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1-12-23 浏览次数:9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 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 不可抹煞;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 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 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 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 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 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 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 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 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到媒 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 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 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 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 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 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 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 高二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 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 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 用。首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 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 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 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 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 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 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已、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 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 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 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 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 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 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 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 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 焦裕禄形象的核心一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一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 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 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 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 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 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琪、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的历史功绩不可抹煞,也契合当今社会对精神楷模的需要0 B . 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是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的。 C . 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D . 这种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支撑。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 相呼应。 B . 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 力量。 C .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 要原因。 D . 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 追求。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 B . 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 C . 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 D . 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借鉴? 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 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 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阱躅着。但那个 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 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 ”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 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 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 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 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 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 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 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 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我”感情抒发真挚、感人,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 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 . 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与“我”交 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对家园的留恋。 C . 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 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D . 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 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精神的尊严, B . 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 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 文中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 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 D . 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在战 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
    3. (3) 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 写的用意。
    4. (4) 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 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检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穡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鳌侍答巷,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荡,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五月,帝不豫。学穹,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員。”健等皆口卩苴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哀当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 章论之/遂命罢去/ B .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 章论之/遂命罢去/ C .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

      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D .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 章论之/遂命罢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部,掌管礼乐、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B . 经筵,封建帝王为自学经史而特设的讲经论史的御前讲席。 C . 庚寅,为天干中的庚与地支中的寅的搭配,文中用来纪年。 D . 叩首,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俗称叩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将邪恶的佞臣放逐、斥退,而且还任用贤能,采纳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 B . 明孝宗能人尽其才,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用善于讽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用敢于直谏的王鳌做侍讲。 C . 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曾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京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在两广任上时,两次请辞皆未获准。 D . 明孝宗在弥留之际,让刘健等大臣接受遗命,让他们教导太子改正贪图安逸享乐的毛病,让太子成为好君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新天子当知稼穡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②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

    5. (5) 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杼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①本诗是苏轼被贬修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择:乘木筏子。《论语・ 公冶长》:“道不行,乘椁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 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 . 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 . 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D . 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2. (2)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将进酒》中蕴含着李白丰富的感情,有“长醉不复醒”的消极反抗,有“ ”的自信乐观豁达,有不愿“摧眉折腰”的气节。
    2. (2) 《老子四章》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3. (3) 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在古诗词中,表达思念、思乡情感时,不直接用“书信”,而用其他事物来代替,比如:“”等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     之感。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 果结尾贫弱,就成了     , 令人扼腕。人人皆知的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      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 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特!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 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 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 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 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       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气呵成  狗尾续貂  发人深省  拍案叫绝 B . 一挥而就  狗尾续貂  引人入胜  拍案叫绝 C . 一气呵成  画蛇添足  引人入胜  叹为观止 D . 一挥而就  画蛇添足  发人深省  叹为观止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 尾的深入感受。 B . 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 尾的感受。 C . 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 尾的感受。 D . 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 尾的深入感受。
    3. (3) 请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所以《项链》是篇好小说。

  • 7. 语言文字运用

    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 历史悠久,①                                      。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 婺源龙尾“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②              , 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③                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 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 的功能。(    )。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B . 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C . 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 . 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⑤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论语》《礼记》《道德经》等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