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普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2-02-27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1·南京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 . 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 . 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 . 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 . 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 . 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 . 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 . 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 . 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 . 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老太太

    冯骥才

    齐老太太有滋有味住在西城一个小院里。老头死了后,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闺女老三没出嫁,两儿子老大老二虽然都成了家,还全住在家里,守着老娘。老娘心里一幅幅画。一家人在这院子里春天栽花种草,夏天纳凉说话,秋天举竿打枣,冬天扫雪堆人。平时全家围着摆在堂屋正中一张方桌,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却有荤有素,有饭同吃,有福同享。闲时老太太叫来老三和两房儿媳妇陪她打打牌。孙男娣女们在院里玩耍。齐家人全都本分平和,彼此没斗过气、拌过嘴、红过脸。老太太说自己活在天堂里。可等到将来哪一天自己上了西天,想这个家,怎么办呢?说到这儿就掉眼泪了。打牌是老太太平生一大好。可是她七十岁后,打多了便要歇一会儿。几个孩子便在堂屋一角,给她支了一张软榻,她累了,就倚在榻上伸伸胳膊腿儿,有了精神招呼闺女媳妇接着再来。反正全家人对老太太一呼百应,只顺不呛,每天最后一把牌都要叫老太太胡。齐老太太的两房媳妇人都不错。平时,丈夫出去干活,都在家中料理杂事,哄孩子玩,一人一天轮流做全家的饭菜,还一起伺候婆婆,陪着玩牌。玩牌对谁都是乐事,一边玩,一边说闲话、吃零嘴、喝茶;玩牌不玩钱没劲,可这家人的钱都不多,赢输也不过三五个铜子儿,大半都“输”给了老太太。玩牌时,老太太爱在身边放一把痒痒挠子,她只要等牌胡,后背就痒痒;闺女老三有个小圆镜,时不时照一下自己;大儿媳爱放一盒洋烟,烟瘾上来憋急了,抽几口;二儿媳特别,总把手上一个金戒箍摘下来,放在一块手帕上,她怕洗牌时总磨这戒指。她是穷人家的闺女,这金戒指是她当年最金贵的陪嫁。虽然只是一个圆箍,没做工,但够粗,颜色很正。天天打牌,这戒指天天放在她右手一边。可是一天,她抽空去灌暖瓶回来时,忽然“哟”一声,戒指没了。她找,别人帮她找,桌上地下找,一遍遍找,居然就找不着了。老太太说:“甭急,自己家还会丢东西,细找找。”二儿媳就这一件宝贝,丢了自然心急,还有火,忍不住冒出一句:“就出去灌水这一眨眼的功夫,光天化日的怎么会没,除非闹鬼了。”丢东西的事一出来,本来就叫在场的人心里发毛。大儿媳有点沉不住气,说:“哎哟二妹,我挨着你,你说闹鬼,可别是说我拿的。”二儿媳说:“你干嘛往你身上揽,我能说谁,只能怪我不该把这么值钱的东西撂在桌上。”其实这都是些着急的话,可现在你一句我一句,就都是往火上浇油了。话再说下去,就会呛起来。齐家从来没过这种事,最坐不住的是老太太。她脸色像张纸,忽然双手把桌子一推,这么大年纪,居然推出半尺远。她大声说:“现在谁也别出屋,你们给我翻箱倒柜地找,相互别客气,搜身!我不信找不出来。我不信我齐家——关着大门会丢东西!”老太太头一遭发火!大伙乖乖地按照老太太的话做。把屋里从明面到暗处,再到犄角旮旯,每一寸地界全都细细找过,连老太太歇身的软榻也拉出来,翻一个儿。姑嫂相互之间,头一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身。那一瞬,齐老太太把双眼闭上,好像死了一样;她心里觉得这个家该是好到头了,要毁了。无论这戒指在谁身上,一翻出来,全是给这家捅上一刀。可是奇怪的是,戒指还是没影儿。连条案上的花瓶全扣过来,还能跑到哪去?真还是应了二儿媳那句话——除非闹鬼了!闹不闹鬼不知道,反正一股阴气从此罩住了齐家。先前那股子劲没了。人人各有心事,相互之间没话;若是说话,也是没话找话,若是笑笑,全是作假。谁知谁怎么想的?老太太的牌局还摆,却打不起劲儿来。一天老太太忽然“哗啦”一声把牌全推倒了,阴沉着脸说:“我气力不济了,打不下去了。”就此停了牌局。牌局一停,齐家冷清了一大半。老太太心里那些画儿,也就一幅幅扯下来。谁也不知该怎么把这局面掰回来,反正那金戒指找不回来,事情就过不去。可是一天晚饭后,老太太趁着全家都没离开饭桌,忽然对大家说:“我要跟你们说一件事。你们听好了!二媳妇那戒指的事你们别再瞎猜,戒指是我拿的!我有急用。你们也甭问我拿去干什么用了。回头我会想办法把这事圆上。”老太太这话像晴天打雷,全家脸对脸看着,不敢相信。可是,老太太一辈子没说过半句谎,她的话从来不会掺一点假。不论她说什么,大家全信。再说老太太的话也有道理,丢戒指那天,人人都搜了身,没搜身的只有老太太本人。当时谁也不会去搜她呀。如果不是她拿的,好好一个金戒指跑哪儿去了?如果是她拿了,怎么拿的?拿去干嘛用了?老太太不说,没人敢问,也没人敢议论。可是从此,不知不觉对老太太的感觉就变了,她怎么能偷自己儿媳妇的东西呢?想都不敢想。素来对老太太的敬意,自然少了几分。这一切,老太太嘴里不说,心里有数。虽然她把事情的真相撩开,彼此的猜疑和别扭没了,可是从此她在这家里老老少少眼中,脸上没光,说话差劲,身子矮了半截。人就一下子老下去许多。往后很少出屋了,吃饭都是叫老三把饭菜端到里屋,不愿别人看到她。她是不是没脸见人?一年多后,老太太过世。齐家办过丧事,整理正房。当拆掉堂屋一角的软榻清扫地面时,老三忽然发现地砖缝里有个东西亮闪闪,她有点奇怪,蹲下来,从头上拔下簪子把这东西拨出来一看,大声叫喊兄嫂,大家过来一瞧,全都大吃一惊!原来就是那只丢失的金戒指,原来它一直好好地呆在这儿!在丢戒指那天,这地方也都找过,只是因为那时是下晌,屋里没有阳光,自然看不到。现在是晌午,一道阳光射进来,正好照在这砖缝之间,金戒指便灿然夺目地重回齐家。老三流着泪对着这戒指说:“你干嘛躲在这儿了,你要了我娘的命啊!”这家人想到老太太,不知不觉全都淌下泪来。

    (有删节)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提到的齐老太太心里的一幅幅画,体现了中国人看重家庭的理念,把享受天伦之乐视为莫大的幸福。 B . 齐老太太爱打牌的爱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则为解闷,更是为聚人气、凝人心,图的是家和万事兴。 C . 戒指丢了,齐老太太“好像死了一样”,这表明她明白,一旦找出偷戒指的“贼”,家离“散”不远了。 D . 齐老太太“自供”戒指是自己拿的,是看家里头每况愈下的状况而做的无奈之举,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人物为标题,文字简洁,交代了主要写作对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写金戒指是二儿媳最金贵的陪嫁,为下文写她丢戒指后着急上火言语不当做了铺垫。 C .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事铺陈,不加渲染,以白描手法为主,三言两语就已栩栩如生。 D .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且具有天津地方特色,如“甭急”“撂桌上”等等。
    3. (3) 戒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加以简析。
    4. (4)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俗世”之“俗”和“奇人”之“奇”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承规,字大方,楚州山阳人。建隆中补高班,太宗即位,超拜北作坊副使。会土民啸聚为寇,承规与知州乔维岳率兵讨定之。真宗即位,为胜州刺史,俄兼勾当群牧司。大中祥符初,议封泰山,以掌发运使迁昭宣使、长州防御使。会修玉清昭应宫,以承规为副使。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拜宣政使、应州观察使。五年,以疾求致仕。修宫使丁谓言:“承规领宫职,藉其督辖,望勿许所请,第优赐告诏。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宠之,班在客省使上。”仍改新州观察使,上作歌以赐。承规以廉使月禀归于有司,手诏褒美,复定殿使奉以给之。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疾甚,请解务还私第,听之。七月卒,年六十四。废朝,赠左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谥曰忠肃。承规事三朝,以精力闻,乐较簿领,孜孜无倦。自掌内藏仅三十年,检察精密,动著条式。又制定权衡法,语在《律历志》。性沈毅徇公,深所倚信,尤好伺察,人多畏之。上崇瑞命,修祠祀,饰宫观,承规悉预闻。作玉清昭应宫,尤为精丽。屋室有少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所费。二圣殿塑配飨功臣,特诏塑其像太宗之侧。承规颇好儒学,喜聚书,间接文士质访故实,其有名于朝者多见礼待,或密为延荐。自寝疾惟以公家之务为念,遗奏求免赠赙诏葬,上甚嗟惜之,遣内臣与鸿胪典丧,亲为祭文。

    (选自《宋史》,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B . 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C . 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D . 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阳,地名。古代因地形和所受太阳辐射多少的关系,形成了“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的说法,很多地名得名于此。 B . “封泰山”是指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表明自己受命于天。 C . “废朝”意思是“停止上朝”,名臣功臣死后,朝廷会停止上朝,以此表示哀悼。 D . 配飨即合祭、衬祀,指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承规文武兼备,不但平定了土民造反,而且精于掌管宫内事务。日常喜好儒学藏书,礼遇各方名士。 B . 真宗对刘承规宠爱有加,考虑到刘承规长期衰弱多病,为其更名,以度化危难。当他病重之时,皇帝恩赐宅邸准他颐养天年。 C . 刘承规深知皇帝喜好,并顺应皇帝的迷信天命的心理,将玉清昭应宫修建的富丽堂皇。 D . 刘承规工作为官清正,一心为公,深受信赖,先后侍奉三朝,特别喜欢观察别人过失,因此,人们都惧怕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承规领宫职,藉其督辖,望勿许所请,第优赐告诏。

      ②屋室有少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所费。

    5. (5) 刘承规生前深受皇帝倚重,死后也荣宠非常,简述他死后荣宠是如何体现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 , 何处是吾乡。

    【注释】①王缄:苏轼妻弟。此时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后归葬家乡眉山,已经十年。②凭:烦请。③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苏轼当时因受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设法“忘却”过去却难以“忘却”,他尽量控制内心的悲痛却只是枉然,可见悲痛之深。 B . 王缄的到来,在苏轼心中增添了几分暖意;王缄的离去,融入了多重情感的“愁”,格外深重。 C .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寓“人生如梦”之意,苏轼感慨自己宦海浮沉,人生就像一场梦。 D .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词人送别的心情以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2. (2) 有评论认为,“悲”“愁”贯穿全词。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蕴含了哪些悲愁之情。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国家形势危亡和个人身世坎坷。
    2. (2) 《赤壁赋》中,苏轼与客泛舟赤壁时“举酒属客”后大家一起“”,以此表达此时的快乐之情。
    3.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刻,整个浩门川峰是一片豪放的金黄,一派________的景象。远处,雪山和大川都被覆盖上金色的外衣;高处,高原的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是一片倒扣的深蓝大海;脚下,被火红的太阳抚摸过的花海黄得耀眼,宛如一片金黄的海洋。花香四溢,________,让人感觉天地都是香甜的。极目所望是________的黄色,浩门河在花海中间婉转流淌,远处与祁连山遥相辉映,那种强烈的色差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的恢宏气势。如果你骑上单车________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牦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竟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远处的霭霭雪峰、高处的巍巍青山、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作为了陪衬。这景,只有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不仅颠倒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蔚为壮观     感人肺腑     一望无际     徘徊 B . 蔚为大观     沁人心脾     铺天盖地     徜徉 C . 蔚为大观     感人肺腑     一望无际     徘徊 D . 蔚为壮观     沁人心脾     铺天盖地     徜徉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B . 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C . 它不仅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D . 它不仅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而且颠倒了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
    3. (3)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融雪剂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钾和氯盐,它可以通过降低冰雪融化温度融化道路上的积雪。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使道路畅通,①_______,如破坏道路路基,加速路面老化;加大土壤盐碱化程度,伤害路边植物;污染河流和地下水,威胁人类健康;附着并侵蚀过往车辆的轮胎及底盘,造成安全隐患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实施绿色清雪行动,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使用融雪剂外,②_________,严控融雪剂的使用。这一举措实行后,③_______,给部分市民的出行带来不便。这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民发出不满声音:路滑难走,耽误时间,有时候生命都受到威胁,还顾什么环保?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结合材料概括过量使用融雪剂的危害,反驳网民的观点。(至少两条)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伴随人的成长,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美育。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可见性格之美、心灵之美多么重要!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我的成就来源于音乐。”同样,许多科学家成就的取得,与他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国维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这充分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以上论述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围绕你的成长,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