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3 浏览次数:5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棍子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春《也说“木叶”》)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庚先生认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木”字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一是它所暗示的颜色。 B . 作者认为,人们看到“木”或“树”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古代诗人写诗恐怕不会由“木”想到“木头”等。 C . “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就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写的“木欣欣以向荣”就不是指秋天的树。 D . “木”在书面语中用得多,“树”在口语中用得多,这是古人爱用“木叶”或“落木”而非“树叶”的原因之一。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针对林庚《说“木叶”》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引用古诗和事实证明,体现了驳论文言之有据的特征。 B . 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以及刘禹锡的名句,分别论述了“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 C . 作者运用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最后解释了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几种情况。 D . 作者运用“但”“那么”“可见”“因此”等关联词,并放在段首,体现了作者论述思路的逐步推进。
    3. (3) 联系课文《说“木叶”》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庚《说“木叶”》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更在于它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 B . 李春《也说“木叶”》针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对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的概括还是深表认同的。 C . 林庚在文中引用诗句“洞庭波兮木叶下”,李春也从屈原《九歌》中的诗句入笔,生动地阐明“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 D . 林庚认为“木”具有繁茂的枝叶,“叶”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从而引出下文论述“木”的特征:但李春并不认同。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2019年5月5日)

    材料二: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发”,有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天平均要查看智能手机100多次,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众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玲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摘编自《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人民日报》2015年2月26日)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媒体时代,在每天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的时长中,父母占比最大的是1-3小时,说明父母上网时间更长些。 B . 子女每天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的时长大多数在3小时以内,而有7.2%的父母每天使用时间则超过6小时。 C . 关于新媒体端浏览内容的偏好,父母喜欢社会新闻、时事政治、社教文化等,特别关注社会新闻内容,子女也是。 D . 从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的调查结果看,父母子女都要合理安排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的时间、内容。
    2.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看春晚不仅要抢红包,还要分享、转发,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长此以往,就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B . 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一直以来,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 C . 新媒体时代下,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天吃饭、坐地铁、聚会等时间都被翻看公众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 D . 类似春晚的海量点评,新闻新片新鲜事,也会招来或怒赞或痛贬的跟帖;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
    3. (3) 结合上述材料,请概括新媒体时代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的措施。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坝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怒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选自鲁迅《祝福》)

    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还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姚纳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棍。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什么?”军人问。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姚纳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姚纳抖动缓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噪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勺喷气。“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姚纳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那你就稍微鼓励他一下……给他一个脖儿拐!”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嘻嘻……我的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地罗……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

    (选自契诃夫《苦恼》,有删改)

    1. (1) 下列对节选文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祝福》中的人物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贴合人物性格特点。比如鲁四老爷骂祥林嫂是“谬种”,足见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 B . 鲁迅的小说语言犀利、深刻,比如当祥林嫂讲述她的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时,写老女人“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等,揭示人性的残忍。 C . 《苦恼》中的环境描写“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为下文姚纳遭到三个年轻人的羞辱甚至打骂作铺垫。 D . 契诃夫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底层人物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映当时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无情。
    2. (2) 小说《苦恼》中,姚纳分别向哪些人倾诉失去儿子的痛苦?结果怎样?并推测小说结尾倾诉的对象是谁。
    3. (3) 探究两篇小说在叙述视角上的不同之处及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庖丁解牛(节选)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 ,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足之所     履:踩 B . 刀而藏之   善:爱惜 C . 怒而飞       怒:奋起的样子 D . 腹犹果然     果然:吃饱的样子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中《经首》之会    而后今培风 B . 所好者道也      其翼若垂天 C . 视为止,行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 . 提刀立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3. (3)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这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无为境界并非原生的、天然的,而是经历了多年实践过程的。 B . 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极力形容其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 C . 无论是《庖丁解牛》还是《逍遥游》,庄子均运用寓言以明理,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语言上极尽渲染,使读者明知玄虚,仍陶醉其中。 D . 与《逍遥游》的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所不同的是,《庖丁解牛》以寻常的解牛来表达养生处世之道,看似寻常最奇崛,其难能可贵自不待言。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5.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双调】清江引·野兴

    (元)马致远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注释】①风月:指大自然。②搭儿:地方。

    1. (1)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用一个判断性语句对自己的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作了概括,从而为全曲的思想内容定下了基调。 B . 第二句点明了作者晚年的志向、爱好在于寄寓园林。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的园林进行了苦心的经营。 C . 第三四句两句选取葫芦架、垂柳,以形传神,不仅写出了园林的形貌,更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之意。 D . 最后一句充分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也正因前面对园林的赞美而显得更加自然。
    2. (2) 请简要赏析这首元曲的写作技巧。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相比子路,再有要谦逊很多:同样的时间,国家由中等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
    2. (2) 《阿房宫赋》中“”一句直接用数字直观地点明了阿房宫占地的广阔,而“”一句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而修建的。
    3. (3)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六国从百姓那里剽掠珍宝以至倚叠如山,但秦人得到后却亮不爱惜,弃掷如瓦砾,对比人心事理,作者发出了强烈的质问:“?”
三、语言文化积累与运用(共21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正因为这样,_______马克思是当代最遭恨和最受_______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_______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相诽谤他,□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去,只是在_______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爱戴、尊敬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可能他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方框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恨   □相诽谤   □咒 

      A . jì  竞  咀  fú B . jì  竞  咀  fó C . jí  竞  诅  fú D . jí  竞  诅  fó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此  轻蔑  驱逐  迫不得已 B . 所以  诬蔑  驱赶  迫不得已 C . 所以  诬蔑  驱逐  万不得已 D . 因此  轻蔑  驱赶  万不得已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爱戴、尊敬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可能他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B .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爱戴、尊敬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C .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可能他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D .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 8.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乘之国是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在春秋后期,这样的诸侯国是超级大国。 B .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 C . 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夜祭送灶神升天奏事,称为“送灶”。它寄托着我国古代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 D .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建“贞观之治”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有《谏太宗十思疏》传世。
  • 9. 下图是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选择其中一个写出名称、寓意。

    名称:  寓意:

  • 10. 欣赏《红楼梦》,要学会品味日常描写之物。比如古代生活常用的“手帕”,却在曹雪芹精巧的构思中,成为爱情的信物、“伏脉千里”的线索。“小红遗帕”“宝玉赠帕”等都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请你简述“宝玉赠帕”相关的故事情节,并探究宝玉为何送两块“旧帕”给黛玉。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下学期,小明面临着“七选三”科目的选择,这将会影响他的生涯规划,亲人、师长、朋友纷纷给他提建议。

    父亲说:“选择史地类学科,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事业编制,收入不错,生活也稳定。”

    老师说:“选择物化类学科,今后从事国家急需的行业,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

    朋友说:“从兴趣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今后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针对以上建议,请你以小明的身份写一封信,从父亲、老师、朋友中任选一个作为写信的对象,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