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2-03-09 浏览次数:32 类型:开学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0高三上·南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既源自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也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注重从中华文化发展传承的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进而深度把握其理论内涵。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其固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研究认为,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是民族历史地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理中的凝结沉淀,是由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和陶冶而成的共同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观念诸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换言之,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的过程是族群文化符号在漫长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由族群内部传递、整合、固化的心理过程,一经形成就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思维特征与价值取向,制约着群体内部的思维和行为,并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如“具象”“比类”“自反”等思维特征,文化心理在代际发展的进程中凝结为“天人合一”“物我统一”等文化规律、“中庸”“礼”“仁”等文化品质、“崇德求善”等心理准则,这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秉持诚信、守则、求和的心理特征。

    通常来说,民族文化心理传递着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质。文化认同心理越是趋于“求稳”,民族文化认同感就越为强烈。钱穆曾提出,中华民族是信奉“和”的民族,“和”即是“和谐”,“和”的文化传递着“合”的精神。“合”的古汉字由食器与盖子组成,有闭合、合拢的意思,民族之合是自然规律,民族和谐亦是国家追求,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自古流淌着和谐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基因。伴随历史发展,“合”的意识不断加强并形成自觉,民族文化亦随之凝聚与沉淀,再通过文化符号的承载与流传,成为当今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源泉。儒家文化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思想进一步传递了“和谐求稳”的文化认同心理。无论是朴素的辩证法,还是“阴阳道合”的规律总结,都是去两极化的、稳定的文化追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作实践中,集所有物质与精神的传承和积淀,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漫长历史中守护与传承着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纵观历史,在延续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文化认同也便植根于中华民族心理之中,并进一步加固了民族共同体。

    (节选自张健《文化符号、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就离不开文化的认同。 B . 一个民族固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思维特征、价值取向以及行为。 C . “中庸”“礼”“仁”等文化品质造就了中华民族秉持诚信、守则、求和的心理特征。 D . 儒家文化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就反映出民族文化特质及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着重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论述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问题。 B . 文章用钱穆提出的中华民族信奉“和”来论证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统一的文化心理。 C . 文章开头提出论题之后横向分层论述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问题,最后总结论述。 D . 本文基于中华民族特有文化这一背景着重从理论上分析论证,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B . 一个民族固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由情感、态度等多种元素组成是有机总体结构。 C . 随着中华民族“合”的意识不断加强及文化传递便形成了“和”的文化认同心理。 D . 只要延续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服务消费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上半年也是如此,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这些服务消费十分活跃。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40%,占了消费的“半壁江山”。 其实,从实际数据看,反映实物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不算低。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1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达36.6万亿元。“在这么大的一个总盘子上,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增长 9.4%,增速是不低的。”刘宇南说,“我国消费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2019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 继续呈现温和上涨态势,说明消费品市场的供给比较充裕。”

    (摘编自《光明曰报》2019年8月3曰)

    材料二:

    2019年五六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出现增速有所回落的情况。相关专家解释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消费情况非常重要的统计指标,但是这一指标主要统计的是居民实物消费,不能完全反映居民服务消费的发展情况。

    针对当前不少中国消费者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购买力外流的情况,相关专家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购买力外流、海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居民对高品质、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旺盛的需求,而国内市场暂时没有办法满足居民需要;二是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贝格数据” 2019年8月2日)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指出,传统领域的消费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改善需求和高质量发展,消费的被动意识逐渐被消费者为满足个人需求的主动意识所代替,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品质付费买单。

    商务部前不久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内消费者对家居和家装用品类、电器电子类产品没有多强的进口意愿,而且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与很少有人“海淘”这类商品相印证。这表明,在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该行业领域的一些国内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已经可以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商品。特别是家电类产品,国内企业近些年的努力有目共睹,自主品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让曾经在国内市场不可一世的日韩家电品牌失去优势,并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显然,国内消费者(也包括企业)并非是对所有国货信心不足,而是有选择性的。明白这个事实很重要,这相当于设立了一个理性的基调,接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了针对性。有学者认为,部分国内消费者热衷“海淘”或者直接到境外消费,用经济学“理性人原理”来解释,其实就是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现实结果。支配人们选择境外消费的第一个“理性”,当然是产品本身,是其具有优质优价的优势。这个道理简单,不用多说。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第二个“理性”——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消费环境。

    学界一般将国内消费者境外消费称为购买力“流失”或“出逃”,这种表述暗含着对国内消费环境的不满和批评。说中国消费者更信赖洋货,与说他们对国货不放心,其语义是一样的。有学者认为,虽然境内企业已越来越注重品牌信誉,商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时爆出质量安全丑闻,让消费者的心不是被打动而是一再遭受打击,这使得他们对具体的某些商品失去信任,对市场监管能力和决心也心生疑虑。在食品、药品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信任品”(即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质量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高度依赖于信任、声誉、口碑)领域屡出问题,这对消费者的信心打击尤为严重。一个造假事件,会毁掉无数人的信任。

    同时,在一些新兴领域,消费需求正在快速上升。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消费业态快速增长,网络平台与饮食、出行、购物、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互相渗透;游戏、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业态,以及电子书、在线音乐、在线动漫等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消费领域。“裹挟着新科技革命的基因,消费的形态和领域拓展,基于实物的附带服务消费和单纯服务消费逐步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特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广泛连接,将企业、消费者连为一体。”张鹏表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9月18曰)

    材料四:

    综合来看,上半年我国消费依然保持较好增长态势。那么,下半年,消费将呈现怎样的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现代化的持续推荐,人口城乡布局将发生持续改变,就业和收入将持续增长,这些必将推动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持续扩大,支持中国消费市场持续成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和供给的日益充裕,正在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张立群说,以住房为例,根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加快解决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解决城市人口布局与住房建设布局不对称的问题,必然会释放巨大的居住型需求。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需求潜力,将对中国消费市场成长形成更为持久的支持。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孟庆欣表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传统试题零售有望保持回暖态势,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消费转型升级态势将会延续。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7月31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9年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曾超过40%,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 B . 如今传统领域的消费倾向于品质化、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品质买单,消费被动意识逐渐被消费者为满足个人需求的主动意识所代替。 C .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和消费者连为一体,基于实物的附带服务消费和单纯服务消费迅速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特征。 D . 有专家认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将继续推进,2019年下半年消费将会延续消费转型升级的态势。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对传统消费的品质化、个性化意识逐渐增强,这也会促进整个市场销售的活跃和供给的增加。 B . 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因为当前消费者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导致购买力外流。 C . 消费需求快速上升,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使食品饮料、家电服装等传统消费领域产品结构和质量优化。 D . 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总体保持增长,居民消费力增强将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是发展的大趋势。
    3. (3)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如何解决我国出现的购买力外流、海淘的问题。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女人坝

    田荒

    ①实在等不及丈夫来接她,瞒过兵站站长,她独闯莲花坝了。

    ②她手拄着木棍,徒步跋涉了一百多公里的山路,穿越了原始森林,蹚过沼泽地,跨过蚂蟥区,一步一步向前挪动,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雪水,只记得住了五次崖洞,见到五次日出……

    ③现在她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也许是野果吃得太多,嘴里直吐酸水,就像“有喜”的样子。她想起要是真的“有喜”不知丈夫有多高兴……想着想着,一股热潮冲向耳根,冲向面颊,她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幸福,说不出的快意。

    ④兵站的老站长给她说过,要到丈夫的驻地,必须翻过四千两百米以上的山口,那是一座死亡之山,云雾弥漫,细雨茫茫,气候变化莫测,一路蚊虫、蚂蟥多如牛毛,还有野猪、熊、鹿……尤其是那叫“老虎嘴”的路——从悬岩上炸出的羊肠小道,万一失足,你就再也吃不成我们兵站的“红烧蚂蟥清炖冰雪”了。

    ⑤这些并不是老站长吓她的,还有些险恶的地方是站长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可二秀也真闯过来了。

    ⑥她坐在树丛中,扯了扯身上被荆棘挂得破烂不堪的衬衣和一条沾满血迹的长裤。行李呢?早丢光了。

    ⑦就是在那一跤后,她撑着地,从泥水里抬起头来,竟和一个怪物面对面,那怪物长长的嘴脸,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对獠牙边滴着涎液,圆圆的眼睛疑惑地盯着这个长发泥人,不进攻也不退却。她连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了,别说跑。突然。那怪物惊恐地转身,背倚一棵大树,伸着头,仰望着天空。这时,她才看清是口肥壮壮的野猪。忽觉一片黑云从她头上掠过,向野猪扑去。好一会儿,才看清是一只大雕,展出的巨翼足有三米多宽,它伸出利爪在猪腮上一抓,野猪伸嘴一咬,咬下几根羽毛,大雕鼓翅一击,直冲上天了。

    ⑧当大雕对野猪进行第二次攻击的时候,她抓住良机,拼死冲出生死之地,可行李丢了。那里有丈夫喜欢吃的“涪陵榨菜”,还有一条“红塔山”香烟呢,她真心疼!

    ⑨那封信呢?还好,在!她从内衣里摸出那封皱巴巴的信。

    ⑩她找了块干草地,背倚枯树坐下,看起这封信来:

    ⑪“二秀,我们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雪域孤岛,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因为这里一年有八九个月被大雪封闭,交通断绝,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到这里来的都是铁打的汉子,他们也像我热爱嘉陵江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但他们更珍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请原谅,我这里说的不是我自己,说的是军人,是真正的军人!”

    ⑫“这里是真正的男人世界,许多干部的家属都符合随军条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女人来此随军或探亲。我们团长一次来此视察,他许下诺言,如果哪一天有一位勇敢的女性闯入这块圣洁的地方,就把这莲花坝改为‘女人坝’,并为她勒石竖碑!”

    ⑬“二秀啊!这里我给你讲个笑话,春节联欢会上,有人出了一个谜语,奇怪的是全连没有一个人猜中,但是那个最嫩的、满嘴茸毛的河南新兵猜中了!你猜猜看,如果你猜中了我一定给你一个甜蜜的梦,谜语就是‘123456890’。”

    ⑭看着这神秘的“密电码”,她嘴角一动,拉出一丝笑意。厂里粗心的姐儿都没看懂,她们哪里体会得到那些远离社会群体的边防军人的心呢?

    ⑮她实在没力气了。渐渐地,她仿佛感觉是丈夫抱着她,在她身上捉蚂蟥,说是整整四十七条,她哭了……

    ⑯她终于醒了,见自己睡在行军床上,盖着毛毯大衣,周围都是“兵哥”,个个像她的丈夫,仔细一看,又不是她的丈夫,她真的哭了!

    ⑰这下急坏了周围的兵们,慌乱中商量着应急措施,最后一致推选那个河南新兵给她讲故事。

    ⑱他装出一副讲故事的腔调:“一个月前,不不不,是从前,唉!反正那里有一座山,像老太婆一样经常发脾气。这一年,她脾气好,提前一个月开了山,这时候有个连长带了一个排去山外背物资,回来的时候,刚爬到半山,老太婆就变了脸,霎时,暴风雪就封盖了山口。那个连长凭着多年的经验,把战士们带过了山,突然发现少了三个新兵,又急转身向山口爬去。当找到三个新兵时,铺天盖地的雪崩向他们扑来,连长用最后一口气掩护新兵脱了险,自己却被冲下冰湖,三天后才从湖里捞起一座‘冰雕’——我真该死……”

    ⑲河南新兵哭了,兵们都哭了,她却不哭了,河南新兵一下跪在她面前:“嫂子,三个里就有我!”

    ⑳沉痛之后,二秀在莲花坝终于看到了那座“冰雕”,但那已不是“冰雕”,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永不消融的石雕,她站在石雕下看见丈夫对着她微笑。

    ㉑石雕的旁边又竖起一块巨碑,碑上刻的“女人坝”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㉒从此,每天清晨,都有一队官兵,对着石雕和石碑敬着庄重的军礼。

    (原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雕的微笑意味丈夫牺牲时因想着在兵站等他的二秀而面带笑意。 B . 第⑧段中“她真心疼”,既是心疼物品的丢失,更是心疼丈夫没有口福享用。 C . 谜语“123456890”的谜底是“缺妻”,写出了守山军人对情感生活的渴望。 D . 老站长讲述死亡山口的情况,反映出军人戍守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⑲节以兵们的哭反衬二秀的不哭,写出了她听到丈夫牺牲时的真实反应。 B . 小说第⑱节呼应第④节站长的话,站长向二秀委婉地表达她丈夫不来接她的原因。 C . 小说第⑦节以二秀的视角来写野猪,逼真地写出了她的慌乱和吃惊。 D . 小说第②节多用短而整饬的句子,写出了二秀行进之路的危险、紧张和艰难。
    3. (3) 叙事视角是叙述故事时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小说结尾两节的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及安禄山反,昌始从河南节度张介然。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及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今河阳有李光弼制胜,且江、淮足兵,此中有数千斤麸,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汴州平,李忠臣嫉僧惠功,遂欲杀昌,昌潜遁。及刘玄佐为刺史,乃复其职。

    贞元三年,玄佐朝京师,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后充四镇、北庭行营,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复筑连云堡,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又于平凉西别筑胡谷堡,名曰彰信。平凉当四会之冲,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加检校工部尚书。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葬之。昌上奏,德宗下诏深自克责,遣秘书少监孔述睿及中使以御馔、内造衣服数百袭,令昌收其骸骨,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各具棺槥衣服,葬于浅水原。分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诏翰林学士为铭志祭文。昌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焚其衣服纸钱,别立二石堆,题以冢名。

    昌在西边仅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丰羡。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 年六十四,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刘昌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B . 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C . 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D . 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廪:文中指古代存放粮食的粮仓。而把收藏钱财的府库称作“帑”。 B . 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因其出自宫中,所以称作“中使”。 C . 铭志:镌刻在钟鼎等器物或碑石上用以称述功德或警戒的文字。 D . 牢馔:文中指祭祀用品,可分为“太牢”“少牢”,祭祀时用牛、羊各一头称为“太牢”。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昌面对困境,沉着应对。宋州被围,城中粮尽,城池将被攻陷,刺史李岑无计可施,刘昌献计将麸皮弄碎食用,等待援兵前来救援。 B . 刘昌积极献策,平定叛乱。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刘昌派曾神表暗中劝说李僧惠,并且带着奏章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最终平定汴州叛乱。 C . 刘昌守边有方,边疆安定。刘昌为了筹备军粮,亲自率领士兵,勤苦耕作三年,使得军粮充足;刘昌把守住平凉交通要道,使边疆得以安定。 D . 刘昌重情重义,收聚骸骨。他初到平凉就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葬,并将此事上奏皇上,墓修好后,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前往吊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

      ②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 (1) 这首词的上片“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 (3) 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认为“真的猛士”应具备这样的精神:“。”
    2. (2) 《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
    3. (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建议,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形成了“”的好局面。
七、语言表达与应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洞一样的手机屏幕,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投喂信息“饵料”,我们热切地“阅读”所有这些风吹草动,我们的注意力和思维也不停地“进入——离开”。我们的注意力系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人类注意力系统中的警觉网络让我们注意到外部刺激,并转移注意力;而执行网络呢,①            , 让我们得以专注在眼前的任务上。这个时代,来自外部的“噪音”实在太多了,导致②            。久而久之,“警觉网络”得到强化,而“执行网络”则被削弱。因此,③            , 它只是夺走了深度阅读。互联网普及时曾抱怨自己不由自主地被“超级链接”牵着走的人们的抗诱惑能力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在诱惑似乎变得更有诱惑力时好像没什么提高。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我国传统政治伦理一直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本要求,诚信与礼义合治国家,不仅可以赢得本国的民心,而且可以使其他国家的老百姓慕名而归。先秦诸子百家都关心和认同“信”的观念,儒家关切尤甚。【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构成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丙】传统社会能够基本做到和谐相处、交易有序、守望互助、团结友爱,都拜赐于儒家之信的观照和浸润。信,不仅是传统社会坚守的伦理准则,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甚至被不少国人奉为圭臬。同时,信也是全世界都能够接受和必须遵守的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原则。

    1. (1)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慕名而归 B . 拜赐 C . 不可或缺 D . 圭臬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高考,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了文科676分的优异成绩,在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没等到把录取通知书捂热,考上了北大并选择考古专业的湖南女孩钟芳蓉就遭到了网友的质疑:“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专业?”“考古是很苦的,根本不是一个小女孩能够承受的!”“留守家庭应该选毕业后能赚钱的专业,比如北大经管。”在接受采访时,钟芳蓉钟同学告诉记者,选择考古系是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加上对未来的规划,希望未来做考古研究。对于网友的质疑,钟同学表示:“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对于钟芳蓉的专业选择,你有怎样的思考或感触?请以作为明年高三学子的你,明华的身份给钟芳蓉或网友写一封信,表明你的立场,并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注意语言得体,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义;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