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质...

更新时间:2022-07-20 浏览次数: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钟嵘很明显赞美“初发芙蓉”的美。唐代更有了发展。唐初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了一些新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杜甫也有“直取性情真”的诗句。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这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也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常言道:诗无达诂。两千多年来,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主旨及文义的阐释多有不同。骆玉明表示:“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本身无法直译,一旦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而读者常常先入为主地去用白话文来理解,这也未免暴殄天物。”作家蒋勋也反对看白话注释的古诗,并认为《诗经》里的一些篇章是完全不用翻译的。蒋勋说,如《氓》的白话译文:“流浪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不是真心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与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比,味道全无。所以,蒋勋说诗是没有办法翻译的。

    骆玉明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元典”。他说,“元典”就是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可能这些元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些书时会不断加入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把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些经典当中,这就成为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本民族的经典著作,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彼此依从的不证自明的信仰。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人们在清谈时,一方如拿经典著作里的话来论证的话,对方就会不再辩驳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诗经“思无邪”,也就是说它的情感表现都是正当的,没有偏邪的东西。《诗经》是庄重的、从容的、优雅的、本真的,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

    (摘编自夏学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作为体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精华的中华美学精神,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文艺审美活动即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和传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坚实的构成,是中国文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纵观中外文学史,不论各国作家创作出怎样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写作都与本国的文学传统血肉相连,其作品都渗透着本民族的美学精神。正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脚下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样,作家的文学写作,也很难离开传统美学精神的观照。所以,能够达到高原、高峰的中国文学,应该写出我们伟大民族和平而不保守、中庸而不平庸、深沉而不失热情的性格,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复兴而奋勇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用深沉壮阔的笔触缔造一个内涵丰厚的东方审美王国。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出现了某些问题和误区。匡正这方面的偏差,正当其时,也刻不容缓。

    有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西式写作”得到了进一步认可与强化。但事实上,以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王安忆、苏童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更从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体系中获得了诸多滋养,从而创造了以中国经验为根本的文学硕果。

    莫言是公认的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所借鉴的作家,但他自己曾多次提到,他的文学创作其实深受自己母亲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响,这也构成了他的小说世界的民族骨骼与血肉。没有后者,他的小说可能变得艰涩陌生,难以卒读。比如莫言的《檀香刑》讲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主义的惨烈斗争,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 --赵甲、钱丁、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内在元素。由此而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不但不会阻止,反而更加促进新世纪中国作家们做出集体反省,重新反思“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当代文学与文学传统及美学精神的关系”“当代文学如何走向世界”这样的命题。

    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关涉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遵循。当然,我们不仅需要用文学语言表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且需要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革故鼎新,建立新的文学秩序,绘制新的文学版图。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应该有新的创造,从而在世界文学的洪流中创造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的辉煌。

    (摘编自周思明《当代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 与工艺美术境界的雕饰美相比,“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还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追求。 B . 鉴于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的主旨和文义见仁见智,可能误导读者,因此有的学者对用白话文翻译《诗经》持有异议。 C . 随着民族核心价值注入,原本全都非常简单的元典成为塑造民族文化面貌、民族精神和灵魂的经典,进而成为一种信仰。 D . 中华美学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赖于文艺审美活动,当代文艺创作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 将绚烂与平淡的完美融合作为艺术美、人格美的审美标准,高度契合了我们自古以来对玉的有光彩且又含蓄的审美认定。 B . 材料一列举了文学史上诸多大家的美学观点,粗略而有代表性地展现了中华美学对艺术形式与思想情感有机融合的追求。 C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传统美学精神继承而走了弯路,现在需要修正偏差回归正途。 D .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应摒弃西方文学思潮影响,注重表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创造体现中国经验的文学硕果。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 冷静观察今日西方艺术的嬗变,其间不乏受中华美学精神影响的启悟,足见中华美学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对整个人类审美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 B . 文学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C . 作家要从中华文化思想道德精髓和中华美学审美风范中汲取营养,将其渗进作品肌理中,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D .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如是者其诗必传,正不必斤斤争工拙于一字一句间。
    4. (4) 请结合材料,请给中华美学精神下一个定义。
    5. (5) 材料三在阐述中国美学精神对本民族作家作品的巨大影响作用时,却以公认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莫言为例来加以论证,试结合选文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 50 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 . 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 .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D . 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村民们送来“神医胡同”金匾表现了村民对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肯定与赞扬,从侧面表现祥子继承了董神医的衣钵,配得上“神医”的称号。 B . 文末“工工正正”不能改成“工正”,原文强调了董神医写下这两个字时认真、郑重的态度,寄托了董神医希望祥子能真正理解“医德惟上”的祖训,行医能做到“医者仁心”的期望。 C . 小说标题中的“神医”一词表现了乡民对董家世代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赞誉,是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D . 祥子娘说“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是因为她知董神医的周年祭日那天三炷香燃尽一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 (3)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文中祥子的三次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
    4. (4) 请简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好处。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段一

    (贞观)十七年,(魏征)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及还后复与太子至征第帝悲懑拊之流涕。帝将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时主亦从,帝曰:“公强视新妇!”征不能谢。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蟾帷,无涂车、刍灵。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征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始,丧乱后,典章湮散,征奏引诸儒校集秘书,国家图籍粲然完整。尝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数年而成。帝美其书,录寘内府。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闻者媢之,毁短百为。征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孅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征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文段二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统编版教材必修下《谏太宗十思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后复与太子至征第/帝悲懑/拊之流涕 B .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后复与太子至征第/帝悲懑/拊之流涕 C .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后/复与太子至征第/帝悲懑/拊之流涕 D .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后/复与太子至征第/帝悲懑/拊之流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唐朝二品以上者死也称薨。 B . 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楼阁。诗人李贺有“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诗句。 C . “牢”,古代供祭祀或宴飨用的牛、羊、豕(shǐ,猪)。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只用羊、豕二牲为“少牢”。 D . 豫游,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这里的“巡”指视察,如“天子巡狩”,是指天子视察各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直言进谏,忠心可鉴。皇帝营造正寝时,魏征痛恨奢侈的行为,向皇帝进谏。皇帝便命令停工,改成修建小殿,并赐给他布被等作奖赏。 B . 魏征相貌普通,胆略过人。魏征没有特异出众的外形,但他敢于犯颜进谏,即使遇上皇帝愤怒,他也能从容不迫,最终天子也为之收敛神威。 C . 魏征才华出众,学识渊博。魏征上奏引荐诸儒收集校正重要图书,使得国家图籍文献粲然完备,还用数年时间整理编写了《类礼》二十篇。 D . 魏征竭诚辅佐,备受器重。魏征竭诚辅佐皇帝,生前深得皇帝的赏识。他去世后,皇帝非常悲痛,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且将他陪葬于昭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

      ②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 (5)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要“戒奢以俭”,文段一中能印证魏征崇尚“俭”的事情有哪些?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明诗人漂泊巴蜀、流浪万里的艰苦的现实境况,但“三巴路、万里身”又给人以气象宏大之感。 B . 颔联写到虽然与家乡亲人相隔万里,不过幸好有朝夕相处的僮仆相伴,由羁旅之苦转而写亲情之乐。 C . 戴叔伦的诗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与本诗“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在内容和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D . 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苍凉,情韵幽绝,手法虚实结合,虽不事雕琢,却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2. (2) 《围炉诗话》中评价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道:“说尽苦情、苦境矣。”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该评论的合理性。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曹操军容之盛。
    2. (2)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因“义”比生命更加值得珍爱,故“ ”;因明白“不义”比死亡更加令人厌恶,故“ ”。
    3. (3) “角”是古时军中用以传达命令的乐器,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诗句“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栏杆是文人的心灵港湾。诗人们通过栏杆这一意象,表达“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的闺怨之思,“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的雅趣之乐,“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愤懑之愁……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其中,传达说不尽的诗意。

    凭栏是入世的,和渔樵式的隐逸不同,但又不全是入世的。(  )。就像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背负青天向下看,尘埃飞扬,游氛如马,而人群如蚁,甚至看不见了。这个视角是 _______的俯视。能够这样做,这就意味着:必须将自己安放于一个极高的地方,高得远离尘世,_______。

    凭栏一望,天地辽阔,风景无限。然而远处,更远处,终于还是看不清了。看不清的地方,一片苍茫,使人 _______。凭栏久,看夕阳缓缓落下,落下,才能再次升起。一个又一个_______的日子里,我们好像什么都经历了,又好像什么也没有经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居高临下    置身事外    若有所失    周而复始 B . 高屋建瓴    超然物外    若有所失    循环往复 C . 居高临下    超然物外    怅然若失    周而复始 D . 高屋建瓴    置身事外    怅然若失    循环往复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万物和它有联系,虽然不是一种行为上的热切介入 B . 它和万物有联系,虽然不是一种行为上的热切介入 C . 万物和它有联系,但又不是一种行为上的热切介入 D . 它和万物有联系,但又不是一种行为上的热切介入
    3. (3) 请以“诗人们通过月亮这一意象”为开头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意相符。
  • 7. 阅读下面的图片,完成问题。

    1.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思维导图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2. (2) 《乡土中国》是一本学术专著,你即将上高中的表弟不知道如何阅读这样的作品。请你根据上面的图文,补全下面的语句,向他介绍思维导图阅读法的优点。

      表弟啊,我推荐你一个很妙的思维导图阅读法。它有三个妙处:一是提取妙,关健信息一目了然;二是 ,差异信息一目了然;三是 。学会了做思维导图,相信你就能读懂学术专著了。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观察如图这幅漫画,综合其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本幅漫画,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脱离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