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

更新时间:2022-05-29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或(jiàn) 状(xínɡ) 米(chōnɡ) 托(bì) B . (zhì) 口(nè) 鄙(bó) 异(chà) C . (qiànɡ)  小(qù)    敌(kài)    哭棒(sāng) D . 落(xī)     骂(tuò)   墙(héng)   然(nǎn)
  • 2. 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xìn)        薄(zuò)      床(rù)      茕孑立(qióng) B . 冼马(xiǎn)           慢(bū)      拔(zhuó)      终兄弟(xiǎn) C . (wò)      功(qī)      郎(shǔ)      奉圣朝(dài) D . 朝(wèi)     悯(jīn)     凶(mǐn)      以微贱(wèi)
  •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艾青原名蒋正涵,当代文学家、诗人。他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B . 《茶馆》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茶馆》主要写裕泰茶馆从清末到解放前夕五十余年由盛到衰的变迁。 C .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D . 归有光,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明代散文家。  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桐城派”。
  • 4. 对下面句子的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合理的一项是(    )
    A .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 B .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祖父失信的极其生气的心理。) C . 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也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对祖父的恼怒。) D . 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祖父详细的问话,表面看是祖父关心别人家的婚事,实际上反映了祖父在内心对翠翠婚事的关心。)
  • 5. 找出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   (    )
    A . 修葺:修造       扃牖:关闭窗户

        阖门:关门       大类:大的分类 B . 长号:大哭      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宁:女子出嫁   自禁:自己忍不住 C . 洞然:明亮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偃仰:安居、休息 儿息:子嗣 D . 斑驳:错杂       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先是:先前就这样 兀坐:端正的坐着

  • 6. 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辟四窗,垣墙庭   周:围绕    B . 旧时栏楯,亦遂增  胜:美                                    C . 吾家读书久不效:有效果       D . 去,以手阖门       比:比较
  • 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B . 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C . 侍东宫当:应当 D . 形影相              吊:安慰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于成立            成立:成人自立 B . 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润泽 C . 拜臣郎中               郎中:医生的古称 D . 岂敢盘桓               盘桓:徘徊、逗留
  • 9.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但以刘日西山(迫近)不今人爱古人(看待) B . 遭闵凶(早时)    受命以来,夜忧叹(早晨) C . 年四岁(经历)    九岁不(走路) D . 兄弟(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芳草美(鲜艳)
  • 10.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尝离             ②是以区区不能

    ③不名节             ④愿陛下悯愚诚

    A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11. 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 .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 . 室仅方丈 , 可容一人居。 C . 臣之辛苦 ,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 . 庶刘侥幸 , 保卒余年。
  • 1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 . 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C . 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 D . 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 14. 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 皇天厚土,实所共鉴。 B . 外无期功强进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 .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D . 臣以险畔,夙遭悯凶
  • 15. 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 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B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C .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D .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抱养刘之日短也
  • 16. 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 臣欲奉诏奔弛,则刘病日笃 B .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C .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D .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 17. 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 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B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C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 18. 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扶膺坐长叹。 B .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C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D . 凡在故老,犹蒙衿育
  • 19. 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 .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身体还不行,孤苦伶仃,直到长大。 B .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C . 我小时候很少生病,但九岁身体还不行,孤苦伶仃,直到长大。 D . 我小时候很少生病,但九岁还不能行走,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 20. 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A . 我详尽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使圣上知道,辞别家人却不去赴任。 B . 我具体地用奏表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推辞不去赴任。 C . 我具体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推辞不去赴任。 D . 我详尽地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呈报给圣上使圣上知道,推辞不去赴任。
  • 21. 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 . 我想要姑且迁就私情,却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B . 我想要姑且迁就我的私情,却不允许申诉。 C . 我想要苟且迁就我的私情,就被告知不允许。 D . 我想要苟且迁就私情,就告知我不被允许。
  • 22. 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A . 我的辛苦,不仅仅是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 B . 我的辛苦,不仅仅只被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 C . 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被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 D . 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只有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
  • 23. 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A . 先前是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墙壁到处都是。 B . 先前是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墙壁到处都是。 C .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墙壁到处都是。 D .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后来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墙壁到处都是。
  • 24. 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B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前往赴命。 C .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二、阅读
  • 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摘编自明代归有光《先妣事略》)

    【注释】①姁姁(xǔ):温和的样子。②缉纑(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 B . 弃物        靡:没有 C . 不能言       喑:哑 D . 僮奴有恩      遇:遇到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二子肖母也        久之,能足音辨人 B . 孺人吴家桥      顷 , 持一象笏至 C . 诸儿见家人泣,随之泣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D . 十六年有妇        呱呱
    3. (3) 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

      ①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

      A . ①②③ B . ②⑤⑥ C . ①②④ D . ③④⑥
    4.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B .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C .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D .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5. (5) 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所述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 母亲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感到很累,有位老婆婆端了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让母亲喝。喝了以后,母亲就不会说话了。 B . 母亲去世以后,家中人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家中人就让画工照着作者和淑静画。因为他们和母亲很相像。 C .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 . “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 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材料二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他的作品是为了“造希腊小庙”,而“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

    在茶峒山城中,有善良单纯的翠翠、安守本分的祖父、重义轻利的顺顺、勤劳肯干的大佬二佬、照顾翠翠不求回报的杨马兵,他们自然健康且善良淳朴,不以世俗的物化标准去对待人生,表现了生命最自然的状态、最原始的生命力。可见在沈从文心中,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小说人物群体内心纯善毫无杂质和俗世芥蒂的灵魂世界亦正是作家心灵之中同样纯善美好的诗性人格境界的鲜活展现与文学折射。

    同时,湘西人民的生活单纯简单,人与人的生活和谐自然。《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节选自林紫莹《论沈从文的诗性生命体验——以作品<边城>为例》)

    材料三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诸多评论家抨击,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

    茶峒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经过美化的万千中国传统乡村中的一个。但这个美如画的世界中,处处弥漫着悲剧的色调。豪爽的天保与和气的傩送是感情厚实的亲兄弟。兄友弟恭的人物关系决定了二人在爱上同一个人时,其中一人的爱情结果必然是悲剧。而翠翠对爱情的沉默不语是天保悲剧的奠基。傩送对父亲船总顺顺直言“老家伙(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佬是他弄死的”是老船夫悲剧的隐形导火索。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边远山村,人物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

    (节选自方观生、庞美凤《<边城>叙事的两栖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交代湘西边城的地理环境,说明边城是一块远离俗世的喧嚣,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净土”。 B . 材料二《边城》中翠翠、祖父、顺顺等人物,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C .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意味着“圆满、圆融”。圆形结构常被用于小说创作等多个领域。 D . 材料三,小说《边城》全文都弥漫着悲情的基调,体现了我国现代诸多小说向以“悲”为主旋律的转变。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因此人性美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核心。 B . 《边城》“圆”的叙事结构中蕴含“悲”的美学色彩,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 C . 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激起了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D . 《边城》是作家对诗性人格的美好追求与茶峒文化结合的产物,将普通人物的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
    3. (3) 根据材料,简要概述小说《边城》体现了哪些美?
      A . ①人性美;②民俗风情美;③语言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B . ①人性美;②民俗风情美;③自然风景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C . ①人性美;②诗性美;③自然风景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D . ①人性美;②诗性美;③语言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 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阿Q还有其他品性。如他盲目自大,狭隘保守,“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是他的口头禅。

    鲁迅在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 )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他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战栗,同时也更催人醒悟。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的发生。 B . 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在这里表现出来。 C . 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把这一切表现出来。 D . 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因阿Q可笑的言行而忍俊不禁。 B . 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C . 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D . 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