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酒泉玉门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2-05-26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 . 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 . 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 . 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 B . 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 . 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 . 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   )
      A . 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 . 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 . 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 .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 2. 现代文阅读Ⅱ

    水莲 
    侯发山

    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

    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

    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

    水莲忍俊不禁。

    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 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

    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

    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

    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

    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

    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

    “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

    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

    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

    “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

    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

    “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

    “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 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 B . 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太一样。 C . 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D . 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
    2. (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 . 文章使用对比的手法,先具体描写水莲之前的几个男友因条件不符合爸妈意见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 C .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 . 文章正文结尾以“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来写水莲美丽外貌,既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花的描写,也借此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
    3. (3) 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评价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以本文为例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淳化五年九月壬申 , 以襄王元侃为开封尹,进封寿王。帝在位久,储贰未立。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俛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意既以为可,愿即决定。”遂以元侃为开封尹,封寿王。元侃,帝第三子。吕中曰:“准之言真万世法也。”

    至道元年八月壬辰,诏立寿王元侃为皇太子,更名恒,大赦。太子既立,庙见还宫,京师民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寇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悟,入语后嫔,宫中皆前庆。帝喜,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以李至、李沆并兼太子宾客,诏太子以师傅礼事之。

    三年二月辛丑,帝不豫。宣政使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谋立楚王元佐。三月癸巳,帝崩,年五十九。时,皇后令王继恩召吕端,端知有变,即绐继恩入书阁,锁闭之。亟入宫,后问曰:“宫车已晏驾 , 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后默然,乃奉太子至福宁殿即位,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焉。初,帝欲以端为相,或曰:“端为人糊涂。”帝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用之。时同列奏对多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札戒谕:“自今中书必经吕端参酌,乃得闻奏。”五月甲戌,讨谋立楚王之罪,贬李昌龄为忠武行军司马。降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胡旦除名,长流浔州。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至道建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B . 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C . 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D . 初/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壬申:干支纪日法,它同干支纪年法,用干支相匹配来记录日序,始于甲子终于癸戌。 B . 储贰:亦做“储二”“储副”,即太子,是预定继承君位的皇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 C .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以农为本时代的原始崇拜物,后来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 . 晏驾:与文中的“崩”均为皇帝去世的讳称,汉以前多用“晏驾”,汉以后多用“驾崩”。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太宗久在帝位,却没有建立储君,引发朝臣担心和议论,因为建储事关政权稳定、国家安危。  B . 宋太宗询问寇准建立储君的事情,寇准给太宗提出的择君人选得到了吕中的赞赏。 C . 宋太宗立第三子元侃为皇太子,元侃深得民心,太宗心中有恼意,寇准却认为这是国家的福气。 D . 太子元侃英明,王继恩畏惧,想趁太宗有病时拥立楚王元佐,元侃继位后,将王继恩等贬官流放。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闻之不怿,召寇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②以李至、李沆并兼太子宾客,诏太子以师傅礼事之。

    5. (5) 寇准在至道建储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 4. 古代诗歌阅读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秦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 , 何时反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边域名,在今山西。龙堆:即白龙堆,在今新疆。②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成文意。③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④反旆:班师。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 . 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C . 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托言苏蕙的锦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D . 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2. (2) 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以消除弟子顾虑。
    2. (2)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3. (3)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我喜欢眼前       的上海的雪花。这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 , 并不是从半空里落下来,       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在忙碌地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       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       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实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纷纷扬扬   而是   似乎   照耀 B . 沸沸扬扬   而且   可能   照耀 C . 沸沸扬扬   而是   可能   照射 D . 纷纷扬扬   而且   似乎   照射
    2. (2) 下列各项中,和上面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 . 乱石穿空 C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 . 池鱼思故渊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实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花卉和树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一)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冰墩墩:冰,象征纯洁、坚强,体现了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精神。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设计创作,以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 , 是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冰墩墩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的理念。

    (二)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

    雪容融:雪,象征洁白、美丽,呈现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融,意喻融合、温暖。容融,体现了世界文明   ①      ②   的理念,借此表达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以灯笼为设计灵感进行的雪容融的创作,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雪容融身体发出光芒,③寓意点亮梦想,温暖世界 , ④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 , 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一)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均书写正确。 B . 文段(一)(二)中画横线的语句均存在语病。 C . 文段(二)中的加点词语应改为“特点”。 D . 文段(二)中③④两个画波浪线的语句,位置不能互换。
    2. (2) 根据文意,在文段(二)①②处填入两个恰当的4字词语,使文段语义完整,内容贴切。
四、<strong>写作(</strong>60<strong>分)</strong><strong></strong>
  • 8. (2022高一下·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逆”的解释为:①向着相反的方向②迎接。

    材料二:2022年2月6日晚,在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队在0-2落后的局面下,不气馁、不急躁,迎难而上,最终追回并反超比分,以3-2战胜韩国队,再次夺得亚洲杯桂冠。

    材料三: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全歼美军一个整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逆转了战场态势,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涌现着大批“逆行者”,他们因责任与大爱逆行奉献,成为中国的最美身影。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逆向、逆行、逆战、逆转……

    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