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9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1高二上·河南月考) 《礼记·王制》篇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这反映出先秦儒家(   )
    A . 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 B . 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 C . 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霸道 D . 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
  • 2. (2021·浙江)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 . “齐物”;“逍遥” B . “天行有常”;“仁政” C .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 . “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3. (2018·全国Ⅰ卷)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 .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4. (2018·浙江选考)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法家思想 D . 墨家思想
  • 5. (2020高一上·南京期中)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 .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 .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 6.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 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形成 B . 造纸术传入中亚 C . 佛、道思想融入儒学体系 D . 西学东渐的高潮
  • 7. (2020·江苏)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 .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 .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 .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 .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 8. (2019·山东模拟) 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 . 推广儒家礼仪 B . 实现儒学生活化 C . 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 .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 9. (2021·抚顺模拟) 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
    A . 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 . 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 . 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 . 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 10.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 .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 11. 《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该书作者(    )
    A . 赞同废除宰相 B . 倡导民主政治 C . 主张限制君权 D . 反对王位世袭
  • 12.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的这一论断旨在(    )
    A .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B .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 .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 . 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 13. (2020·新课标Ⅰ) 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 .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 .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 .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 .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 14. (2020·新课标Ⅰ)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 . 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 . 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 . 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 .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 15. 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反思 B . 维新变法需借助传统文化 C .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 .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 16. (2021高二下·无棣期中) 下图是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与淘宝独家联合打造的首款官方周边“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团圆春碗”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A . 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影响 B . 宗法观念成为春晚的指导思想 C . 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D . 古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
  • 17. 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    )

    内容

    出处

    “君子进德修业”

    《周易·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计》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黄帝内经》

    A . 职业道德 B . 文化教育 C . 治国理念 D . 军事策略
  • 18. (2022高二下·黑山月考) 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 . 原始农业的产生 B . 畜牧业发达 C . 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D . 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
  • 19. 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 . 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 . 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 . 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 20. (2021高一下·普宁期中) 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 . 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 . 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 . 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 . 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 21.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祟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座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作家沈从文先生想设计心目中小庙的“源点”是(    )
    A . 日本的东京 B . 意大利的罗马 C . 希腊的雅典 D . 法国的巴黎
  • 22.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款规定,被正式任命的狱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期间收受贿赂的,处以死刑;第八表第十二款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视为合法。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 .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私有产权 B . 保留了比较野蛮的习惯法内容 C . 是对罗马帝国社会现实的反映 D .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平等
  • 23. 《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凡拐带奴隶、藏匿他人奴隶者均被处死;剃去奴隶标志者要断其指,骗理发师这么做者要处死;奴隶否认自己主人者要割去耳朵。这在实质上反映了该法典(    )
    A . 具有极端性和残酷性 B . 内容全面且具有操作性 C . 严厉镇压奴隶的反抗 D . 体现了奴隶主阶级意志
  • 24.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
    A . 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 . 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 . 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 . 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 25. (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 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 . 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 . 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D . 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 26. (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
    A . 《荷马史诗》 B . 《哈姆雷特》 C . 《吉尔伽美什》 D . 阿拉伯数字
  • 27. 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28. (2019·江苏) “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 .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 外来文化的影响
  • 29. 1813—1844年,印度输出的原棉由4000多吨猛升至4万吨;1813—1828年,从加尔各答出口的生丝激增近17倍;同时,罂粟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这表明印度(    )
    A .   对华贸易量的激增 B . 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C . 经济殖民地化加深 D . 自由贸易走向繁荣
  • 30. 据《云间据目钞》记载:在正德、嘉靖以前,“南部风尚最为醇厚”;此后“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此类记载在明代官方文献、野史笔记、文集、方志中比比皆是,以东南富庶地区最盛,遍及南北。由此推知(    )
    A .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民风淡薄 B . 东南沿海地区贫富分化严重 C . 新经济因素使价值取向改变 D . 政治开明影响了民风的转变
二、材料分析题(31题15分、32题25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抗战时期,知识界将发扬民族精神与动员民众抗战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