铺着常年积下的尘土,墙壁被烟熏成了黑色,上面还糊着鼻涕之类不堪入目的脏物。这就是他们住宿的地方?

    煤矿生活的严峻性初次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在他们还来不及叹息的时候,矿上的劳资调配员便像严厉的军事教官一般,吼叫着让他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背床板,扛凳子。是的,既然到了煤矿,就别打算让人伺候,一切要自己动手。背床板扛凳子算个屁!更严厉的生活还在后边哩!

    一孔窑洞住十个人。大家刚支好床板,劳资调配员便喊叫去吃饭。他们默默无语地相跟成一串来到食堂。一人发一只大老碗。一碗烩菜,三个馒头。

    “有没有汤?”有人问。

    劳资调配员嘴一撇,算是回答:得了吧,到这里还讲究什么汤汤水水!

    吃完饭以后,这些情绪复杂的人重新返回宿舍,开始铺床,支架箱子。

    现在,气氛有所缓和。大家一边拉话,一边争着抢占较好的床位;整理安放各自的东西。不管条件怎样,总算有了工作嘛!

    只有孙少平一个人沉默不语。他把自己唯一的家当——那只破提包放在屋后墙角那张没人住的光床板上。直至现在,这伙人谁也没有理睬他。是的,他太寒酸了,一身旧衣服,一只破提包,竟连一床起码的铺盖也没有。在众人鄙视的目光里甚至含着不解的疑问:你这副样子,是凭什么被招工的?

    到现在,少平也有点后悔起来:他不该把那床破被褥送了别人。他当时只是想,既然有了工作,一切都会有办法的。没想到他当下就陷入了困境。是呀,天气渐渐冷了,没铺没盖怎么行呢?更主要的是,他现在和这样一群人住在一起!如果在黄原揽工,这也倒没什么,大家一样恓惶,他决不会遭受同伙们的讥笑。

    眼下他只能如此了。

    他身上只剩下了几块钱。他想,好在有一身绒衣,光床板上和衣凑合一个来月还是可以的。一月下来,只要发了工资,他第一件事就是闹腾一床铺盖。

    现在,同屋的其他人有的在洗脸刷牙,洗漱完毕的已经坐在床边削苹果吃,或者互相递让带嘴纸烟和冒着泡沫的啤酒瓶子。

    少平在自己的床边上木然地坐了片刻,便走出了这间闹哄哄的住所,一个人来到外边。

    他立在院子残破的砖墙边,点燃了一支廉价的“飞鹤”牌纸烟,一口接一口地吸着。此刻已经接近午夜,整个矿区仍然没有安静下来。密集而璀璨的灯火撒满了这个山湾,从沟底一直漫上山顶。各种陌生而杂乱的声响从四面八方传来。沟对面,是一列列黝黑而模糊的山的剪影。

    不知为什么,一种特别愉快的情绪油然漫上了他的心头。他想,眼下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不久前,你还是一个流浪汉,像无根的蓬草在人间漂泊。现在,你已经有了职业,有了住处,有了床板……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列宁说。嘿嘿,一切都会有的……他立在院子砖墙边,自己给自己打了一会气,然后便转身回了宿舍。现在,所有的人都蒙头大睡了。

    少平脱下自己的胶鞋,枕着那个破黄提包,在光床板上躺了下来。这一夜他睡得很不踏实。各种声响纷扰着他。尤其是深夜里火车汽笛的鸣叫,使他感到新奇而激动。此刻,他想起故乡村庄,碧水涟涟的东拉河,悠悠飘浮的白云。庙坪那里的枣林兴许已经半红,山上的糜谷也应该泛起了黄色,在秋风中飘溢出新鲜的香气。还有万有大叔门前的老槐树,又不知新添了几只喜鹊窝……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同屋的人顾不上其他,先纷纷跑出窑洞,想看看大牙湾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夜晚灯火造成的辉煌景象消失了。太阳照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牙湾。人们脸上那点本来就不多的笑容顿时一扫而光。矿区显出了它的粗犷、杂乱和单调的面目。这里没有什么鲜花,没有什么喷泉、林阴道,没有他们所幻想的一切美妙景象。有的只是黑色的煤,灰色的建筑;听到的只是各种机械发出的粗野而嘶哑的声音。房屋染着烟灰,树叶蒙着煤尘,连沟道里的小河水也是黑的……大牙湾的白天和夜晚看起来完全是两回事!

    在大部分人都有点灰心的时候,孙少平心里却高兴起来:好,这地方正和我的情况统一着哩!在孙少平看来,这里的状况比他原来想象得还要好。他没想到矿区会这么庞大和有气势。在娇生惯养的人看来,这里又脏又黑,没有什么诗情画意。但在他看来,这却是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孙少平的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因为与此相比较的,是他已经经历过的那些无比艰难的生活场景。

    第二天上午,根据煤矿的惯例,要进行身体复查。

    本来,他的身体棒极了,没一点毛病,但无谓的紧张情绪终于导致了可怕的灾难——他在血压上被卡住了!

    量血压时,随着女大夫捏皮囊的响声,他的心脏像是要爆炸一般狂跳不已,结果高压竟然上了一百六十五!

    全部检查完毕后,劳资调配员在医院门诊部的楼道里宣布:身体合格的下午自由安排,可以出去买东西,到矿区转一转;身体完全不合格的准备回家;血压高的人明天上午再复查一次,如果还不合格,也准备回家……

    回家?

    这两个字使少平的头“轰”地响了一声。此刻如果再量血压,谁知道上升到什么程度!他两眼发黑,无数纷乱的人头连同这座楼房都一齐在他面前旋转起来。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回宿舍的。

    孙少平躺在光床板上,头枕着那个破提包,目光呆滞地望着黑糊糊的窑顶。此刻,他也再听不见外面世界的各种嘈杂,只是无比伤心地躺在这里,眼中旋转着两团泪水。他等待着明天----明天,将是决定他命运的最后一次判决。如果血压降不下来,他就得提起这个破提包,离开大牙湾,那么,他又将去哪里?他猛然想到,他实际上血压并不高,只是因为心情过于紧张才造成了如此后果,他怎能甘心因这样一种偶然因素就被淘汰呢?

    “不!”他喊叫说。

    他从床上一跃而起。他想,他决不能这样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宰割。在这最危险的时候,应该像伟大的贝多芬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会使我完全屈服!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鸟被无处不有的煤熏染成了烟灰色,大窑洞的地上铺着常年积下的尘土以及脏污的墙壁等描写,交代了铜城恶劣的环境,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B . 烂黄提包、几件旧衣服、几双破鞋烂袜、几块钱、一身绒衣,小说中多次写到孙少平的随身之物,表明了他当时窘迫、寒酸的处境。 C . 感到新奇而激动的孙少平,联想起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家乡,碧水、白云、红枣、黄谷,朴实亲切,乡土气息浓厚,令读者如临其境。 D . 孙少平的身体本来很健康,但体检时的紧张却让他在血压检查这一关被阻挡住了,这给了他非常沉重的打击,他不想离开这个让自己充满希望的地方。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程时,孙少平的同伴们相信大牙湾煤矿是一个好地方,既能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矿区美好的想象,又与下文揭示的真相形成巨大反差。 B . 汽车来到大牙湾矿区,一个迷人的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接着,小说用两个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写出了人们来到新环境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C . “不久前,你还是一个流浪汉”“现在,你已经有了职业”这两句话对比主人公前后的处境,运用第二人称的全知视角客观再现了孙少平的内心世界。 D . 小说主要记叙了孙少平被招工来到大牙湾煤矿及体检的经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尤其是多次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他内心的起伏变化显露出来。
    3. (3)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节选部分在典型环境中成功塑造了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 (4) 小说结尾处写孙少平要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其实文中早已做了铺垫。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呜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材料二: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某人由上下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节选自《孙樵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B . 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C . 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D . 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缫,即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B .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按品级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以防止遗忘。《项脊轩志》中“持一象笏至”中的“笏”与此处相同。 C . 中上,唐代官吏考核等级。唐代官吏考核以“上、中、下”分三等九级,中等以下要降级罚俸,甚至罢官受罚。 D . 度支是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是唐代最高的会计主管部门,文中指地方会计主管部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官吏的语句节奏短促,连用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B . 柳宗元借“知种树而已”的郭橐驼之口形象地说明了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应天性的道理。 C . 何易于为了免除百姓劳役,亲自为刺史拉纤,使刺史惭愧而还。既赞扬了何易于的爱民之心,又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D . 何易于施政宽民,效果显著,但是因缺乏确凿的“政绩”,在上下考中并不优秀。表达了作者对何易于得不到朝廷重用的遗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

    5. (5) 请结合文本概括何易于是如何治理政务的。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注]

    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佘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注释】昆季: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诗中的“武侯立岷蜀”和杜诗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样介绍武侯祠的所在地。 B . 杜诗言“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李诗说“壮志吞咸京”,在二人眼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C . 从体裁上看,杜诗是律诗,格律工整,音调和谐;李诗是古体诗,格律自由,能够更灵活细致地叙事和抒情。 D . 两首都写了诸葛亮“三顾”出仕的典故,来赞颂诸葛亮的卓越才华和力助刘备创业的功绩。
    2. (2) 同样是写诸葛亮的诗篇,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望海潮》和《扬州慢》均描写城市风光,柳永用表现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姜夔却用写出姜夔眼中的扬州破败不堪荒凉的景象。
    2. (2) 《离骚》中屈原的美政理想在当时的社会很难实现,他抑郁苦闷,颇有舍生取义之志,用“”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3. (3) 《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由秦入蜀的行人仿佛可以用手触摸星辰甚至从中穿过,仰首屏住呼吸、以手抚摸胸膛以平息内心惊恐的奇幻体验,从而写出蜀道之“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 (1)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犹可也:通“悦”,开心欢快。                  忍而攘诟:尚且。 B . 便可公姥:姓氏,姓白。                        还家门:才,刚刚。 C . 形影相:安慰。                                多后世人:谢绝。 D . 女也不:过错。                                诸父异爨:等到。
    2. (2) 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原句: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句:诏书特地颁下,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臣为太子洗马。

      B . 原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译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C . 原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句: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相信这是值得快乐的。

      D . 原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句: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3. (3) 下列各选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人以繁复的意象和回旋复沓的表达塑造出鲜明的自我形象,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情感,开启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 B . 《望海潮》的作者是北宋词人柳永。柳永原名柳三变,人称“柳七”,他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制作了大量的新调慢词,对词体的革新产生了很大影响。 C . 《阿Q正传》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小说聚焦未庄流浪雇农阿Q的一生,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D . 湖南籍作家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在主要的情节线索之外,以大量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
  • 7. 语言文字运用二

    近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谴责某些国家利用拯救生命的医疗援助推进自身狭隘政治议程,有媒体解读这是针对中国。对此华春莹表示:

    美国不仅在人权问题上道貌岸然,在疫苗问题上也是如此。正当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获取急需的疫苗的时候,上亿的疫苗正闲置在美国的仓库里。美方官员还不断强调,在疫苗分配问题上,应该坚持美国第一,美国优先,并且限制疫苗原材料的出口,这就让人想起了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疫情和疫苗问题上,美国对内隐瞒遮掩应对无力,对外甩锅推责转移视线,借疫情搞政治操纵,在世界抗疫的关键时刻,要么无所作为、落井下石。要么开空头支票,甚至前一段时间连空头支票也懒得开了,大讲特讲美国优先。如果美方是真的关心其他国家人民的生命健康,如果真心同他们站在一起,美方就应该言行一致。而中国最早提出并积极践行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在自身人口基数巨大、疫苗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迄今已经向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正以不同方式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疫苗,并且同埃及、阿联酋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技术转让和生产合作。

    1. (1) 根据上述文字,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补写相关文句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华春莹这段话逻辑严密,反击有力,充分展现了外交语言的特点。她首先开门见山地揭露了美国在疫苗问题上道貌岸然的真面目;接着①,列出美国闲置疫苗、限制疫苗原材料出口的行为,并采用②的手法,增强了讽刺意味;然后用“甩锅”“开空头支票”等说法进行③,生动揭示了英方在“美国优先”处事原则下的行为本质,并通过④,批驳了美国的假仁假义、言行不一;最后举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表现,进行⑤,在驳斥美国的基础上彰显了我们勇于担当的大国风范。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述了美国在世界抗疫关键时刻的做法,其中关联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应运而生,历经艰苦奋斗、流血牺牲,一步步走到今天,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祝福》《阿Q正传》《大堰河——我的保姆》《包身工》《党费》《荷花淀》《百合花》等多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对党的百年历程有深刻的领会。

    学校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特举办“读课文、学党史、悟初心”征文活动,请你从上述课文中选择合适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参加征文活动。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