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28杠杆平衡实验、分析和计算》

更新时间:2022-03-18 浏览次数:90 类型:二轮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 1. (2021八下·柳州期中)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 (1) 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杠杆静止时处于(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此时应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向(选填“左”或“右”)移动,使杠杆水平平衡;
    2. (2) 实验时应调节杠杆至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
    3. (3) 如图乙,杠杆已平衡,若在左右两侧各加挂一个钩码,杠杆会(选填“保持水平平衡”“左端下沉”“右端下沉”);
    4. (4) 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如果保持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点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沿虚线方向拉,为了保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示数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2. (2021八下·桂林期中) 如图所示是小王“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装置,每个钩码重为0.5N(钩码个数若干),弹簧测力计量程为

    1. (1) 将该装置置于水平桌面上,实验前,杠杆静止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选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小王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
    2. (2) 小王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0

      0.16

      4.0

      0.08

      2

      1.0

      0.12

      0.5

      0.06

      3

      2.5

      0.06

      1.5

      0.10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用字母表示)

    3. (3) 乙图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若在A点下方再挂一个相同的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则需将B点的钩码向右移动格;
    4. (4) 丙图中杠杆每个小格长度均为5cm,在C点竖直悬挂4个重为0.5N的钩码,当在D点用如丙图所示动力F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动力臂为cm,动力F为N。
  • 3. (2021八下·龙门期中)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 (1) 实验前,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
    2. (2) 如图甲所示,B点应该悬挂个钩码可 以使杠杆再次平衡;
    3. (3) 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时测力计的示数为 N (每个钩码重0.5N), 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 4. (2021·鄂温克族模拟) 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0.5N重的钩码若干个。

    1. (1) 杠杆静止在如图A所示的位置,为顺利完成实验,则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 (2) 用图B的方案进行探究,若在左侧钩码的下方再挂一个钩码,则右侧所挂钩码须向右移动格,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 (3) 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此实验(能/不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此时,动力×动力臂(选填“变大”、“不变”、“变小”)。根据图中信息能计算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是N。
  • 5. (2021·涟水模拟) 如图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 (1) 实验中为了方便测量力臂,应将杠杆调节到位置平衡;若在调节过程中,发现杠杆左端下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右)端调节。
    2. (2) 如图甲所示.在杠杆左边A处挂3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右边B处挂个钩码(实验中所用的钩码均相同)。
    3. (3) 图乙是利用弹簧测力计做的某次实验情景,已知杠杆每格长5cm,钩码每个重0.5N,请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表。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0.15

      3.0

      0.10

      上述实验数据不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出现问题的原因是

  • 6. (2021九上·泗阳期末) 如图所示是利用刻度均匀的轻质杠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 (1) 如图甲所示,实验前,杠杆左侧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位置平衡,目的是
    2. (2) 杠杆平衡后,在左右两侧分别挂上钩码,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只需将即可(填一种即可);
    3. (3) 如图丙所示,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cm,每个钩码重0.5N,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斜向下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拉力N;
    4. (4) 实验中同学发现:如果在杠杆的O点用弹簧测力计向任意方向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在探究实验时都不影响到杠杆的平衡,原因是
  • 7. (2021九上·海陵期末)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 (1) 为使图甲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需将两端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2. (2) 图乙中,在已调平的杠杆A处挂两个钩码,则在B处需挂个钩码时,杠杆才能继续保持在水平位置平衡;
    3. (3) 将图丙中弹簧测力计向右逐渐倾斜时,其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4) 实验中保持钩码个数及位置不变,多次收集数据并在坐标系中绘制出动力臂L1与动力F1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当F1=0.5N时,L1=cm;
    5. (5) 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分析图丁可知:A端胡萝卜相比B端胡萝卜 。(选填“更重些”、“一样重”或“更轻些”)
  • 8. (2021九上·越秀期末) 在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相关实验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对杠杆平衡条件提出以下的几种猜想:

    ①动力=阻力

    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④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距离

    改变图中A、B点的位置以及钩码的数量,得到杠杆平衡时的相关数据如表:

    动力/N

    OA长度/cm

    阻力/N

    OB长度/cm

    3

    2

    1

    6

    1. (1) 表中的数据,可推翻上述猜想中的(选填上述猜想的对应序号);
    2. (2) 要推翻猜想④需要做图中的哪一个实验?____(选填对应字母);
      A . B . C . D .
    3. (3) 如图A所示、此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F1为动力,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F2为阻力:

      ①请画出F1的力臂与F2的示意图

      ②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1F2(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 9. (2021·黑山模拟) 两个班级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小凯观察到场上参赛同学的体重都较大。他们的身体会适当地向后倾斜。他猜想可能与摩擦力和杠杆的知识有关,于是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探究:

    1. (1) 实验一:探究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①为了测量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实验中应拉动物体。

      ②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在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实验现象表明在拔河比赛中选体重大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产生的摩擦力越大,比赛时他们的脚下不易打滑。

    2. (2) 实验二:探究杠杆倾斜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①一轻质长木棍下端固定另一端用细线挂一重物,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木棍和墙面之间,当木棍静止时,如图丙所示。

      ②为了研究拔河比赛时同学身体后倾的现象,小凯应将木棍,再次进行实验,当木棍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比较这两次实验可得出:在木棍倾斜时,阻力保持不变,阻力臂会,动力臂会,所以木棍受到的拉力变大。

      ③实验现象表明,在拔河比赛时以脚为支点,身体适当的后倾,会增加对对方的拉力,同时身体不易向前倾倒。

  • 10. (2021·阜新模拟)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每个钩码重为0.5N(钩码个数若干),弹簧测力计量程为0~5N。

    1. (1) 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此位置静止,这时杠杆(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2. (2) 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便于测量
    3. (3) 乙图中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A点下方再挂1个相同的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则需将B点的钩码向右移动格。
    4. (4) 实验时,多次换用不同数量的钩码,并改变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重复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5. (5) 丙图中杠杆每个小格长度均为5cm,在C点竖直悬挂4个重为0.5N的钩码,当在D点用如丙图所示动力F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动力F 1N(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11. (2021·龙湖模拟) 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 (1) 采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左”、“右”)调节。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应挂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1l1=F2l2。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理由是: 
    2. (2) 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测出每一组动力臂和对应的动力,并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1

      2

      10

      2.5

      20

      2

      2

      10

      5.0

      10

      3

      2

      10

      10.0

      5

      对照实验数据小明发现:F1l1F2l2。(选填“=”“≠”)其原因可能是:

  • 12. (2021·濠江模拟) 小明同学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 (1) 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 (2) 如图甲所示,在A点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个相同的钩码;
    3. (3) 如图乙所示,改用弹簧测力计向下拉杠杆,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在a位置的示数b位置的示数(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4. (4) 小明发现:当杠杆平衡时,所有动力与其力臂乘积之和等于所有阻力与其力臂乘积之和相等,于是他做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在杠杆左端挂了一个重为G1的物体,在杠杆右端不同位置分别挂了重为G2和G3的物体,并测出相对应的力臂,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请写出此状态下杠杆平衡时的表达式:;(用丙图给的物理量表示)
    5. (5) 如图丁小明使用同一杠杆(质地均匀)采用两种方法将物体A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工作过程中方法一和方法二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和η2 , 则η1η2(“>”、“=”或“<”),由此小明知道实验时要把杠杆的重心和支点位置重合,是为了减小杠杆对实验的影响。
  • 13. (2021八下·宣化月考)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 (1) 如图甲所示,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2. (2) 如图乙所示,杠杆上的刻度均匀,在A点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个相同的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B两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朝远离支点O的方向各移动一小格,则杠杆的(选填“左”或“右”)端将下沉.
    3. (3) 如图丙所示,在A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已知每个钩码重0.4N,则在A点应挂个钩码.
  • 14. (2021八下·和平期末) 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每小格均等长)、铁架台、刻度尺、细线和若干个重为1 N的钩码。

    1. (1) 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实验时,通过增减钩码或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杠杆调节好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情景如图甲、乙、丙所示,以两边钩码的重力分别为动力 F1和阻力F2 , 对应的力臂为l1和 l2 , 由此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选填“A”或“B”)。

      A.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B.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2. (2) 将如图丙所示杠杆两边的钩码各撤掉1个,则杠杆(选填“保持平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
    3. (3) 如图丁所示,用细绳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拉力F为N;保持杠杆平衡,将细绳转到虚线位置时,拉力F大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15. (2021九上·高港月考)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活动中,

    1. (1) 所需的器材除了杠杆、支架、细线、钩码外,还需要
    2. (2) 在杠杆的支点两侧挂上钩码后,发现左端比右端高,应将钩码向移动(填“左”或“右”),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的好处是
    3. (3) 实验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
    4. (4) 若某次操作出现如图2所示情况,发现两者并不相等,这是由于
  • 16. (2021九上·江都月考)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 (1) 如图甲所示,应调节杠杆两端的,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 (2) 如图乙所示,在A点悬挂4个钩码,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使杠杆再次水平平衡,此时测力计示数为N。
    3. (3) 如图丙所示,在杠杆左边C点挂3个钩码,要使杠杆再次水平平衡,应在杠杆右边D点挂个钩码。(实验中所用钩码均相同)
  • 17. (2021九上·江都月考)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 (1) 小明把杠杆放在支架上后,在图甲所示位置静止,这时的杠杆处于(平衡/不平衡)状态。为了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他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右)调节;
    2. (2) 如图乙,在已经调节好的杠杆左端A处挂4个相同钩码,要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在杠杆右边离支点4格的B处挂个相同的钩码,实验过程中每次都要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力臂);
    3. (3) 如图丙,在杠杆左边离支点4格的C处,将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改为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也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4) 小明对原来装置进行改装如图丁。若将钩码悬挂在A点,只将弹簧测力计秤钩位置由B位置移到C点,仍将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杠杆的机械效率将(变大/变小/不变)。
  • 18. (2021九上·灌云期中)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 (1) 如图a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此步骤的目的是
    2. (2) 在实验中,甲同学猜想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乙同学猜想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通过实验获得一组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3

      6

      6

      3

      根据表中数据,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他们实验验证的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3. (3) 如表是丙同学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测量结果,请在空格中填入适当的值;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0.5

      8

      1

      4

      2

      6

      1.5

      8

    4. (4) 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改变测力计施力方向,由图b到图c过程中,测力计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9. (2021九上·江宁期中) 如图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每个钩码重为0.5N(钩码个数若干)。

    1. (1) 将该装置置于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处于如图1所示,此时杠杆处于(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为了完成探究实验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
    2. (2) 如图2所示,杠杆上的刻度均匀,在A点挂4个钩码,应在B点挂个相同的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B两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朝远离支点O的方向各移动一小格(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保持水平平衡”);
    3. (3) 如图3中杠杆每个小格长度均为5cm,在C点竖直悬挂4个钩码,当在D点用如图3所示动力F拉杠杆,动力F为N。
    4. (4) 如图4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的C点,当弹簧测力计由位置1转至位置2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变化情况是(选填“变小”、“变大”、“先变小后变大”、“先变大后变小”或“不变”);
  • 20. (2021九上·东台期中) 利用下图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1) 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位置平衡,若出现图甲所示情况,应将杠杆的螺母向(左/右)调。
    2. (2) 如图乙所示,为了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弹簧测力计需要沿方向向下拉动,直至杠杆在位置平衡。
    3. (3) 小明进行了三次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中F1大小为弹簧测力计示数,F2大小为钩码的重力,l1、l2分别为F1、F2对应的力臂。该组用图乙装置继续实验时,小明记录的一组数据是F1=1N,l1=5cm,F2=0.5N,l2=10cm;同组小芳记录的另一组数据是F1=4.5N,l1=10cm,F2=3N,l2=15cm,为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第四次实验数据最好采用(小明/小芳)的。

      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3

      10

      2

      15

      2

      1

      10

      2

      5

      3

      1.5

      20

      2

      15

      4

    4. (4) 小华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为了证明小华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小华做了如图丙的实验改进,此实验(能/不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
  • 21. (2021九上·宝应期中)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 (1) 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若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
    2. (2) 如图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表中:

      次数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1

      1.5

      10

      1

      2

      1

      20

      10

      3

      1

      25

      1.5

      10

      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 22. (2021九上·锡山期中) 如图所示,小强在家里用筷子、细线、几块相同的橡皮擦和钢卷尺等物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1) 他将细线系在筷子的中部位置,筷子静止后如图甲所示,此时筷子处于(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接下来他应该将细线向(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让筷子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除了可以消除筷子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外,还有一个优点,请你写:
    2. (2) 调节筷子在水平位置平衡,他把数量不等的橡皮擦分别挂在筷子两侧,然后用钢卷尺测出橡皮擦悬挂点距支点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在第三次实验中 时筷子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在第二次实验中,将两侧的橡皮擦向远离支点的方向移动1cm,则筷子(填“能”或“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

      实验

      左侧橡皮擦个数 /个

      左侧橡皮擦悬挂点距支点距离

      右侧橡皮擦个数

      右侧橡皮擦悬挂点距支点距离

      1

      3

      3.0

      1

      9.0

      2

      3

      5.0

      2

      7.5

      3

      4

      3.5

      7.0

    3. (3) 小强利用实验器材将筷子制作了一把杆秤,如图丙所示,这把“杆秤”(填“是”或“不是”)等臂杠杆;他想增加“杆秤”的量程,应将悬挂“杆秤”的细线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即可;小强将作为“秤陀”的橡皮擦取下擦了一些字以后,再用此“秤陀”称量物品的质量,则测量结果(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品的真实质量。
  • 23. (2021九上·雨花台期中) 利用杠杆开展相关实验探究:

    1. (1) 安装好杠杆,将其放到水平位置后松手,发现杠杆在竖直平面内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2. (2) 如图乙所示,在A点挂3个重力均为0.5 N的钩码,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若在第(1)小题所描述的情形中未调节平衡螺母而直接开展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 (3) 始终垂直于杠杆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从水平位置缓慢转过一定角度,如图丙所示。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拉力的大小
  • 24. (2021九上·秦淮期中) 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的实验中:

    1. (1) 小明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
    2. (2) 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在B点拉(如图甲),才可以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
    3. (3) 如图乙所示,某同学不改变拉力方向把杠杆由图乙的位置缓慢拉到图丙的位置时,弹簧秤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设杠杆质地均匀,支点恰好在杠杆的中心,并且不计支点处摩擦)
    4. (4) 小明继续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他们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O点作为支点,在B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的钩码,在A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测拉力F,装置如图丁所示,使杠杆缓慢匀速上升,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两点上升的高度为h1、h2;则:

      ①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②若只将测力计的悬挂点由A移至C点,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 25. (2021九上·鼓楼期中)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 (1) 安装好杠杆后,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应把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 (2) 如图甲所示,小美在左右两各挂钩码后,发现杠杆的端下降,如果不改变钩码总数和悬挂点位置,她只需就可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3. (3) 若铁架台不是在水平桌面上,而是在略微倾斜的桌面上能否完成实验呢? (选填“能”或“不能”);
    4. (4) 小丽还想探究当动力和阻力在杠杆同侧时杠杆的平衡情况,于是她将杠杆左侧的所有钩码拿掉,结果杠杆转至竖直位置,如图乙所示,小丽在A点施加一个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F,却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你认为原因是
  • 26. (2021九上·东台期中) 小明用如图所示刻度、质量分布都均匀的杠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 (1) 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目的是。如发现杠杆左端偏低,则可将平衡螺母向调节。
    2. (2) 当杠杆水平平衡后,如图所示,在左侧第2格上挂3个相同钩码(每个钩码重0.5N),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则应在右侧第3格上挂N钩码,之后保持悬挂点位置不变,左右两边再各增加1个钩码,杠杆将(选填“不动”、“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
    3. (3) 去掉右侧钩码,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将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增大/减小/不变)。
  • 27. (2021九上·镇江月考) 如图所示,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 (1)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
    2. (2) 杠杆平衡后,在左侧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1N,在右端竖直向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3. (3) 当弹簧测力计处于图中的虚线(斜拉)位置时,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等于F,应将钩码向(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的距离。
  • 28. (2021九上·镇江月考) 小高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 (1) 在杠杆上挂钩码前,杠杆静止在甲图中的位置,此时杠杆(选填 “平衡”、“不平衡”),为使杠杆水平平衡,他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右)调节。
    2. (2) 图乙中,他用弹簧测力计在B处竖直向上拉杠杆到水平位置平衡,将杠杆调至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N。如他将测力计沿图中虚线方向拉,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不变/变小);
    3. (3) 此实验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和悬挂位置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位置,收集杠杆平衡时多组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数据,其目的是
    4. (4) 完成上述实验后,小高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来测量杠杆自身的质量:

      ①如图丙将杠杆的C点挂在支架上,在C点的右侧挂质量为m的钩码,左右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用刻度尺测出此时钩码悬挂位置D点到C点的距离l1点到C点的距离l2

      ③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杠杆的质量m杠杆=(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符号表示)。

  • 29. (2021九上·江都月考) 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

    1. (1) 为了便于测量力臂,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如果杠杆的左端向下倾斜,平衡螺母应向端调节。
    2. (2) 如表是小强的实验记录,在这两组数据中,他发现实验序号为的一组数据是错误的。经检查,结果是测量阻力臂时读错了,阻力臂的实际值应为m;通过探究,小强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0.3

      l

      0.4

      2

      1

      0.4

      2

      0.2

    3. (3) 你觉得小强的实验中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原因是
  • 30. (2021·资阳) 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有:

    A.带有均匀刻度的匀质杠杆                                        B.带固定轴的支架

    C.弹簧测力计(不计重量,量程为10N)                    D.刻度尺

    E.钩码若干(每个质量m=100g)                                 F.细线

    1. (1) 实验前,用刻度尺测得杠杆相邻刻度线间距离l0=5.00cm;将杠杆安装到支架上后静止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选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按照实验要求,小明应该将杠杆调节到位置平衡;

    2. (2) 小明开始实验探究,将钩码用细线悬挂在杠杆左侧,在杠杆右侧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杠杆,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弹簧测力计拉线沿方向;
    3. (3) 小明按照正确的操作完成一次探究后,杠杆位置如图乙所示,A点所挂钩码的数量n=2,A点与转轴O点的距离l1=3l0 , 弹簧测力计悬挂点B与转轴O点的距离l2=2l0。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以知道弹簧测力计读数F=N(g取10N/kg);
    4. (4) 小明在图乙的基础上保持A点所挂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不变,将弹簧测力计绕B点从a位置转到b位置时杠杆仍然保持水平平衡,如图丙所示;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选填“>”、“<”或“=”);
    5. (5) 图丁是猴、兔分萝卜过程的两张漫画。看似取得了皆大欢喜的结果,但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实际上猴子分得的萝卜重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兔子分得的萝卜重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