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

更新时间:2022-05-23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边城》故事并不复杂。但是摊开小说,读着读着,心内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流淌。一种如沈从文写到的淡淡的“美丽的忧愁”溢上心头。

    正如沈从文自己对《边城》的解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他告知我们,《边城》故事没有剑拔弩张式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恶判断,而只是“不凑巧”,发展中的事态充满了偶然性,实际上只是人性中善与“异化”初起时的两种力量在朦胧中碰撞,从而引发了悲剧的萌端。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一切充满了善”,生于斯、长于斯的男男女女皆为善的化身。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怒,从不动气”。她是超越了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二佬傩送善良、刚勇、健美,是湘西青年男子的佼佼者。

    翠翠与二佬的爱,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小说中翠翠跟二佬的接触像是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偶遇。两年前端午节划船、捉鸭竞赛,爷爷因喝酒忘了去接翠翠回家,二佬见天黑就派伙计送她回去,但翠翠却连二佬的模样都没看清。第二次是登门。二佬特地把爷爷的酒葫芦送回家中,翠翠把他当成“陌生人”,认不准是不是心中的“岳云”。第三次是相约。当年端午节,翠翠应二佬邀请到城里看赛事,却因听到“碾坊陪嫁”的事,堵气不理他,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第四次是路过。二佬沿河六百里寻找哥哥尸体而不得,后从川东押货回来路过渡口,“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跑掉了。”

    当然,还有一种接触,是心灵碰触。二佬与天保赛歌,他晚上到碧溪崖上唱了半夜的歌。小说第十四节写到翠翠第二天醒来,跟爷爷说:“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绵,我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这是心灵对心灵的歌唱,是无迹无痕的心神交融,翠翠梦中听歌,平添了小说诗的意趣。

    小说的设定,让二位主人公甚至连静静地坐下交换点内心真实念头的机会都没有,它只像一道清澈的溪涧,在生活中细细地从从容容地流来。沈从文为《边城》设下的基调是唯美的,二佬和翠翠的爱就像是一枚沾着晨露,迎着第一缕霞光,在山风中摇曳,欲开未放的花蕾。这也就是“诗化小说”特色所在、美之所在。

    沈从文摒弃了通常小说追求事件撞击的外在强度,而从人物心理角度展开细腻精到的叙述,着重于从内心写出翠翠感情的变化、漾动与发展。例如小说里,有一语象我们切不可忽略,即“大鱼会咬你”。第一次见面,二佬见天已黑,便叫翠翠到他家中去等爷爷来,翠翠以为他欺侮人,就轻轻地说了句:“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二佬笑着说:“要耽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回到渡口,爷爷叫她,她不理爷爷,却轻轻地说:“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大鱼会咬你”深深地烙在了翠翠的心中,因为二佬话中的体贴关爱与善解人意,拨动了从未涉及爱河的少女的心弦。这句话实际上成了他二人的“爱”的隐语,在其后小说进展中多次重复出现。大鱼是“咬”住了翠翠的心,沈从文这个“咬”字用神了!

    沈从文作品之行文有着诗意之美,但也不是下笔成章、一挥而就的。黄永玉曾问过他,《边城》你改过多少遍?沈从文说,一百多遍吧。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之甘苦,读者应细加体味。                  

    (摘编自俞兆平《沈从文的<边城>及其美学追求》)

    材料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的一面。

    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纯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由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  

    (节选自《名作欣赏》)

    1. (1) 下列对《边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边城》故事并不复杂,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也没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恶判断。 B . 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有超越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翠翠与二佬傩送皆为善的化身。 C . 《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与讴歌,体现了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D .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理解这段话有助于把握《边城》内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把主人公的爱情喻为沾着晨露、欲开未开的花蕾,旨在说明这种爱情终将无果。 B . 材料一的第七段以“大鱼会咬你”为例,分析论证了《边城》善用“语象”的写作特点。 C . 材料二中,作者特别以《边城》的结尾为例,意在论证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D . 材料二从作者创作和作品本身的故事这两个角度来论证如何准确把握作品内蕴。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边城》称得上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唯美的基调和悲剧的暗影,让人读来惆怅不已而又回味无穷。 B . 《边城》是沈从文呕心沥血之作,他曾把《边城》改过上百遍,读者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理解作品蕴藏的美。 C . 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湘西边民身上的勤劳、勇敢、纯朴等美德,发掘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 D . 《边城》的内蕴不是“证明人性皆善”,而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
    4. (4) 文本一结尾提到“沈从文作品之行文有着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谈谈《边城》中“诗意之美”的具体体现。
    5. (5) 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对于《边城》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两则材料的作者各持什么观点。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放猖

    废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叉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本二: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 . 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面反而不算什么,这个对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 C . “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奇迹”不再,也写“我”因放猖结束而感到失落。 D . 文章写了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构紧凑,不枝不蔓,这表明“我”对放猖这一活动的记忆十分深刻。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生写荷花时未能从荷花说到杂货店,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是因为他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荷花。 B . 莫须有先生所说的“写生”,是指文章应该把事物写得清楚明白,让对该事物陌生的人读了也能一目了然。 C . 小孩子喜欢“放猖”“送油”,却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这说明作文主要知道该怎么写。 D . 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3. (3)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4)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

    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姓萧氏。初,皇妣张氏尝梦抱日,已而有娠,遂产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有文在右手曰"武"。及长,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帝与沈约、谢脁、王融等并游焉,号曰“八友”。融俊爽,识鉴过人,尤敬异帝,每谓所亲曰;“宰制天下,必在此人。”寻以皇考艰去职,归建邺。

    建武二年,魏将王肃、刘昶攻司州刺史萧诞甚急,齐明遣左卫将军王广之赴救,帝为偏帅隶广之。后遣徐玄庆进据贤首山,魏绝其粮道。众惧,莫敢援之,惟帝独奋请先进。于是广之益帝精甲,衔枚夜前。失道,望见如持两炬者,随之果得道,径上贤首山,广之军因得前。时王肃自攻城,一鼓而退,刘昶有疑心,帝因与书,间成其隙。一旦,有风从西北起,阵云随之来,当肃营,寻而风回云转,还向西北,帝曰∶“此所谓归气,魏师遁矣。”令军中曰∶“望麾而进,听鼓而动。”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城中见援至 , 因出军攻魏栅,魏军表里受敌,因大崩。肃、昶单骑走,斩获千计,流血绛野。得肃、昶巾箱中魏帝敕曰:“闻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待吾至;若能禽此人,则江东吾有也。”

    帝少而笃学,能事毕究,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烛侧光,常至戊夜。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于是四方郡国,莫不向风。爰自在田,及登宝位 , 躬制诏诰、诛、奏诸文,又百二十卷。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身衣布衣,木绵阜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每冬月四更竞,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然仁爱不断,亲亲及所爱愆犯多有纵舍,故政刑弛紊。每决死罪,常有哀涕泣,然后可奏。

    (节选自《南史·梁本纪》)

    1. (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粮而景从:担负            女也不 , 士贰其行:轻松、舒服 B . 烛侧光:然而              其君兴国而欲反覆之:思念              C . 逸豫可以亡身:安乐          如惠语以单于:责备 D . 常有哀涕泣:同情          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感谢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B . 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C . 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D . 肃乃倾壁十万阵/于水北/帝扬麾/鼓噪响振山谷/敢死之士/执短兵先登/长戟翼之/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皇考,是对亡父的尊称,“朕皇考曰伯庸”中的“皇考”就是这个意思。《礼记·曲礼下》中有“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 B . 卜筮,古代民间占卜凶吉的的方法。《氓》中有诗句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人把用龟甲占卜叫卜,用蓍草占卜叫筮。 C . 登宝位,指登上帝位。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至尊”同义,“车架”“万乘”“九重”“天子”等同为帝位代称。 D . 戊夜,指五更之时,又称五鼓、平旦、平明。《孔雀东南飞》中说到“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五更是指夜晚11点至凌晨1点。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武帝出身兰陵萧氏,母亲张氏做梦抱日而孕,出生就有一种异常的光,相貌特殊,右手有文为“武”字。 B . 梁武帝长大后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开创的西邸文人集团,是“竟陵八友”之一,被见识过人的王融看重。 C . 梁武帝用写信的方式造成王广之和刘昶的矛盾,又通过望气的方式,预言魏军败退,决定趁机进攻。 D . 梁武帝亲人和所爱的人因过失而触犯刑律却常常被原谅,对于死罪,常因人哭泣说情,便同意了他们的奏请。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帝独奋请先进。于是广之益帝精甲,衔枚夜前。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6. (6) 世人称赞梁武帝萧衍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请根据文本概述原因。
  • 4. 古代诗歌阅读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①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B . 《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C . 《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D . 《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2. (2) 这两首诗的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写出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派遣得力手下把守要塞,盘问过往行人,来防备百姓起兵造反的情形。
    2. (2) 屈原《离骚》中写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

      ”。

    3. (3) “子规”又称“杜宇”“杜鹃”,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比如唐诗:“。”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莎士比亚说:世界只是一座舞台,生命只是一个可怜的戏角。简单说,就是________。其实,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

    悲剧和平凡是不________的,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的________,(    )。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于引起________。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如果你我是哈姆雷特,逞英雄义气,就痛痛快快把仇人杀死;不逞英雄义气,便俯首帖耳称他做父亲,多么干脆,由于悲剧的产生是睁着大眼睛的不平常人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生如戏 相融 同日而语 流言蜚语 B . 戏如人生 相融 望其项背 流言蜚语 C . 戏如人生 相容 同日而语 轩然大波 D . 人生如戏 相容 望其项背 轩然大波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也没有他们那股傻劲儿 B . 你我凡人没有他们那股傻劲儿,也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 C . 你我凡人有他们那股傻劲儿,也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 D . 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有他们那股傻劲儿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悲剧的产生是由于睁着大眼睛的不平常人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 B . 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 C . 由于悲剧的产生是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 D . 悲剧是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造成的。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      ①       , 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     ②      , 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    ③     

    (选自朱光潜《谈美》)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分析划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四、作文
  • 8.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沈从文在《边城》中说过:“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般的必然。”

    钱钟书在《围城》中说过:“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生活中,常有同学用“偶然”来定义他人的成功,用“偶然”来解释自己的失败。请结合材料给这些同学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