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2021-2022学年...

更新时间:2022-07-23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特点:虽然吸收了先哲的思想智慧,但主要来自他本人的生活体验;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是停在纸面上,而是诉诸实践;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的,没有逻辑的论证,而只是若干智慧的火花,这使它类似南宗禅的顿悟。陶诗和玄言诗不同,玄言诗并没有写出切身体验的哲理,只是抄录道家之旨也没有诗意,而陶诗则是活生生的富有哲理的诗。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特点表明,陶诗虽未完全脱离玄言诗的影响,但已不再是玄言诗,在诗史上有其卓然独立的品格。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可以这样概括: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那么,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诗人陶渊明什么呢?

    首先是异乎寻常的慧眼。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而在陶渊明看来,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包含理趣和人生的真谛。说陶渊明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性,似乎还不确切;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技巧,而是慧眼之慧见,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彻了宇宙和人生,才能随处见到常人见不到的“理”。陶诗缘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这理带有普遍意义,既不游离于情景事之外,也不像玄言诗那样作为一个尾巴拖在诗的最后,而是融化在情景事之中。

    其次是超然悠然的心境。有不少诗人作诗是在激昂慷慨之际引吭高歌,所谓激愤出诗人。陶渊明偏不然,他是在超然悠然的心境下作诗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虽然他的血也沸腾过,但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吟咏他的诗句。一团火包在冷隽的语言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

    深刻的哲学思考还使他把诗看淡了。他既无逞才祈誉之心,更不存以诗求闻达、功名之意,不在乎诗的有用与否,妙与不妙。他吟诗是借以“自娱”(《饮酒序》),没有什么苦苦的经营,也没有刻意的雕饰。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那样为“春风又过江南岸”的一个“过”字改了又改,或者像王之涣、高适等人旗亭画壁计较高低,这类事在陶渊明是不可想象的。他自然而然,无意为之,而莫不成为佳作。

    前人异口同声称赞陶渊明的自然、平淡和真淳,以为臻于诗之极致,有人还极力效仿他。能真正体会他的好处已经不容易,仿而效之就更难了。看王维的《与魏居士书》,他与陶渊明大异其趣,没有陶的境界,怎能学到陶的真谛呢?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三人的诗也只有陶诗的平淡而没有达到陶诗的深邃。陶诗岂是可以仿效的吗?陶诗岂是可以从字面上仿效的吗?没有陶渊明那种对宇宙和人生的彻悟,那种不以诗为诗的超脱态度,单从风格、字句上学习是学不好的。

    哲学思维,科学思维和诗(艺术)的思维,是人类的三种既相关又不同的思维方式。诗的思维是具象的、感性的,而且常常是跳跃的、片段的,本不大适合作哲学的思考,然而陶渊明巧妙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了。他的思考在当时支持他不与腐朽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躬耕于庐山之下,干干净净的度过了一生。在今天,当物欲几乎要统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它的奴隶时,曾经支持过陶渊明的那种智慧和力量也许能给当代人一点帮助,使人站立起来。

    (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源于自身生活体验、具有实践性,具有顿悟性,是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鲜明特点。 B . 陶诗虽还受玄言诗的影响,但陶诗在诗意和表达的哲理上都有更高的境界和品格。 C . 陶渊明有一双慧眼,能从具象中看出人生真谛,这使他获得了彻悟人生的哲人智慧。 D . 王、孟、韦、柳诸人学陶诗却不得陶诗真谛,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宇宙和人生的彻悟。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对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既指出其鲜明的特点,又对其内容进行了精准而深刻的概括和评析。 B . 文章从慧眼、心境、对待诗的态度三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深刻哲学思考给其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 C . 文章用杜甫、王安石、王之涣等人的例子与陶渊明作诗进行对比,意在表明陶渊明作诗不求刻意雕琢。 D . 文章通过呈现诗的思维与哲学思维之间的差异,彰显了陶诗能巧妙融合诗与哲理是非常难得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以返归“真我”应对社会腐朽,虽无法医治社会,但能支撑他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B . 与陶诗相比,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的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 C . 玄言诗之所以缺乏诗意,与它未能将哲学思维与诗的思维有机融合大有关系。 D . 若能吸取陶渊明哲学思考中的精神成果,也许能帮助当下人们摆脱物欲的奴役。
  • 2. (2021高三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回应中西部教育差距、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教育热点问题,引发广泛共鸣。总书记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现实中,大搞教育商业化,制造教育焦虑,抬高教育成本,都背离了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作为一门生意来经营,必然弊病丛生、贻害无穷。最近,一名教育工作者唐江澎说的一段话刷屏了:“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教育,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过程,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分数”远远不是成长的全部。打造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家庭和社会“育好”,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就会越走越好、行稳致远。(摘编自《从两会“教育热点”感知民生温度》新华社,2021.03.07)

    材料二:

    良好的教育生态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全国政协委员韩平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不是始于学校,终于学校,而是始于家庭,终于社会。”良好的教育生态不仅要体制机制健全,还要有健康平和的舆论氛围。“找一线名师,学解题大招”“想要好成绩,就找好方法”……每次一打开电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就会觉得很焦虑,电视台黄金时段被各种在线培训机构塞得满满当当。她说,受经济利益驱使,少数媒体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不仅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反而为补习机构推波助澜。她认为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和问责,媒体对校外培训机构包括对线上教辅APP的宣传,要有标准审核、质量保证和追责机制。

    (摘编自《家校社如何做好“教育合伙人”》《中国教育报》2021.3.10)

    材料三:

    “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表示:应尽快在市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开班情况、学生名单、培训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收费标准统一录入平台。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工商学院院长牛三平建议依法促进规范发展,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市场违法惩处力度等方式,确保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牛三平认为,立法可明确准入资质审查门槛,重点解决合法合规办学、高素质师资队伍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蒋昌忠表示,要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后服务能力,强化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减少中小学生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青少年培养培训和成长成才。

    (摘编自《校外培训乱象难治理,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这些建议》未来网.2021.03.07)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总书记对教育热点问题非常关心,他的话切中人们的心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传递出以人为本的民生温度。 B .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健全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而不应该是“唯分数论”。 C . 校外培训广告充斥着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这些广告及其背后的培训机构,将教育引向商业化,制造教育焦虑,干扰教育生态。 D . 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认为必须主动作为,重拳整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依据教育工作者唐江澎的教育观点,我们今天的教育过于注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孩子健全和优秀人格的培养。 B . 良好的教育生态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参与,也离不开健全的体制机制和健康平和的舆论氛围。 C . 有高素质的教师、科学有效的方法、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教育,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D . 有的校外机构把教育作为一门生意来经营,违背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背离了教育公益性的原则。
    3. (3) 针对校外培训乱象,材料中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工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咄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战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 , 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中孙少安的妻子秀莲平时非常节俭却支持丈夫为村建校,不仅是出于对丈夫的支持和爱,更是思想的开明,心中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B . 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建庙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还很浓厚,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 . 文章刻画人物非常成功,作者通过对孙少安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着力塑造了他明辨是非、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D . 文章描写了孙少安儿时读书的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勾起了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为下文他决定为村建校做铺垫,语言朴实,富有感染力。
    2. (2) 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 (3) 文章结尾说“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你怎么看待村民们的这种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卫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罐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澄及王玄、王济并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辟命屡至,皆不就。久之,为太傅西閤祭酒 , 拜太子洗马。璪为散骑侍郎,内侍怀帝。玠以天下大乱,欲移家南行。母曰:“我不能舍仲宝去也。”玠启谕深至,为门户大计,母涕泣从之。临别,玠谓兄曰:“今可谓致身之日,兄其勉之。”乃扶舆母转至江夏。

    玠妻先亡。征南将军山简见之,甚相钦重。简曰:“昔戴叔鸾嫁女,唯贤是与,不问贵贱,况卫氏权贵门户令望之人乎。”于是以女妻焉。遂进豫章,是时大将军王敦镇豫章。长史谢鲲先雅重玠,相见欣然,言论弥日。敦谓鲲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当复绝倒。”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国之忠臣,求向建邺。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葬于南昌。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六·卫玠传》,有删改。)

    【注释】(1)绝倒:佩服不已。(2)王澄,字平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 B . 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 C . 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 D . 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总角,古代儿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一般用以借指二三岁的儿童。 B . 辟命,征辟的命令。征辟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C . 祭酒,古代学官名,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汉魏时一般为博士之长,隋唐以后一般为国子监之长。 D . 京师,古代可用来泛指国家的都城,不同朝代所指称的地方不同,文中指东晋都城建邺(今南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卫玠姿容绝美,名动一时。王济以英俊著称,在卫玠面前却自惭形秽;卫玠到建邺时,因貌美在京师人士中引起轰动。 B . 卫玠擅谈玄理,常有深刻见解。他谈论玄理不仅受到亲友的叹服,还得到王济、王澄、谢鲲、王敦等人的高度肯定。 C . 卫玠性格宽厚,颇能谅人。他认为人无完人,可以宽恕;如果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处理,因而终身看不到他喜怒的容颜。 D . 卫玠心向国家,忠心耿耿。他奉母避难前还勉励哥哥为国献身。他认为王敦并非忠臣,即使受王敦推崇,还是离开王敦辖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戴叔鸾嫁女,唯贤是与,不问贵贱,况卫氏权贵门户令望之人乎。

      ②长史谢鲲先雅重玠,相见欣然,言论弥日。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崔珏往西川

    李商隐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注释】①火云:夏日的旱云。②卜肆:市集上占卜者的营业处所。汉时蜀人严君平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即闭肆下帘而授《老子》。③酒垆:汉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俱至临邛(治所在今四川新津西),尽卖车骑买酒舍酤酒,文君当垆。④浣花笺纸:唐代名妓薛涛家居成都浣花溪旁,以溪水造十色笺,名薛涛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崔珏尚年轻,不该有旅愁,他选择前往西川实属不得已。 B . 颈联化用严君平等人的典故,表明西川自古多才俊,值得探访。 C . 尾联写诗人希望崔珏在西川多多游览名胜古迹,写诗消解愁苦。 D . 这首送别诗一抛沉重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崔珏的深深祝愿。
    2. (2)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2. (2) 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辛弃疾也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3. (3)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又用“”一句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83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的的____大屠杀中,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____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时光荏苒,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具有捍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____,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惨无人道  幽暗  痛彻心扉  关怀 B . 惨绝人寰  黑暗  痛彻心扉  缅怀 C . 惨无人道  黑暗  黯然神伤  关怀 D . 惨绝人寰  幽暗  黯然神伤  缅怀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B . 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了 C . 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了 D .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远离战争的烽火,时光荏苒,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具有捍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国家 B . 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国家 C . 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时光荏苒,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捍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 D . 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

    对高中学生而言,,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

    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 9. 下面是一篇学术论文的摘要,请根据文段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时间感”是速滑运动员的一种专门化知觉,是对速度和节律的知觉。在“时间感”的复杂心理结构中,肌肉运动感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参数。“时间感”的训练应根据不同项目的比赛计划分别进行,要针对每个项目可以达到的最好成绩,确定每一分段距离上的滑跑步数,形成清晰的肌肉运动感觉,从而准确估计时间,并通过想象训练加以强化。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把幸福解读为“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也有人把幸福解读为“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在这世上,很多人渴望“有”,却很少人追求“无”。其实,“有”,多半是做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