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中考生物三年真题模拟题汇编01 生物与生物圈

更新时间:2022-01-13 浏览次数:64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长春) 下列叙述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 枯叶蝶的体色和周围落叶的颜色一致 B .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湿度 C . 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D .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 2. (2021·吉林模拟)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核废水排放入海。若该方案一旦实施,核废水最终将会污染 (   )
    A .   海洋生态系统 B . 淡水生态系统 C . 森林生态系统 D . 整个生物圈
  • 3. (2021·长春模拟) 下列俗语能够体现变异现象的是(   )
    A . 虎父无犬子 B . 龙生龙,凤生凤 C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 4. (2021·长春模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主要体现了某种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这种非生物因素是(   )
    A . 空气 B . 温度 C . 土壤 D . 水分
  • 5. (2020·吉林模拟)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B . 该食物网只缺少生态系统组成中的非生物部分 C . 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D . 如果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
  • 6. (2020·吉林模拟) 某海洋生态系统中存在如下食物链: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大黄鱼→鲨鱼。若该生态系统被某种有毒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该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  )
    A . 海洋水生植物 B . 海贝   C . 大黄鱼 D . 鲨鱼
二、综合题
  • 7. (2021·吉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日前报道,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两年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此决定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质疑。

    核污水含有放射性物质,如被人类或其他生物体吸入,将长期残存体内。在海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可能被富集人类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鱼类,放射性物质就会进入人体,可能对DNA产生影响,并造成基因损害。

    如果福岛核电站核污水被排入海洋,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十年后将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将会有风险。

    1. (1) 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组成。
    2. (2) 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
    3. (3) 放射性物质可能影响人类的DNA,造成基因损害。由此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异属于。(填“可遗传的变异”或“不遗传的变异”)
    4. (4) 上述材料体现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5. (5)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你以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写出一点即可)
  • 8. (2020·吉林模拟) 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
    2. (2) 下面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几条食物链,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

             

      A . 鼠→蛇→鹰 B . 草→鼠→蛇→鹰 C . 草→兔→狐→鹰 D . 阳光→草→鼠→狐
    3. (3) 如果大量捕食狐,那么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由于人们对生物的大肆捕杀,致使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的。
    4. (4) 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出了下面几条措施,其中不可取的是(   )      
      A . 多引进外来物种 B . 建立自然保护区 C . 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D . 建立濒危物种繁育中心
三、实验探究题
  • 9. (2021·长春) 为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纸盒将其底部均匀划分为两部分(如图),一侧铺一层湿土,另一侧铺一层干土,其他条件都相同。在两种土交界处放置6条大小相同的蚯蚓,静置一段时间后,每隔2分钟统计两侧蚯蚓数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的变量为土壤的。设计湿土和干土两种环境是为了形成实验。
    2. (2) 实验材料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这样做的目的是
    3. (3) 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蚯蚓趋向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蚯蚓需要依靠湿润的进行气体交换。
    4. (4) 实验结束后,应如何处理蚯蚓?
四、材料分析题
  • 10. (2021·长春) 稻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阅读下列与水稻有关的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2021),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0年6月,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又在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杂交海水稻的研究是未来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该技术成功后,将使我国大片荒芜的盐碱地变成粮仓。

    资料二:水稻螟虫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其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水稻螟虫的主要天敌为青蛙,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可利用稻田养蛙,实现蛙稻共生,一举两得,提高综合收益。

    资料三:2021年长春市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9万公顷,是全市种植面积排名第二的粮食作物。由于昼夜温差大,且为一季稻(一年一熟),因而我市稻米素以品质佳而著称。近年来,我市组织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尝试破解制约水稻绿色生产的发展瓶颈,如利用稻秆还田技术,将处理后的稻秆全部还田,从而增加了土壤肥力。

    1. (1) 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杂交后产生的子代水稻产量很高,这种亲子代之间的差异称为
    2. (2) 运用杂交技术培育海水稻,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的多样性。
    3. (3) 由资料二可知,水稻螟虫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中的
    4. (4) 请利用资料二中的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5. (5) 结合资料三可知,我市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低,会使水稻的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6. (6) 还田后的稻秆,被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产生的无机盐增加了土壤肥力。
  • 11. (2021·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广翅蜡蝉(如图)的成虫有两对翅、三对足,善跳跃。其若虫满身密布着絮状的蜡质,在腹部的末端 还长出了向上翘的放射状蜡丝。成虫及若虫喜欢趴在一些 树木的嫩枝、嫩芽、叶背上大吃大喝,它喝饱了,树木的“血管”却被弄破了,导致叶片萎缩,枝条枯萎折断,严 重时枝、茎、叶上布满白色蜡质,致使植株生长不良,同 时若虫在为害处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是危害植物的害虫之一,其天敌有蜘蛛、草蛉等。

    资料二许多植食性昆虫在寻找寄主的过程中,植物体表反射的光谱为其提供了重要信息。科研人员利用这一特性,在两个环境条件基本相同的樱桃林和杏树林实验 区内,分别利用4种不同颜色的色板诱集广翅蜡蝉,用以探究哪种颜色的粘虫板更能有效防治这种害虫,实验结果如下表:

    色板编号

    樱桃林(个数)

    杏树林(个数)

    I

    93

    97

    II

    48

    41

    III

    5

    8

    IV

    15

    12

    1. (1) 由资料一可知,广翅蜡蝉在生物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类群中的昆虫,其理由是成虫  具有, 其变态发育过程为
    2. (2) 根据资料一写出一条食物链
    3. (3) 资料一中所说“树木的‘血管’却被弄破了”,其中“血管”主要是指能够运输有 机物的筛管,它属于植物体的组织。
    4. (4) 分析资料二中的数据可知,色板编号为的粘虫板诱捕广翅蜡蝉的效果最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