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三校联谊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更新时间:2022-04-25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传播的数字化和国际化对媒体伦理传统假定带来进一步的冲击。首先,在线新闻,特别是基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传统的“验证新闻”及其严格的事实检查正在被非专业化的新闻形式取代。新闻专业人员把控信息流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传统媒体一直遵循的伦理价值,如客观公正、把关控制等,也被大量即时性用户生成的内容遮蔽。而全球化新闻业的出现,不仅导致文化价值的冲突,也产生了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设想和界定全球化新闻传播:的相关责任。

    人工智能的两大支柱——算法和大数据,已经多维度地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是智能推荐算法作为两者的集成,已经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主流的推荐算法有三种: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和基于时序流行度的推荐。基于内容的算法,其主要逻辑是受众偏好与新闻内容特征的匹配。通过用户特征数据和网络行为的分析,确立兴趣模型;利用分词技术等模式计算内容文本特征,选取两者之间相关度高的形成推荐列表。这种算法能够有效增加用户黏性,但对于个人信息的标签化分析,也容易引发个人数据安全性的争议。近期斯坦福大学研发的算法可以通过交友网站信息判定性取向,准确率高达91%,这一研究立即招致公众批评,也让公众对于算法的信息挖掘能力产生伦理质疑。

    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逻辑是人以群分,通过计算用户的特征数据将其编入一个用户群体,按照群体共享度较高的偏好推荐内容。这种做法将计算单位有效地下降为群体,减少了数据处理量。谷歌新闻最早采取的就是这类推荐算法。但是这种算法的伦理困境在于容易产生信息茧房,且将人群分类可能产生潜在的算法歧视,不仅触犯个人隐私,而且易于强化社会偏见。

    基于时序流行度的推荐算法,将单位时间的瞬时点击率等动态特征作为考量因素,将特定时间窗口内流行度较高的新闻推荐给用户。这种算法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内容冷启动问题,但是对于“标题党”和“三俗”信息的免疫力相对较低。

    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的新闻价值排序,会产生传播权(新闻价值权重排序决策权)、信息自由(人的传播自主性)、信息触达(服务的普适性、信息的不当触达)、信息隐私权和数字身份及其保护的问题。目前有两种伦理风险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数据安全和算法偏见。

    (摘编自赵瑜《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

    材料二:

    探究人和技术的关系必须在直面技术的同时观照人类,让技术和人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相互驯化,让技术更好地为人服务,也让人不断更新“技术”思维,不过分依赖技术,保持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当前,媒体、公众、网络平台分别承担着交叉核实信息源、建立隐私保护意识和提高数据开放程度的责任。媒体既可以依靠传统的事实核查手段,也可以利用新兴的技术工具检验信息的真实性。公众需要学习保护隐私的方法,比如要在提供个人隐私信息之前仔细阅读隐私保护政策,明确不再使用该服务时个人信息的删除和退出机制等。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制定数据信托程序,设计信托程序的协议内容和框架流程来处理数据交换过程中的敏感问题,提高数据开放程度以满足新闻报道的需求。

    如今很多媒体认识到“信息茧房”的问题,推出了应对“信息茧房”的程序。例如,新闻APP“跨越分歧的阅读”创立了包含20个新闻品牌的图谱,图谱能够记录用户阅读新闻品牌的频率,并计算受众在每一个新闻品牌中花费的时长,当受众的阅读习惯偏向于一方时,程序会建议受众调整阅读内容。

    流量逻辑本质上就是“消费者导向”原则的变种,一味遵从这种逻辑将导致媒体背离核心价值。因此,为保证新闻的权威性,媒体需要平衡公共服务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当下的大数据技术还不具备透彻了解社会现状与发展进程的能力,也无法在新闻的生产与发布上体现大局意识。媒体有责任在新闻信息的生产与发布过程中,把回应公众的关切与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结合起来,把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与教育引导公众、提高公众的素养结合起来。此外,受众也要带着质疑和批判精神看待基于大数据技术生成的新闻信息,而运用法律法规对网络平台进行主体问责也是避免职业伦理失范的有效途径。大数据技术为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在改变原有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方式的同时,也需要对原有的职业伦理规制做出相应的调适。技术红利与技术缺陷是相伴相生的,因大数据技术应用不当而引发的某些问题不是技术发展的失败,而是对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能否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考验。大数据技术推动着新闻传播业的更新和变化,同时新闻传播业也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做出限制,这是技术与人在大数据时代相互驯化的过程。因此,从职业伦理的层面规范媒体、网络平台的传播行为,让技术更好地推进新闻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向东《大数据技术下新闻传播的伦理规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新闻在传播之前会由新闻专业人员进行严格的事实检查,新闻专业人员掌握着信息流的控制权。 B . 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新闻传播中,只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的形式,不会对传统新闻伦理产生影响。 C . 人类创造了技术,利用着技术,绝对控制着技术,在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中,人类永远处于主导地位。 D . 媒体根据流量逻辑向公众推送新闻讯息,既能满足公众需求,也能教育引导公众、提高公众的素养。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观念不同,某些新闻在国际传播中,可能会在某些地区引发争议,甚至引起冲突。 B . 智能推荐算法集成了算法和大数据,已运用于新闻传播中,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算法偏见等伦理风险。 C . 当算法和大数据技术进人新闻传播领域,媒体会放弃传统手段而只利用新技术工具检验信息的真实性。 D . 大数据技术推动着新闻传播业的改变,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在新闻传播业。中应受限制。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在算法新闻时代,人工智能制定个性化的写作模板,完成新闻写作。 B . 新闻客户端根据用户过去的浏览记录来向用户精准推送相关的新闻。 C . 网站人工编辑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对信息进行审核,严格把关内容。 D . 互联网平台搜集用户信息,判断用户消费需求和习惯,推送商品信息。
    4. (4) 在新闻传播中,主流的推荐算法存在哪些弊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固穷

    [日]井上靖

    当晚,我们就在原野上的一个小村子过夜。这一天途经的所有村庄都荒无人烟,不知是上面命令他们撤离的呢,还是自己逃离家园的,总之,所有的村落都如同蝉蜕,剩下一具空壳,令人惊栗。

    第二天拂晓出发,傍晚抵达颍水支流岸边。这两天基本上按照子贡制定的方案行走,再往前就要进入河间地带,颍水、汝水的支流一条又一条地横亘在我们的面前,而且几十年未遇的大洪水正在泛滥,淹没了所有的道路,使我们进退不得,举步维艰。

    当晚,我们在颍水支流的岸边过夜。第二天,一个对这一带地形熟悉的年龄最大的随从给我们带路,溯河而上,走了小半日,涉水过河。野宿一夜,然后又走了七八天,虽然绕点弯路,终于抵达蔡国古都上蔡。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曾经来过上蔡一次,这次跟随孔子重访上蔡,看到古都荒芜黍离,心头禁不住伤感悲切。

    这天夜里,我们在原野上宿营,不料遭到一伙吴国溃军的袭击,把马车、粮食、甚至连本来就不多的衣服、棉被等洗劫一空。

    孔子为了振作大家的精神,操起琴来。大家都默然无声地倾听着琴声。

    “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

    可为什么在旷野流离失所?

    呵,可悲呀,我们这些被征入伍的士兵,

    从早到晚没有半点闲暇。”

    不知是谁用低沉的声音合着琴声吟唱起来。一股难以言状的悲哀撕裂着疲惫不堪的这一群人的心胸。

    只听孔子说道:“吴国军队把我们的东西抢得一千二净,我们现在唱出了他们的悲哀。他们被征入伍,驱上沙场,又兵败溃逃,饥饿难奈,才抢劫我们的。他们这样跑到陈国内地来打仗,还能不能平平安安地活着回到祖国去呢?”孔子一说完,子路又唱起来。

    “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

    为什么在旷野流离失所?”

    唱完以后,子路说道:“刚才我唱出了我们的悲哀。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为什么这样子在旷野上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呢?”

    是啊,这正是我们的悲哀。正像歌词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但已经在原野上流浪三天了。

    过后想起来,我们在原野上的流浪多少还有点精神上的宽裕感。

    第二天,所有的随从都分头出去筹集粮食,到了傍晚,只有三个人带回一些,其他人都拖着疲倦的身子一无所获、空手而归。这一带的村庄也全剩下一个空壳。

    入夜,大家围坐一团。晚饭后,有几个人又唱起歌来。

    “我们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

    为什么在旷野流离失所?”

    年轻人两三个两三个地轮流着唱歌跳舞,他们大都当过兵,歌声唱出了他们痛苦的心情。一夜过后,第二天起来一看,除了三四个年纪大的随从外,其他人早已无影无踪,不辞而别、中途逃脱了。

    “年轻人全跑了。”

    一个没走的随从说,听说前头到处都是陈国的军队,大家害怕抓丁,连夜逃跑了。

    孔子一行一下子冷落下来,失去了生气。我们在河间地带艰苦地往西走去。

    西行、西行,但困于陈国,怎能顺利西行!搞不到一粒粮食,偶尔经过一两个荒村,翻箱倒柜,就是能找到吃的,也非常有限,大家每人一份,平均分配。这么点东西自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我们就这样挪动着,大概离开陈国国都后八九天的样子,我们摇摇晃晃地到达一个村庄,大家实在支撑不住,一个个都倒下去动弹不得了。

    我们仰面躺下,发现头顶上伸展覆盖着巨大的桐树枝柯,浅紫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在我们这些流亡者看来,显得那么怪诞虚幻又富丽艳美。

    不记得是到达村子的当天还是第二天傍晚,太阳已经坠落,余晖还在四周荡漾返照。我躺在桐花舒放的树下,子路、子贡、颜回都在离桐树不远的池畔或坐或卧地聚在一起。孔子也端坐在桐树底下,不知道什么人给他找来一块毛皮铺垫着。

    这时,突然——我是这样感觉的,子路站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到孔子跟前。

    孔子正用指甲弹拨乐器,琴声悠扬动听。

    “君子亦有穷乎?”

    子路没好气地甩了一句,好像他在生气,也许他真的在生气。如果大家这样子不明不白地饿死在这里,那我们以前的所作所为算是什么呢?子路一定发火了。而且,孔子这样的人忍饥挨饿,这无论如何使他感到悲哀和气愤。

    “君子亦有穷乎?”子路又问了一遍。

    孔子停止了弹琴,把脸转向子路,说道:“君子固穷。”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口气坚定,使大家吃了一惊。他又紧接着说:“小人穷斯滥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人穷困的时候就会紊乱,不能自己约束自己,而君子就不会紊乱。

    令人肃然起敬。我站起来,又重新端坐好。子贡也站起来,走到我跟前,正襟危坐,低沉地“啊”了一声。

    我觉得,这是对孔子的赞叹、是对孔子的赞仰,听了孔子这句话,得到最大的满足,什么饥饿死亡,再也无所畏惧。

    这使我感动,子贡、还有子路又怎能不深受感动呢?子路对着孔子深深地俯首,然后使劲地扭转过身子,张开双手,开始缓慢地、富有节奏地摇摆起来。

    那时,子路大概哭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一想起老师的这句话,饥饿算得了什么?!饿死又算得了什么?!子路感到高兴——不如说他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

    我自己又一次痛感到再也离不开老师。对于饥饿,即使饿得筋疲力尽,孔子所表现出的凛然之态实在壮美,令人倾倒。

    第二天,子贡想法筹集到几天的粮食,大家才幸免挨饿。

    (节选自井上靖《孔子》,本文标题为命题者所加)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到孔子一行人所经过的村庄荒无人烟,根据后文孔子一行遭遇吴国溃军的袭击等内容,可知是战争导致村民背井离乡。 B . 小说重点描绘了孔子困于陈蔡间的两个情节,一是遭遇抢劫后,人们唱歌表达情绪,二是大家饥饿得无法行走时,孔子开导学生。 C . 小说都是通过子路的问话来表达随行人员对颠沛流离生活的厌倦和不满,物质生活的困顿逐渐引发孔子的部分学生对孔子的厌恶。 D . 小说多次写到军队,意在表现时代的动荡,以及孔子一行人遭遇到的艰难境地,凸显出孔子始终如一地追求理想的高贵品质。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怎能顺利西行”一句道出了人们的焦虑,前途渺茫,随行人员已经或逃走或拒绝前行,为下文写孔子“君子固穷”的言论作了铺垫。 B . 小说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孔子的随行人员,“我”回忆着往事,偶尔能从回忆中跳脱出来,对往事作了一些恰到好处的简评。 C . 小说写随行的人们饥饿得已经走路困难,或坐或躺着,心生怨愤,只有孔子依然端坐着弹琴,形成了强烈对比,突出了孔子坚毅的形象。 D . 小说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孔子的形象,既描绘了孔子在危难面前的从容镇定,也写到了人们在受到孔子感化后的表现。
    3. (3) 本文的叙事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本文三次写到不同的人唱歌,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斯乃上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始皇三十四年,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令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B .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C .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D .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B . 四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文中指前者。 C . 诗书,指《诗经》《尚书》。汉儒将这两本书及《易》《春秋》《礼》合称“五经”。 D . 卜筮,指古代民间用龟甲、筮草等工具占问吉凶的方法,属于古代医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学有所成,为吕不韦赏识。李斯向荀子学习完帝王之术后,离开楚国,前往秦国,请求担任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器重他的才能。 B . 李斯献计献策,被秦王采纳。李斯向秦王献计游说诸侯,秦王接受了。后来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上书,秦王又接受了李斯的意见,废止了逐客令。 C . 李斯反对分封,驳斥师古主张。李斯认为古今情势不同,古时天下不能统一,诸侯林立,而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天下都尊崇皇帝人,不应师古。 D . 李斯主张愚民,禁私学没收书籍。李斯陈述私学的弊端,主张禁止私学,并建议秦始皇下令没收一切民间私藏的书籍,处罚那些不服从法令之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斯因以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5. (5) 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为什么能说服秦王停止逐客?请结合所学《谏逐客书》的内容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 况是蔡家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都是中唐著名诗人,名列“大历十才子”之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黑夜寂静,家住在荒野之中,四周没有邻居,家境清贫,诗人真切地描绘出表弟穷苦的生活状态。 B . 诗人长期离群索居,孤独落寞,对于表弟卢纶来看望自己,诗人以一“愧”字表达了无以为报的悲情。 C . 诗人与卢纶在诗歌创作上志趣相投,工力相匹,而且两人是表兄弟,凸显了诗人对卢纶到来的欢喜。 D . 从章法上看,此诗前两联重点写悲情,后两联重点写表弟来的悲喜交加,全诗总的倾向是悲伤。
    2. (2) 请赏析本诗中的颜色词。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他“”。
    2. (2) 季节的变换常常能引起诗人对往事的回忆,比如《虞美人》中“”两句写春天到来引发李煜对故国的思念。
    3. (3) “猿”的叫声凄厉,古代诗人常用“猿”的啼叫来表达内心的愁苦。唐代诗人杜甫就写过这样的句子,“”。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对子、楹联、楹帖)是我国具有民族特征的汉语文学样式之一。它起源于宋初,流行于全国,至今不衰。凡是宫殿庙宇、私人的客室书斋,乃至楼台亭馆,很少有不是不悬挂对联的。历代许多由著名作家所撰、著名书家所写的对联,已经由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定为珍贵文物,妥善保护或收藏。

    人们喜爱这种文艺作品,(        ),(一副最短的对联可以只有六个字,即上下联各三字;而最长的名作也不超过一两百字,如云南昆明大观楼所悬孙髯翁撰的长联就只有一百八十字,即上下联各为九十字。)包括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而其所赖以表达这些思想感情的形式,又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特有的对仗工巧、音调和谐之美。同时,绝大多数的对联是要悬挂在墙壁或屋柱上的,(故对联也称为楹帖或楹联,楹即屋柱;而旧日给人写对联,则谦称为“补壁”。)所以又总是借助于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写成后再加以装裱或雕刻。一副好对联,往往是优美的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以及精湛的书法与工艺美术的有机统一体。谁又能拒绝它的魅力呢?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并非偶然,而是由于它能够以短小的形式 B . 而是由于它能够以短小的形式,并非偶然 C . 并非由于它能够以短小的形式,而是偶然 D . 是偶然,而不是由于它能够以短小的形式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D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周二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新研究,在地球早期历史上的10亿年里划破天空的大量闪电,可能帮助释放了重要的磷化合物。这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天空中的一道闪电是如何让地球上的生命诞生的呢?①       ——或者更确切地说,与磷原子和其他生命要素结合后所能生成的有机物有关。在大约40亿年前,尽管大气中可能有充足的水和二氧化碳——这些对生命的基本分子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地球上的大部分天然磷还被束缚在无法溶解的岩石中,无法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有机磷酸盐。那么,后来,②       

    研究小组负责人赫斯说,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些土地、一片云和大量闪电。闪电可以使物体表面温度升至近2760摄氏度,从而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矿物质。③       , 40亿年前,每年大概会有10亿至50亿道闪电。研究小组估计,在这些闪电中,每年有1亿至10亿道击中陆地(其余的则在海洋上方放电)。在45亿至35亿年前,每年单是闪电就能使地球获得110至1.1万千克的磷。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话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段意,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清]林觉民《与妻书》

    材料二:“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在云南省华坪县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实现大学梦。她说:“个人梦想与时代信仰相契合,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用双手创造自己的事业。”

    班级即将举行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座谈会。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