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安顺市2021年中考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2-03-23 浏览次数:175 类型:中考真卷
一、单选题
  • 1.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其中体积分数约为21%并能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是(   )
    A . N2 B . O2 C . Ne D . CO2
  • 2. 202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 . 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B . 工业废水净化达标排放 C .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D . 农药、化肥合理使用
  • 3. 学习化学,树立健康生活新观念。下列观念或行为不正确的是(   )
    A . 毒品对肝、肾和脑会造成永久性损害,我们应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B . 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青少年一定不要吸烟 C . 维生素可以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 D . 人体所摄入必需元素越多越有利于健康
  • 4. 下列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探究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B .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C . 探究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D . 探究木炭的还原性
  • 5. (2021九上·江油期末)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 . 燃烧属于化学反应,爆炸也一定属于化学反应 C . 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D . 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 6. 取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置于两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一次性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两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曲线a表示Na2CO3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B . 反应过程中两容器内溶液的pH均逐渐减小 C . 反应结束后,两容器中H2SO4的质量相等,Na2SO4的质量也相等 D . 反应结束后,向两容器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相等
二、填空题
  • 7.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1. (1) 小满时节,为促进农作物生长,可施用的化肥有:尿素[CO(NH22]、硝酸钠(NaNO3)、硫酸钾(K2SO4),其中属于钾肥的是 
    2. (2) 目前我国已掌握在﹣269℃下加压,将氦气转化为液氦的技术,该转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 (3) 文房四宝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国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书画能长久保存,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而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米饭中富含的营养素有 
    5. (5) 口罩是防疫的必备品,其生产原料中用到的聚丙烯属于 (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 8. 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

    1. (1) 如图1是探究水组成的实验装置。反应开始后,试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
    2. (2) 图2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x的值为 
    3. (3) 图3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请将B框补充完整
    4. (4) 生活中经常使用活性炭净化水,主要利用活性炭的 性。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5. (5) 我国淡水资源并不丰富,请写出一条保护淡水资源的宣传语 
三、科普阅读题
  • 9. 我国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节能减排术语,“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其它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碳捕捉、碳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该技术是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将其压缩液化泵入地下长期储存,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氢能源研发推动中国走向“碳中和”,氢能源将成为“碳中和”战略中的核心一环。

    阅读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 (1) “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控制 
    2. (2) 为实现“碳中和”我们可以做到 
    3. (3) “碳封存”后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 
    4. (4) 氢能源将成为“碳中和”战略中的核心一环,其优点有 
    5. (5) 利用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C2H5OH)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四、综合题
  • 10. 根据图示完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标号①仪器的名称为 
    2. (2) 实验装置连接好后,应先检查装置的 ,再添加化学药品。
    3. (3) 实验室用图1装置制取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实验室用图2装置制取C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收集二氧化碳,方法是 
    5. (5) 用图3装置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性质。将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从图3装置的a端通入,可观察到丁中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拆除甲、乙装置,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丙和丁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该性质,原因是 
  • 11.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发展。

    1. (1) 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铜锌合金俗称黄铜,黄铜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用黄铜作为建党100周年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制作材料,利用了黄铜的 优点。
    2. (2) 乙同学通过实验研究铁的性质,如图1所示。

      ①做如图A的实验,未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写一条)。

      ②若B中为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若B中为水,一周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3. (3) 丙同学通过实验探究镁、锌、铁与稀盐酸的反应。

      ①镁、锌、铁与稀盐酸的反应都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②实验中镁与稀盐酸反应的试管外壁发烫,结合图2分析,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4. (4) 丁同学通过实验探究镁和铜的活动性

      操作

      主要现象

      结论

       

      镁条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活动性Mg>Cu

      丁同学查阅资料获知:配制硫酸铜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硫酸。

      【拓展提升】若实验前加入的镁条质量为ag,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将所得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仍为ag。则生成的气体与铜的质量比为 

  • 12. 某学习小组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并做了延伸探究。

    1. (1) 【探究一】氢氧化钠是否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配制溶液: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氢氧化钠溶液200g,需NaOH g。

    2. (2) 按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X溶液滴入Y溶液中,测定试管内溶液pH由1变到10,则 (填“X”或“Y”)是NaOH溶液。由此得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3. (3)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反应后溶液中含有NaOH,将试管中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CuSO4溶液观察有蓝色沉淀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探究二】氢氧化钙是否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若再按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若X溶液为稀盐酸,Y溶液为澄清石灰水,将X溶液滴入Y溶液中。

      【提出问题】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有三种情况:

      ①CaCl2

      ②CaCl2和HCl

      ③CaCl2和Ca(OH)2

      【设计实验】将试管内溶液倒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碳酸钠溶液的同时,充分搅拌,直至过量。

      【分析讨论】

      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质量与碳酸钠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写出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5. (5) 【得出结论】

      猜想 正确(填序号)。

    6. (6) 【反思讨论】

      结合图2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填序号)。

      A . 溶液质量逐渐增大 B . a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微粒只有Na+、Cl、H2O C . 氯化钙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D . 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大至碳酸钠溶液体积为V2后不变
    7. (7) 图2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体积从V1到V2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五、计算题
  • 13. 位于我省的“中国天眼”FAST,其“眼镜片”由金刚砂(SiC)制造。生产SiC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3CSiC+2CO↑,消耗C的质量为36kg时,理论上可生产SiC的质量为多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