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19 浏览次数:8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在于显示性格,而且还要展开冲突。不同思想的人,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于是彼此引起矛盾,互相发生冲突。戏剧以冲突为基础,剧中人物的利益和要求既然各不相同,那就必然在动作中表现出来,所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早就指出戏剧所模仿的对象是“在动作中的人”,并且认为“动作”是戏剧的灵魂。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就是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的斗争过程。在这不断的前进运动中,性格和冲突互为表里,性格引起冲突,冲突发展性格,而戏剧的主题就被充分而生动的表现出来了。因此,在戏剧作品中,语言的性格化和语言的动作性是密切相联系的,剧中人物既然都是“在动作中的人”,那么剧作家用语言来描写性格时,必须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因此高度性格化的语言经常就是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曹禺的戏剧语言就是这样。

    在《雷雨》第二幕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这一场中,周朴园在初见鲁侍萍时便问道:“你——你贵姓?”鲁侍萍答道:“我姓鲁。”当鲁侍萍谈到“梅姑娘”“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时,周朴园抬起头来问道:“你姓什么?”鲁世平回答:“我姓鲁,老爷。”当他听到侍萍还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他忽然立即问道:“你是谁”她回答道:“我是这四凤的妈,姥爷。”最后她提起他的一件纺绸衬衣上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他徐徐立起问道:“哦,你,你,你是——”她说:“我是从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他到此不得不承认。“哦,侍萍!(低声),是你?”在鲁侍萍自己叙述悲惨身世的过程中,周朴园先后四次问她是什么人,先是随便敷衍,继而惊惧,终而只得承认是侍萍。随着他的罪恶历史的逐步揭露,戏剧动作在一起一伏之中逐步发展。关于一个人的姓氏和身份的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本来是极平凡的事,但是在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一场中却极富于动作性。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你贵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都有的不同的声音姿态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禺在运用语言时经过了反复的推敲。这段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节选自《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陈瘦竹,沈蔚德)

    材料二:

    莎士比亚的台词中,充满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音响悦耳,光彩耀眼,简直使人穷于应接。其中虽然也有着明显的动作性,也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戏剧冲突)向前推进的,但是它四处奔突、闪烁不定,跳跃式地、冲击式地前进的;它与戏刷冲突间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忽近忽远的。契可夫的台词,虽然也有着很强烈的动作性,但这种动作性,粗粗一看是不明显的、不易察觉的。因为他的人物的意志,似乎并没有为共同的事件所牵引住,他们有时似乎只是在各说各的话,只有当我们注意到了人物对待当前环境的不同态度,对待他们周围同一的情调、气氛的不同反应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注意到了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的不同,注意到了他们的心情、气质的不同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到冲突的存在,动作性的存在。它的冲突,它的动作性,是表现在人物内心的伏流上,因而是隐潜的,是比较深藏的。曹禺的台词的动作性,却是既鲜明而又强烈。他的人物都有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志,而且相互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焦点,他们大家都在围绕着这个焦点而进行斗争。因此,他们的对话与戏剧冲突扣得很紧,它的动作性不但是明显的,而且是紧张的。所以曹禺剧作,是最符合黑格尔、勃吕纳谛耶等人的戏剧概念的,他的剧作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矛盾冲突的尖锐、紧张;体现在对话上,则是动作性的鲜明与强烈。

    (节选自《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钱谷融)

    材料三:

    能够推动剧情发展,激起矛盾冲突,揭示人物的内心动作,这样的戏剧语言才算具有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还有一种复杂的表现形态:人物表面上在做某一件事,却偏要夹杂着说几句与这件事无关的话,似乎用不着说的话,实际上这些话倒是透露人物真意的一种动作。《雷雨》第二幕,繁漪要周萍留下来,周萍拒绝,下场。鲁贵偷偷地进来,见繁漪哭,低声说:“鲁妈来了好半天啦!”言下之意,他也等了好半天了,把太太与大少爷刚才那场戏全听到了。繁漪问:“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告诉我?”鲁贵回答:“我 倒是想着,可是我(低声)刚才瞧见太太跟大少爷说话,所以就没敢惊动您。”

    这里的“我倒是想着,可是我”就是夹杂进去的、与报告鲁妈等候太太接见的事无关的话。然而,正好是这一句,最为传神,它透露了鲁贵的真意:叫太太心里明白,他掌握着她和大少爷的“把柄”呢!这句话就是鲁贵透露自己真意的一种“动作”。

    (节选自《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有删改,王世德)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戏剧的主题是在剧中人物不断的动作和反动作的斗争过程中,被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 B . 《雷雨》第二幕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时的问话,既是性格化的语言,也是富于动作性的语言。 C . 契诃夫的台词有着很强烈的动作性,这种动作性表现在人物内心的伏流上,是比较深藏的。 D .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有时会表现为剧中人物的语言“一箭双雕”,就是一句话同时完成两件事。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冲突是由性格引起的,性格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戏剧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显示不断发展的性格。 B . 《哈姆莱特》的台词充满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悦耳耀眼,但并没有影响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C . 相较莎士比亚、契诃夫,曹禺的台词更具有动作性,最符合黑格尔、勃吕纳谛耶等人的戏剧概念。 D . 戏刚语言的动作性及其复杂的表现形态,都能在曹禺的《雷雨》中找到最典型的例子进行阐释。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的一项是(    )
      A . 《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鲁大海冲突的对白。 B . 《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 C . 《窦娥冤)第三折窦娥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唱词。 D . 《雷雨》第二幕开始时有关天气的一段舞台说明。
    4.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5) 以上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周大勇昏悠悠地合住眼,他立刻又进入炮火连天的生活里。一个敌人端着刺刀直向他扑来,他闪过敌人的刺刀,抱住那个敌人,滚来滚去,一直滚下沟……下去了,下去了……耳边风在吼……

    他一惊,睁开眼,心还在狂跳。可是他眼前却是另外一幅情景,李玉明的母亲和三个老妈妈在灯下忙着,有的给战士缝鞋子,有的给伤员缝那破烂的裤子。老妈妈——李玉明的母亲,把周大勇露出脚趾头的鞋子脱下来,坐在周大勇脚边钉补。鞋子泥多,针扎不透,她不停地在那白花花的头发上磨针。地的眼不得力,一边钉鞋,一边揉擦眼睛。有时候,针上的麻绳掉了,她穿针要穿好一阵。但是她一针针地缝,一针针地衲,仿佛,她的亲骨肉一儿子要到万里之外去,她要千针万针结结实实地缝;针针缝上妈妈的希望和嘱附,针针缝上妈妈的心思和话语,让这山南海北征战的儿子平安、健壮,时时惦记着妈妈。有时候,她停住手,长久地望着伤员们,听他们梦里的呻唤声。她那昏花的眼里,闪着泪花,闪着说不尽的疼爱和怜惜!

    北面传来一阵一阵的枪声。西北面炮声轰轰地像打雷。

    寒森森的秋风掀起了窑洞的草帘子,蚕豆大的灯舌,摇摇晃晃的。

    老妈妈们有时互相贴住耳朵说什么,她们轻声慢气,生怕扰醒战士们。这寒冷而寂静的破山洞里,有一股温暖的感情在流动。哦,这从母亲那伟大而慈善的心里流出来的感情,在苦难的时日里,给了人多少力量,哺育了多少生命啊!

    周大勇一动也不动地望着老妈妈们。他仿佛置身在家庭生活中,感觉到安宁和爱抚。同时,有一种轻微的声音,震动他的耳膜,这声音,好像农家夜里的纺车声。有时候,他闭上眼睛,想再睡一觉。他疲累得各骨节都酸痛,脑子胀,但是睡不宁。他回想起万千白了头发的母亲。他一周大勇,在华北平原,在大青山岭,在黄河两岸,在长江南北,遇见过多少老爹,老妈,姐妹兄弟啊!在过去那艰难的日子里,他们有的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或丈夫,救了周大勇,有的用一家人的生命救了一个共产党员。

    夜深了。李玉明的母亲,把她那稀疏的头发理了理,对其他的老妈妈们叮咛:“脚步子放轻,不要惊动孩儿们。唉,他们给熬累坏啦!”

    她们轻手轻脚地走出窑河。

     “叭!叭!”北山上响了两枪。

    敌人——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提着孩子提着包被,叫了一声,从窑门外跑进来。她上气不提下气地说:出了事啦!这山沟冷窑里,敌人也摸来啦!天老子呀!”接着,许多老乡都涌进了窑洞。

    周大勇息地站起来,说:“老乡!别怕,天塌下来也有我们顶着!”他眉毛一动,盘算了一下,提着驳壳枪朝窑外走。

    猛地,一个人扑进门,跟周大勇碰了个面对面。原来是个战士。他报告:“营长,九连的同志们来了。咱们那十个看押俘虏的同志,也带着俘虏回来了。你听见枪声?我们险些跟他们发生误会。”

    昨晚,九连连长指挥部队摆脱敌人以后,曾六次派人和周大勇他们联络,都没结果。后来他知道周大勇他们跟敌人粘住了,使在拂晓率领部队去增援,但是几次增援都让敌人顶回来。天亮以后,他们只好隐蔽在那十个战士看押停虏的那条山沟。当天夜里,九连连长又派了个班,去和周大勇他们联络,大仗找了半夜,也没找出名堂。鸡叫时分,九连连长率领部队,向这条偏僻的山沟转移,才碰巧和周大勇他们遇到一块。

    九连连长带的战士们和营长周大勇带的战士们一见面,就挤在一块,说不尽的喜欢说不尽的话,仿佛他们不是分手一天一夜,而是一两年。

    九连连长拨开人,三晓两步,走到周大勇跟前,挺起胸脯敬了礼,叫了一声:“营长!”就什么话再也说不出来。

    卫刚从山头上跑下来,一进窑洞门就喊:“王连长!你们回来啦?真不简单!给你说,咱们周营长真有几下子哩。他说:‘经历的危险越大,获得的胜利也越大。’千真万确,一点不错!”

    周大勇指着身边站的李振德老人说:“同志们,瞧,这不是李振德老伯伯!”

    卫刚猛地转过身,两只手拉住李老汉的两只手,看老人那方脸、高颧骨、闪闪发光的深眼窝和那花白的胡子,说:

    “老人家,你越发硬朗了!”

    李振德老人说:“我算什么哩?瞧,你是多磁实的小伙子!”

    李老汉把手从卫刚的手里抽出来,又说:“你把我这一把老骨头都捏酥了。哦,力气出在年青啊!”

    周大勇兴奋地说:“卫刚,咱们第一连的战士李玉明,就是李老伯伯的儿子。李老伯伯一家人都在这里。”

    卫刚两手一拍,说:“嘿!这就太巧了。刚才宁金山给我说了这件事情,我还半信半疑。”

    天明前的黑暗,慢慢地消退着。周大勇告别了李振德老人和老乡们,带上战士们和俘虏,绕道向九里山地区走去。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杜鹏程《保卫延安》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大勇昏悠悠地合住眼,立刻又进入炮火连天的生活里,表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对战争的渴望。 B . 李玉明的母亲望着伤员们,想到自己的儿子在部队作战也可能受伤,因而昏花的眼里闪着泪花。 C . 九连连长因历尽艰险与周大勇会合而过于激动,叫了一声“营长!"就什么话再也说不出来。 D . 周大勇带领的战士们与李振德老人等老乡们之间的军民紧密团结,取得了延安保卫战的胜利。
    2. (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老妈妈们灯下忙着的情景,以点带面,重点描写李玉明的母亲为周大勇补鞋子的艰难与用心。 B . 小说语言很有特色,作者注意吸收群众和战士的口语,明白晓畅,生动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 . 小说用“寒森森的秋风”点明自然环境的恶劣,为英雄人物周大勇的出场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D . 小说塑造人物、展开情节,除了使用记叙描写等方式,偶尔还穿插抒情性文字,增加小说的感染力。
    3. (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的含义。
    4. (4) 本文从周大勇的视角写李玉明的母亲和三位老妈妈,对此你如何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阅江楼记

    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蜓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退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香舶接迹而来庭变琛联肩而入贡必日此联德纸威服票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秉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 , 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概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然?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选自《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选)

    【注释】①临春、结绮:楼阁名,南刺陈后主所建。②齐云落星:楼字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 B . 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深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 C . 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 D . 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朔,农历每月初一的月相称“朔”,“朔日”是看不见的,后来把“北方"也称为“朔方”。 B . 法驾,天子车驾的一种,天子的车驾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卫之繁简各有不同。 C . 朕,文中是皇帝自称,《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中的“陛下”是对皇帝的敬称。 D . 六朝,文中指中国历史上三国的吴、西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先写金陵的山川王气与当今皇帝相称,再写金陵西北的狮子山的雄盛,引出阅江楼建造的原因及楼名的来历。 B . 作者推想皇帝兴建阅江楼的目的,不仅是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寄寓其志在天下的思绪,而且是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 C . 文章第三段对历史陈迹的回顾,既包含对安危系于一江的山川分合的感慨之情,也表达对大明皇帝伟大功业的赞颂。 D . 作者撰写这篇记文,省略了那些留连风光景物的辞句,重在推求皇上日夜辛勤、励精图治的功业,兼有歌颂箴规之意。
    4.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②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 (5) 文中第二段“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皇上“动”了哪些“遐思”。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固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注释】片语时:有的版本作“话片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代问菊的理由,因“讯秋情”而“众莫知”,唯菊可问,“喃喃”二字情态毕现。 B . 诗人把菊花当作知己,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向题,问中隐答,层层铺染。 C . 尾联化用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的典故,赞美菊花温柔体贴,能开解人的心事。 D .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清雅不俗,但是就律诗的格律而言,有的地方对仗不够工稳。
    2. (2) 本诗名为“问菊”,实为自问,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判断本诗的作者是小说中哪位人物,并 写出你的依据。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传神地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等事,他谦虚地说:“。”
    3. (3)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以乐景衬哀情,“”为艳丽的秋景抹上了无限的离情别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同于的流行文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滋养。尽管多元文化、消费文化形成风潮,传统文化看似与社会生活疏离,但它无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传统文化始终。今年的典范节目《唐宫夜宴》,在坚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引入更有吸引力的叙事策略,年轻化、趣味化和市场化的节目形态赢得更广泛的观众。许多传统历史文化品牌通过紧跟时尚潮流,设计出新“国潮”,完美诠释了“中国风格”。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从未停下过发展的脚步。

    技术赋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的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转化、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如许多博物馆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稍纵即逝   源远流长 推陈出新 日新月异 B . 昙花一现  生生不息  与时俱进 日新月异 C . 昙花一现  源远流长 与时俱进  标新立异 D . 稍纵即逝  生生不息 推陈出新 标新立异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今年的典范节目《唐宫夜宴》,在坚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引入更有吸引力的叙事策略,以年轻化、趣味化和市场化的节目形态赢得更广泛的观众。 B . 今年的典范节目《唐育夜宴》,在坚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引人更有吸引力的叙事策略,年轻化,趣味化和市场化的节目形态底得更广泛的观众。 C . 今年的典范节目《唐宫夜宴》,在坚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引人更有吸引力的叙事策略,年轻化、愿味化和市场化的片目形态底得更广泛的观众。 D . 今年的典范节目《唐宫夜宴》,在坚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引入更有吸引力的叙事策略,以年轻化、趣味化和市场化的节目形态赢得更广泛的观众。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方法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需要通过制氢技术进行“提取”。

    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较为简单,目前市面上①         

    蓝氢,是将天然气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热蒸汽重整制成的氢气。虽然天然气也属于化石燃料,在生产蓝氢时也会产生温室气体,但由于使用了碳捕捉、利用与储存等先选技术,温室气体被捕获,减轻了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实现了②             

    绿氢,是   ③          。例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生产绿氢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绿氢是氢能利用的理想形态,但受到目前技术及制造成本的限制,绿氢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时间。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将氢能分别命名为灰氢、蓝氢、绿氢,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和生产来源。 B . 人们将氢能分别命名为灰氢、蓝氢、绿氢,根据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 C . 根据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人们将氢能分别命名为灰氢、蓝氢、绿氢。 D . 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和生产来源,人们将氢能分别命名为灰氢、蓝氢、绿氢。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林觉民舍小爱为大爱,毅然参加起义;屠坳呦率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提取青蒿素,使人类征服疾病迈进了一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五四青年节,学校高一年级将举行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必修(下)单元所学,联系现实,写一篇演讲稿,面对全年级师生演讲。

    要求:①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②符合演讲稿的写作要求。③如果文中需要用到自己的姓名,请统一用“李华”代替,需要用自己的校名,请统一用“复兴中学”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