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末考试
一、情景默写
  • 1. (2020高一下·上海期末) 按要求填空。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
    2. (2)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
    3. (3)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理由是“ ,破灭之道也”。
    4. (4) 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名著阅读
  • 2. (2020高二上·浦东月考)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她们依次是(   )。

    ①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③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A . 贾探春  贾惜春  贾迎春 B . 王熙凤   妙玉    贾探春 C . 薛宝钗  李纨    史湘云 D . 林黛玉   贾巧姐  秦可卿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3. (2020高一上·青浦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杂交水稻之父”

    ①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②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

    ③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 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④“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子倒豆子般的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⑤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⑥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国攻读博士学位。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 (1)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既有其科技成果的卓著,也有其人格品质的可贵之处。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出三条袁隆平的重要信息。
    2. (2) 以下有关本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描写了国际水稻科技界盛会的场面突出了国际同行对袁隆平的推崇。 B . 第③段运用插叙,详写了第一次与斯瓦米纳森合作的不愉快经历,说明不打不相识。 C . 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把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说明他是从内心深处感激袁隆平的。 D . 文中运用了不少数字比较,通过比较凸显了前后的差异,也更增强了说服力。
    3. (3) 必修教材上第二单元第4课也是写袁隆平的,主标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请分别分析两个标题运用的手法及效果。

      “杂交水稻之父”:

      “喜看稻菽千重浪”:

    4. (4) 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你的已有积累和认识阐释“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4. (2020高一下·上海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 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之看作是禁锢自己的镣铐急于挣脱和抛弃,明确指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欲望时完全失去了天性。 B . 作者从切身的人世体验出发,以看似零散随意的意象和极富诗意的笔调描述了“哀愁”的诸种面貌,证明了哀愁是人心中最为温润的东西。 C . 第⑥段提到苏联解体的事情,是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个人不会哀愁了,而且民族缺乏哀愁,从而缺乏凝聚力。 D . 全文多在对比中凸显“哀愁”的价值与意义,用哲思的笔调追思了一种远逝的情怀,表现了对缺乏哀愁感的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E . 作者说自己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但现实中许多艺术作品却显得粗鄙乏味,不能真正地切近生活,不能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2. (2) 试赏析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
    3. (3) 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哪些作用?
    4. (4) 作者格外欣赏“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结合第⑤⑥两段,从高一课文中选取一例,谈一谈你对作者笔下“哀愁”的理解。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

    (南宋)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②低亚:低垂。

    1. (1) 从题材角度看,本文属于
    2. (2) 对于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 . “浸”字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C . “相射”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D . “云际”句由远及近,由景物转到人物情志。
    3. (3) 请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陈咸传

    ①万年子咸字子康,年十八,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②万年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颛(专)权,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减死,髠为城旦,因废。

    ③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复为南阳太守。所居以杀伐立威。督作剧,不胜痛,自绞死,岁数百千人,久者虫出腐烂,家不得收。其治放严延年,其廉不如。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以自奉养,奢侈玉食。然操持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公移敕书曰:“使各欲求索自快,是一郡百太守也,何得然哉!”下吏畏之,豪强摄服,然亦以此见废。咸,三公子,少显名于朝廷,而翟方进、孔光等仕宦绝在咸后,皆以廉俭先至公卿,而咸滞于郡守。

    ④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发其奸臧(藏),没入辜榷财物。官属及诸中宫黄门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翟方进为丞相,奏“咸苟得无耻,不宜处位。”咸坐免。红阳侯立举咸方正,方进复奏免之。后数年,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选自《汉书》 有删节)

    1. (1) 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 ()   ②咸素善云(

    2. (2) 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有异材,抗直(   )

      A.抵御、反抗      B.刚正        C.高大     D.激昂、激烈

      ②官属及诸中宫黄门举奏按论  (   )

      A依照、按照
      B同“案”定案
      C查处
      D止住、搁下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B . 而咸滞于郡守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 少显名于朝廷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 . 乃公教戒汝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 (4) 下列各句在句式用法上和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

      A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B . 大王来何操? C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D . 沛公安在
    5. (5) 下列各句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陈咸开始对父亲所谓的“教戒”很反感,后来他却也贿赂权贵。 B . 陈咸被髠首罚做苦工,是因为他在执法时滥杀无辜,施法严苛。 C . 陈咸任南阳太守时对境内大户与下属均严治,可自己生活奢侈。 D . 陈咸晚年为官,因为与翟方进有矛盾,先后多次被其奏请免职。
    6. (6) 把③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吏畏之,豪强摄服,然亦以此见废。

  • 7. (2020高一下·上海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宋)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 , 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释】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

    1. (1)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 . 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 . 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 . 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东西“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3. (3) 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 .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B . 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 . 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 .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4. (4) 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七、材料作文
  • 8. 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持自我,保持独立完善的人格。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