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实高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03-25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
    A . 强调礼义和社会责任 B . 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C . 强调“仁”和“仁政” D . 强调“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 2.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 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B .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 . 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 D . 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
  • 3. (2017高三上·南昌月考) 《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神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
    A . 否定宗教和神学 B . 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C . 体现自然法精神 D .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这说明( )
    A . 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B .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落后 C . 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 D . 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
  • 5. 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地中海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人开始借用希腊词汇。他们借用了字母“Y”和“Z”,并将它们放在自己的字母表的末位,因为只有在书写希腊词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些字母。这表明( )
    A . 腓尼基字母的创制深受阿拉马字母的影响 B . 希腊字母是当今欧洲所有字母的唯一源头 C . 武力征服对文明交流具有一定影响 D . 拉丁字母形成后进一步演化出希腊字母
  • 6. 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反映出( )
    A .   菲律宾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 B . 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 C . 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 D .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
  • 7. (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说明( )
    A .  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 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 C . 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D . 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
  • 8. (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 有学者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 )
    A . 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互配合 B .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C . 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 D . 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 9. “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号其学曰‘群学(社会学)’。‘群学’者何?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严复《原强》)这说明严复( )
    A . 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 B . 认为进化论与儒学功能一致 C . 提出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 D . 主张以救亡图存为首要任务
  • 10. (2016·荆州模拟) 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

    A . 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 . 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 . 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 . 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 11. 19世纪的英国将军纳皮尔说:法国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长期流血斗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原则的殊死斗争。上述材料反映出拿破仑对外战争(    )
    A . 是为了抢占殖民地 B .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C . 是为了争当世界霸主 D . 促进了西欧城市的兴起
  • 12. (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迷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
    A . 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 . 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 .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 .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 13. 导致欧洲版图发生以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拿破仑战争的后果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4. 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A . 姜寨遗址 B . 炎黄传说 C . 二里头遗址 D . 尧舜禹传说
  • 15. 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范围,而且推动了( )
    A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 “家国同构”的形成 C . 地方行政三级管理局面的形成 D . 诸侯争霸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至宋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战争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材料二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10分)
    2. (2) 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8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过,其中“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和”“合”二字的最早联用,始见于先秦《国语·郑语》,“和合”思想一方面尊重世间万物殊异的客观现实,甚至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和合”思想强调整合疏解这些差异、分歧和矛盾。秦汉以降,随着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在实体和精神上的不断生成壮大,“和合”思想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中渐次展开,成为中华文化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化解自然与社会、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差异的根本路径。       

    ——摘自刘金祥《“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与当下价值》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材料二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埃及

    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罗附近的墓地中发现残余铁砂;约公元前26世纪,在金字塔内挖出铁制镰刀

    赫梯

    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

    古希腊

    在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的增长

    中国

    公元前6世纪首度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制的耒耜逐渐被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年,铁产量达到16万吨

    英国

    1858年铁造蒸汽轮船“大东方号”下水,总重量达19 000吨,是19世纪集科学大成的运输工具

    法国

    1889年巴黎地标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全部用铁铸造完成;1960年欧洲共同体在敦刻尔克建造钢铁厂

    美国

    1852年伊莱沙·格雷夫斯·奥迪斯发明电梯;1930年美国纽约克莱斯勒大厦落成,高319米,大厦的构造为石头、钢架、电镀金属,堪称装饰艺术之最

    ——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