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5-16 浏览次数:9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生生不息梨园情》戏曲节目如约而至。这场大联欢,几代人同台,带来中国戏曲的戏脉之源,戏韵悠长。春晚四十年,戏曲节目从未缺位。能让春晚坚守四十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戏曲这门艺术值得我们守护与呈现。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文,“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的魅力何在?它融合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是一门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它弘扬中国道德故事和家国情怀,引人向真、向善、向美,传承中国精神。

    四十年春晚,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梨园故事。戏曲舞台有哪些惊艳之处?一是内容丰富。我们所熟悉的京剧及地方戏经典剧目几乎都有过精彩亮相,可谓流派纷呈,比如京剧《斩美案》、黄梅戏《女驸马》、豫剧《花木兰》,还有越剧、川剧、粤剧、花鼓戏等诸多地方戏的代表剧目。二是形式多样。1983年以来,除了一些经典选段的独唱、清唱,还有戏曲小品、戏曲哑剧小品、戏曲歌舞等各种形式。大概2000年之后,逐渐形成了《盛世梨园美》等戏曲大联欢的形式。尤其到了近几年,舞台呈现更加丰富,戏曲传承主题也更为突出。

    如何让戏曲生生不息,40年的春晚坚守对我们有很多启示。对于广大戏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在国风国潮受到普遍欢迎的今天,戏曲也必定会给各个艺术门类提供丰富的养料。而对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来说,不妨对戏曲多一点耐心,在刷视频、听段子之余,通过进剧场、看电视、线上观看等形式,近距离感受一下戏曲的魅力,相信它会带给你无数的惊喜。我们也确实有理由相信,锦绣梨园一定会生生不息续辉煌。

    (摘编自《传承梨园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6日)

    材料二

    近年来,传统戏曲正不断尝试突破固有的呈现方式,为满足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探寻,在舞台空间、全媒体架构的网络空间以及各类平台和接收终端中相通互联,用独具中国文化的艺术表达,传播着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形成演艺空间戏曲“出圈”的文化审美效应。

    豆瓣评分高达8.1分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年轻观众为接受主体实现“破圈”。这部影片以正向情感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字的丰富内涵。许仙以粤剧唱腔申诉的“人若无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不仅直击观众的情感共鸣点,且能促使他们在共情中反思自身生活圈;而“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则能进一步坚定、强化观众追求真善美的信念。很显然,戏曲以情动人“出圈”往往意味着,在古今交汇的情感落点上,为戏曲注入更多的当代人文情怀、正向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力量,以烛照人性美的方式传递纯粹美的精神品性,培育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使他们能够与戏曲人物共鸣共情;同时从正向人物形象中汲取智慧和积极向上的力量,与戏曲内蕴的文化精神达成一定共识,从而提升自我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格。

    20世纪初戏曲就已经开始了跨界的尝试。戏曲“跨界”意味着从不同程度打破戏曲自身艺术门类的边界,把构成戏曲的基本要素从戏曲框架中剥离出来,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因子进行混搭、叠加乃至深度融合,使戏曲艺术形态的外延得以拓展,实现戏曲艺术的“另类”创新。如今,融媒体的发展使得戏曲跨界极大跨越了以戏曲作为主体的表达边界,形成更加差异化、多样化的“戏曲+”跨界模式,成为戏曲艺术圈粉、戏曲文化“出圈”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被称为“跨界先锋艺术家”的京剧裘派第四代传人裘继戎,在2020年B 站跨年晚会上以跨界表演《惊·鸿》惊艳全网,用一段段惊梦之舞作为戏曲转场的形式把六种地方戏曲拼接起来,以互文的方式诠释了传统戏曲、现代舞蹈及两者跨界融合的审美特性。

    戏曲跨界表现为更加自由的个性化创作、更为开放的互动观演空间和更具多样性的审美风格,贴合了当下趋向于多元化、视觉化、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大众审美需求,因而能极大地开发潜在的戏曲受众,是把戏曲从边缘重新拉回大众审美视域中心而做出的创新性探索。

    (摘编自《“戏曲+”获年轻观众追捧》,《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6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因为戏曲这门艺术值得我们守护与呈现,所以四十年春晚戏曲节目从未缺位,今年春晚《生生不息梨园情》戏曲节目也如约而至。 B . 四十年春晚呈现戏曲舞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京剧及地方戏经典剧目精彩亮相,涌现戏曲哑剧小品、戏曲歌舞等新样式。 C . 传统戏曲突破了固有的呈现方式,形成戏曲“出圈”的文化审美效应,用中国文化的艺术表达,传播着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 D . 戏曲以情动人“出圈”,就要为戏曲注入更多的当代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力量,传递美好的精神品性,达到观众与戏曲人物共鸣情。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精华,引人向真、向善、向美,传承中国精神。对此,国家曾正式发文申明。 B .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只有发现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并从中挖掘其宝藏,从而为文艺创新服务,才可以让戏曲生生不息。 C . “戏曲+”跨界模式的形成,得益于戏曲与其他艺术因子深度融合,以及融媒体的发展让戏曲跨界跨越了以戏曲作为主体的表达边界。 D . 要让戏曲从边缘重新回到人们视域中心,还需进行创新性探索,让个性化创作更自由、互动观演空间更开放和审美风格更丰富。
    3. (3)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
      A . 新编历史剧《一蓑烟雨》用京剧艺术呈现了苏轼在“乌台诗案”被贬之后的高洁品格以及豁达豪放的超然情怀,从而引发心灵共鸣。 B . 跨次元网剧《戏隐江湖》以国漫为主体架构,融合京剧文化与动画形式,糅合唱摇滚说唱等流行艺术元素,成为动漫国风化的新亮点。 C . 京剧脱口秀《瑜你台上见》由余派老生王珮瑜独创,她利用短视频、讲故事的式传播京剧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京剧文化。 D . 京剧《坐寨盗马》等从1983年首届春晚上亮相之后,开启了春晚40年的戏曲舞台,让当代年轻人一睹中国经典戏曲的独特风采。
    4. (4) 请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5) 如果你校高一举办“如何对待经典戏曲”论坛,你作典型发言,依据材料一、二,请列出讲话要点,并简要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II

    南泥湾

    侯发山

    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冷冰冰的。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父亲是“流浪”到他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当时,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好多人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便收留了他。三年后,与母亲入赘成婚。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便不哭了。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当时,我已经上初中,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

    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都给弄出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

    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

    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

    父亲的老家是河南的,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还有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难……再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赧然一笑,不自然地挠了挠头,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

    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

    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

    没过两天,父亲便溘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

    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

    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人生经历特别。他说没见过自己的父母,证明他是个革命烈士的遗孤;他“流浪”到米脂是假,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返乡务农来米脂是真。 B . 父亲性格刚柔相济。父亲被批斗受伤,不准我母亲哭,显示其刚强的一面;在解释为何入赘米脂时,父亲一句“米脂的婆娘”饱含无限柔情。 C . 小说脉络清晰。“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我已经上初中”“我已经上高中了”“我没考上大学”“2021年夏的一天”等时间词使小说层次分明。 D . 小说结尾意蕴深厚。文章结尾叙述父亲溘然长逝,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一丝伤痛,但用“骄傲”一词、“改姓”一事,彰显我对父亲的认可和崇敬。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始写“我”出生后按入赘习俗随母姓,结尾写父亲死后“我”把姓改成了“南”,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完整。 B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父亲作为烈士遗孤的特立独行,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凸显了文章的亲切感。 C . 小说善用矛盾冲,文中叙述父亲因拒绝落实政策恢复工作和粮食吃不完就捐而与家人闹矛盾,在冲突中凸显了父亲的形象,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D . 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塑造父亲形象: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腻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品质。
    3. (3) 小说以“解谜”为中心,请概括文章两处“解谜”的内容,并指出该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4. (4) 请探究小说标题“南泥湾”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B .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C .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D .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尹:官名,楚国最高的行政副长官,相当于后来的左丞相,地位次于令尹。 B . 季父:即最小的叔,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 C . 子房:张良的字。古人取字,男子十八行冠礼而字,女子十五行笄礼而字。 D . 高祖: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即庙号,文中指刘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良有情有义。张良曾经救过项伯,项伯听说项羽要攻打刘邦后,连夜赶到汉军中要张良赶紧逃命,张良没有丢下刘邦而逃命。 B . 张良足智多谋。张良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为刘邦献计,要项伯转告说不敢违背项羽;在鸿门宴上与樊哙等人帮助刘邦巧妙脱险。 C . 张良嫉恶如仇。秦王用暴力对付天下的志士,有很多人在家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张良对秦王十分愤怒并学荆轲、聂政狙击秦王。 D . 张良外“柔”内刚。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张良的形貌很“柔”,如妇人女子;但他的志气和度量很“刚”,而且张良凭此成就了大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5. (5) 圯上老人为什么说张良“孺子可教也”?
  • 4. 古代诗歌阅读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菂,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①野航:野外渡船。②延缘:徘徊流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月光映照树林边平静的池塘,凉爽的风里夹杂着欢声笑语。“凉”字暗扣标题“岁晚”,标题表明季节之秋,也暗含诗人晚年悲凉的境遇。 B . 颔联写诗人弯腰窥看碧绿的池水,静立享受着塘畔飘来的缕缕幽香。“俯窥”“小立”这两个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作者赏景时的风致悠然。 C . 颈联写拉上小孩子寻找新熟的莲蓬,搀扶着老人在野外泛舟游玩。诗人扶老携幼,赏花坐船,老少之间是如此亲密,情意款恰。 D . 诗人运笔极其细密,照应周全,有微风才能“小立伫幽香”,有幽香才要“携幼寻新菂”,有月光才能“俯窥”,全诗景、事、情融为一体。
    2. (2)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认为国家治理要注重“礼”,而他哂笑子路治国不注重“礼”的句子是:“”。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偶句生动表现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加珍惜的句子是:“”。
    3. (3)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但后来还是被灭亡,原因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用山水作处方,为自己治病。这时候,山水就是一味药。于青山绿水、韶光美景中,    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寻求到个体的自由和快乐。

    在江南的山水间旅行,那些老巷深处有好些古宅值得你去      。珠打青苔,噗噗作响,一场雨,又落一地花。我18岁时,出门去苏州,踏访了沧浪亭。宋朝庆历四年,文人苏舜钦来此建亭。亭立山岭,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典雅壮丽,山上古木森郁,青翠欲滴,山旁曲廊随波,可凭可憩。拾级至亭心,可览全园景色。苏舜钦所受的那些大委屈,肺腑中郁结的忧愤,他享受着眼前美景,徜徉其间,全在吐故纳新中渐渐稍解。

    山水明心,古宅励志,雨过留烟色。

    古宅如何疗伤?老建筑有楠木之气,那些      的香气,从门、窗、桌、椅散发而来,清人神志;廊沿走道少了那些喧嚣与争名夺利,一盏茶,一卷书,可以消磨一下午的辰光,眉眼间都是闲散气。古宅疗伤,用一砂锅煮药,闻着药香抄书,或者一边熬着草药,一边翻阅,不失为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煮药的辰光漫长,尤其是冬夜,砂锅在炉子上熬药,文火慢煮,一星如豆,盖沿上水汽突突,水珠四溅,屋内药香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解除            拜访                沁人肺腑                氤氲 B . 解除            拜会                回肠荡气                氤氲 C . 祛除            拜访                沁人肺腑                积聚 D . 祛除            拜会                回肠荡气                积聚
    2. (2) 文中画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苏舜钦享受着眼前美景,徜徉其间,他所受的那些大委屈,肺腑中郁结的忧愤,全在吐故纳新中渐渐稍解。 B . 苏舜钦所受的那些大委屈,肺腑中郁结的忧愤,全在吐故纳新中渐渐稍解,他享受着眼前美景,徜徉其间。 C . 苏舜钦所受的那些大委屈,肺腑中郁结的忧愤,他徜徉其间,看着眼前美景,全在吐故纳新中渐渐消解。 D . 苏舜钦徜徉其间,看着眼前美景,他所受的那些大委屈,肺腑中郁结的忧愤,全在吐故纳新中渐渐消解。
    3. (3) 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妙处。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研究表明,孔蛛会侵入至少五种类型的蜘蛛网,而面对不同的蜘蛛网,它会谋划出不同的捕食策略,简直让人惊叹。它会记住曾经对不同猎物所使用过的不同绝招,如果是陌生者,            ;如果是老熟客,那就按过往经验直接使出相应的杀手锏,争取一击致命。

    孔蛛所呈现的这一系列行为,            。过去,科学家认为只有像猩猩那样的哺乳动物才具有认知能力,所以发现孔蛛这种小小的节肢动物居然也有令人惊讶的认知能力后,科学家很是困惑。

    澳大利亚的白尾蛛虽然也会入侵并晃动蜘蛛网,但其具备的仅仅是一种老套而机械的捕食模式,不会随机应变。而孔蛛则更加高明,       。例如,它在对猎物发起攻击之前,会先停下来思考,甚至花长达几个小时去规划最佳的行动路线,(            ),才确定出最佳的战术。

    1. (1)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观察地形,审视目标的弱点,考虑怎么跨过障碍物,怎样迂回才不会被猎物发现 B . 观察目标的弱点,审视地形,考虑怎么跨过障碍物,怎样迂回才不会被猎物发现 C . 考虑怎么跨过障碍物,怎样迂回才不会被猎物发现,观察地形,审视目标的弱点 D . 考虑怎么跨过障碍物,怎样迂回才不会被猎物发现,观察目标的弱点,审视地形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出自《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 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

    ——江梦南(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的湖南郴州失聪女孩·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