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

更新时间:2022-06-20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随着用人行政的制度由“辟署制”向“招聘制”的转变,幕府制度也出现了个从“幕僚制”向“幕客制”或“幕友制”的变化。辟署制所形成的幕府制度是“幕僚制”;招聘制所形成的幕府制度是“幕客制”或“幕友制”。幕府制度两种形态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长官自主用人行政的产物。不同点则在于前者在用人行政上是“辟后又署”,因而存在于官僚体系之内;后者在用人行政上是“辟而不署”,因而存在于官僚体系之外。

    ②在辟署制下,辟署是一种政府行为。“主与宾”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长官与佐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而在招聘制下,主官自主辟士,则纯粹是官员的私人行为;由于无权署为佐僚,官员与幕客之间也就只能停留在“主与宾”的初始关系状态,即二者之间是一种单纯的“主人”与“宾客”的关系。

    ③大体说来,“幕僚制”和“幕友制”是中国幕府制度的两种存在形态,也是中国幕府制度史的两个发展阶段。然而,这种区分并不绝对。实际上,在整个幕府制度史上,一直存在着上述两种幕制形态并存的状况。

    ④在幕僚制阶段,如汉代京兆尹孙宝以恩礼请故吏侯文为“布衣友”;唐代凤翔观察使邢君牙引布衣张汾为“上客”,其主宾之间就只是一种单纯的主人与宾客的关系。在幕僚制阶段,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入幕之士同具“宾”和“僚”两种身份。其中“僚”的身份,因“署”而来;“宾”的身份,则因“辟”而来。“辟”或曰“辟召”,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但这种行为又是以长官私人的名义实施的。从程序上说,先辟后署,在形成官与僚的关系之前,首先形成的是主宾关系。同时,就辟召的对象而言,虽然往往沾亲带故,但大抵是“贤能之士”。因此,辟召还必须加之以“礼”,即所谓“聘”。所以,辟召又叫做“聘召”。

    ⑤同样,在幕友制阶段也是两种幕制形态并存。清代督抚两司官员往往因事需能员而“奏调”甚至自行差委在职属官和候补官员入幕佐治,使之所为“幕员”。其主宾之间既是朋友关系,又是官僚关系。著名的曾国藩幕府中有不少人物是“宾”与“僚”两种身份兼具的。

    ⑥由于幕府制度在用人制度上由一种政府行为变成了一种私人行为,它也就从一种官僚制度变成了一种非官僚制度。大体说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在幕僚制阶段,官僚体系与行政体系是重合一致的;而在幕友制阶段,由于幕府已属于官员的私人组织,官僚体系与行政体系就不再一致,行政体系大于官僚体系。幕府制度以自主用人为基本制度,其实质是建立长官或主官与幕僚或幕友之间的私人或亲信关系。在传统时代,任用私人或亲信始终是一种政治需要。

    (节选自郭润涛《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态和变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幕僚制”和“幕友制”是中国幕府制度的两种存在形态,二者都是长官自主用人行政的产物。 B . 在“幕僚制”下,长官与所辟署的佐僚之间有行政隶属关系,长官和佐僚都存在于官僚体系内。 C . 幕友制阶段也事实上存在幕僚制,虽然长官以私人名义招聘,但其主宾间兼具朋友和官僚关系。 D . 在幕府制度实践中,“辟” 是 私人行为,“署”是政府行为,两种行为区分明显,一般是“先辟后署”。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界定概念,再具体举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地介绍中国幕府制度的形态、阶段和特征。 B . 第④段从入幕之士的身份、辟召程序及对象方面论证了在幕僚制阶段,幕僚制与幕客制并存。 C . 汉孙宝请侯文、唐邢君牙引张汾的例子,论证了幕僚制下主宾间普遍只有单纯的主宾的关系。 D . 文章先把“幕僚制”和“幕友制”做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异同,最后指出二者均是政治需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辟署制是政府行为,招聘制是官员私人行为,两种制度区别在于入幕之士是否取得主官认可。 B . 幕友制阶段,幕友属于官员的私人组织,事实上参与了行政,行政体系与官僚体系不再一致。 C . 在幕友制阶段,主官由于无权署幕客为佐僚,他们之间是主宾关系,幕客不具“僚”的身份。 D . 幕府制度的两种形态分属幕府制度史的两个阶段,导致了用人行政由辟署制向招聘制的转变。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转。“同学们,你们好!大家还记得我吗?”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响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出现在镜头之中……“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这是继2013年以来,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

    将科学课堂搬到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难度可想而知。信号畅通是“太空教师”与同学们如约相见的关键。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

    此次“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宽敞明亮的“太空教室”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不仅地面上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太空教师”的精彩表现,王亚平等航天员也可以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据了解,天宫空间站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进行了升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仪表与照明分系统主任李皖玲表示,空间站内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舱内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在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液晶屏幕正是仅表与照明分系统重要设备之一。

    与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8年前,天宫一号的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如今,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则达到约50立方米。此次“天宫课堂”的第一个主题,便是由王亚平展示在轨生活的场景。镜头中,除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生活区域也都精彩亮相,让人大开眼界。

    授课内容和教具选择也有讲究。此次太空授课,除了展示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等内容外,航天员叶光富还展示了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失重条件下,通过空间站中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跳动。而在教具方面,在太空物资极为宝贵的情况下,教具的选择要精打细算。在失重环境的影响下,从教具的使用到摄像设备的稳定,航天员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和练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伴随本次太空授课成功开讲,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推出,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给人很大的想象和实践空间。10年后,也许这些孩子就可以进入空间站讲课。”太空授课科普专家团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说,这次太空授课为新时代科学普及、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培养开了个好头。

    此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不仅通过空间站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太空实验室,还通过“天宫课堂”搭建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太空授课是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良好时机,让更多人对航天事业有直观的认知,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惊喜。特别是“天地”实验的差异,让学生看到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的现象、观察到物理规律的异同,在一连串“为什么”“原来是这样”的疑问和惊叹中,确立梦想的起点。

    (摘编自《“天宫课堂”点亮科学梦想》《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有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的技术支持,“太空教师”才能与同学们如约见面。 B . 升级后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既能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又能提供环境照明。 C . 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展示了除工作区以外的航天员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 D . 此次“天宫课堂”展示了航天员在轨生活的场景和一些科学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天地”的差异。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从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陀螺写起,并且引用航天员亲切的问候,起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B . 为了说明空间站信号畅通这一事实,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证。 C . “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因此从教具到摄像设备,可以不考虑失重环境的影响,而选择质量最好的。 D . 作者在行文时将此次太空授课与八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在否定后者的基础上肯定此次太空授课取得的成功。
    3. (3) 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眠之夜

    萧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

    “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注释】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失眠为主线,贯穿朋友的愿望、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形散而神聚。 B . 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家乡秋天、“我”和三郎门前的不同景色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C . 本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 D . 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蔓不枝,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2. (2) 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 (3) 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并加以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丙戌,唐文宗以兵部尚书李德裕同平章事。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上闻而恶之,故与德裕言首及之,德裕因得以排其所不悦者。初,左散骑常侍张仲方尝驳李吉甫[注]谥,及德裕为相,仲方称疾不出。三月,以仲方为宾客分司。初,李宗闵恶郑覃在禁中数言事,奏罢其侍讲。上从容谓宰相曰:“殷侑经术颇似郑覃。”宗闵对曰:“覃、侑经术诚可尚,然论议不足听。”李德裕曰:“覃、侑议论,他人不欲闻,惟陛下欲闻之。”后旬日,宣出,除覃御史大夫。八年,王守澄荐李仲言于上,上欲以仲言为谏言,置之翰林。李德裕曰:“仲言向所为,计陛下必尽知之,岂宜置之近侍!”上曰:“然,岂不容其改过。”对曰:“臣闻惟颜回能不贰过。彼圣贤之过,但思虑不至,或失中道耳。至于仲言之恶,著于心本,安能悛改邪?”上曰:“李逢吉荐之,朕不欲食言。”对曰:“逢吉身为宰相,乃荐奸邪以误国,亦罪人也。”上曰:“然则别除一官。”对曰:“亦不可。”上顾王涯,涯对曰:“可。”德裕挥手止之,上回顾,适见,色殊不怿而罢。始,涯闻上欲用仲言,草谏疏极愤激,既而见上意坚,且畏其党盛,遂中变。

    臣光曰:是以明主在上,度德而叙位,量能而授官,有功者赏,有罪者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夫如是则朋党何自而生哉。文宗苟患群臣之朋党,何不察其所毁誉者为实为诬,所进退者为贤为不肖,其心为公为私,其人为君子为小人?苟实也,贤也,公也,君子也,匪徒用其言,又当进之;诬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弃其言,又当刑之。如是虽使之为朋党,孰敢哉!

    【注释】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唐宪宗时期担任宰辅。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 B . 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 C . 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 D . 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禁中,又称禁内,指封建帝王所居住的宫苑,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而得名。 B . 经术,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古书的合称,与《师说》中“经传”语意相同。 C . 颜回,又称“颜子”,孔子弟子,春秋末期思想家,以德行著称,被尊为“复圣”。 D . 朋党,指为争夺私利、排斥异己而结成的集团,常被帝王严厉打击来巩固皇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德裕利用文宗憎恨官员结党,排挤自己不喜欢的人。曾反对朝廷给李吉辅的谥号的张仲方,在德裕任宰相后,称病不上朝。 B . 李宗闵认为郑覃、殷侑议论朝政不值得听取,李德裕和皇上却都很想要听他们二人的议论,所以后来任命郑覃为御史大夫了。 C . 李德裕认为仲言的罪过难以悔改,文宗不应该授予其任何官职,但王涯因文宗任用仲言态度坚决,自己畏惧仲言一伙势力而妥协。 D . 司马光认为,君主依据才德来授予官职,奖罚分明,有主见,不被奸臣的谗言迷惑,只有这样才会让朋比为党的人难以在朝廷立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德裕挥手止之,上回顾,适见,色殊不怿而罢。

      ②诬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弃其言,又当刑之。

  • 5. (2020·河南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释】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香炉峰,庐山的主峰。②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③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B . 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 C . 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 D . 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2. (2) 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开篇描写邹忌体型外貌的句子是:“。”
    2. (2) 《诗经•氓》中“”两句是女主人回忆当年恋爱时的场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3. (3)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表达内心苦闷悲愤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从_________的塑像上仰视诸葛孔明的容颜,从斑痕累累的碑碣上聆听三国时代的回音,从彩绘的梁柱上感受历史的冷暖。在这里,有生者与死者的真诚对话,有对智慧之星的敬仰和崇拜。在这里,诸葛孔明的名字没有在人们的祈福中被呼唤为神灵,没有在咒语里被念叨为驱邪的利器。___________ 的焚香叩拜,为的是表达对一脉精魂的亲近,接受一次智慧的洗礼;朝野名流___________,为的是与先贤进行真挚的交流。祠内有很多楹联佳对,妙语珠联,如“淡泊明志修身养德称高士,(   )”。祠堂外部也有很多名家题联在其上,抒发对诸葛亮的仰慕与钦佩——最多的是对他生平功业的概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赞颂其自夏、商、周、两汉之后为第一才能之人;“三分相业追伊吕,二表臣心接孔颜”颂扬其辅佐刘备建立政权,功业可与伊尹和吕望相比,品行与孔子、颜渊相承。这些妙对或借古喻今,蕴意深厚,或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功业未就,诸葛亮何以传世千秋?这不仅是由于其忠诚所决定的,更在于其知不可为而为的勇毅。大量的诗篇告诉我们,来来往往的拜谒者,瞻仰的是他身上亘古不灭的精神。虽然岁月的风霜湮没了历史的印痕,但湮没不掉诸葛亮倾注在汉室江山上的心血。如果说诸葛亮当年寓居隆中,是为了隐以求志,静观时变。那么他择刘备而仕,则是为了兴复汉室,施展抱负。在世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奇谋巧计的策略家,是雄才大略的外交家,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他“忠以效国、勇以迎难、慎以处事、严以律己、俭以养德、勤以职守”的高尚品格和修身治国的道德风范,给后人留下了一份__________的精神财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 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栩栩如生  布衣雄世  调墨弄笔  永垂不朽 B . 绘声绘色  芸芸众生  调墨弄笔  永不磨灭 C . 栩栩如生  芸芸众生  挥毫泼墨  永不磨灭 D . 绘声绘色  布衣雄世  挥毫泼墨  永垂不朽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清净自守满世经纶最风流 B . 宁静致远经天纬地真名士 C . 清净自守满世经纶建霸业 D . 宁静致远经天纬地真奇才
    3. (3)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乐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B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 “班长他牺——”小马话还没有说完,就双手抱着头放声大哭起来。 D . 坚强,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4. (4)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 (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分别指出并修改。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1世纪20年代初,两国交战,大街上,某国老妇人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说:“你为什么跑到我们国家的土地上来”,并要给他一把葵花籽,说:“你把她揣在兜里,如果你战死了,一定会长出鲜花来的。”《诗经•无衣》又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与矛,和你同仇敌忾!)

    作为生活在和平国家的当代青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对于“战争与和平”,你将如何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的意思,文体自选,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