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期...

更新时间:2022-01-19 浏览次数:60 类型:期中考试
一、<h1 > 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h1>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zú)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jīng)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B . 马克思曾说“为谋取暴利,资本敢于(miáo)视法律,敢于铤而走险,敢于冒天下之大不(wěi)”。这话放在很多人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C . 白露一过,舒爽的凉风开始(liáo)拨记忆,舌尖也跟着蠢蠢欲动起来,乡愁轻散,在外漂(bó)的游子,总是惦念起家乡的味道。 D . 传统节日是氤(yùn)在民族记忆里的一缕香,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情感,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穿越广(mào)时空而历久不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对于作品的“风骨”早有研究。【甲】文论家刘勰曾对风骨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释,《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论”就是针对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忽略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的。在他看来,风骨和文采兼备的作品才是理想完美的作品,其艺术形式让人在击节叹赏时受到感染,其思想内容让人在润物无声中获得启发。【乙】他对风骨的解释是气血充盈,润泽有力,才力丰赡

        风骨是对作家和作品的一种导向要求。文艺作品的风骨也是文骨,是社会对文艺家的普遍要求。社会前进需要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力量的作品,这是文学作品不能规避的社会功能。可以说, 风骨是作品的血脉与魂魄。【丙】优秀作品的血脉总是滚烫的、沸腾的,魂魄总是跃动的、飞扬的。一部文学发展史反复说明,只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灵动的艺术形式相融合的作品,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击节叹赏 B . 才力丰赡 C . 也是 D . 规避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四项举措,堪称史上“最严”游戏监管令。 B . 作为 20 世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如椽巨笔,在著文翻译、辑校文献、日记书信、

    诗稿题赠、设计装帧等方面留下丰富墨迹。 C . 落实“双减”工作,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加快校内教育质量,规范校外教育培训,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D .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存款人的利息收益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对金融机构集中社会资金的数量有重要的影响。

  • 4.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光盘行动广告语:聚餐当思节俭,吃饭不忘光盘。 B . 观潮安全警示语:若嫌汝命太长,敬请下堤观潮。 C . 礼让行人宣传语:停看等让不吃亏,遵章守纪树口碑。 D . 乔迁新居祝福语:祥云环绕新门第,红日光临喜人家。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相信很多人都试图培养良好的习惯改变自己,但结果往往是心潮澎湃立下誓言,最终陷入无法坚持的懊悔中。因为两大阻力阻碍着习惯的养成,一是无法开始行动,缺乏勇气和动力;二是无法坚持下去,缺乏意志力。微习惯,可以帮助你。

    什么是微习惯?微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比如,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做1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30字,把每周看一本书缩减成每天看5页,把每天背100个单词缩减成每天背5个……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小到你不好意思不去完成。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相反,你每天的成功会帮助你提升自我效能感,一不留神的超额完成任务会让你获得满足和自信,增加坚持下去的惯性,提升习惯能力。微习惯它不会花费你太多时间,在完成微目标后,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1. (1) 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 (2) 根据上文,概括微习惯在习惯养成中的优势。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2020年6月,北极圈内的一个西伯利亚小镇居然达到了38℃的高温!这也是北极圈内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其实,不只是北极,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上升了大约1.2℃,气温的上升速度远远超出预期。

    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可能会上升超过2米,这会导致像巴厘岛、马尔代夫这样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的面积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消失,接近墨西哥国土面积的冻土会永久解冻,水资源将变得极度紧张。有研究认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5℃,地球的整体环境将被完全破坏,甚至有可能引发生物大灭绝。

    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不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等,这些气体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使全球温度升高。其原理是,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地面增暖后反射出的长波辐射却被这些温室气体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就好像给地球裹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使地表温度逐渐升高。

    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2015年12月,近200个缔约方共同通过了

    (图1-1)

    《巴黎协定》(TheParisAgreement),对2020年后全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行动安排,确定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涨幅度控制目标。(见图1-1)。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主动做出减排承诺。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可以是全球、国家、企业甚至某个产品等)未来“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即新排放出多少温室气体,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消除多少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增量为0,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

    要想实现碳中和,究竟有哪些关键要素呢?大力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根本路径。在未来几十年,以CCUS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中心的一系列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CCUS技术能够帮助高耗能行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的发展将加快传统化石能源的淘汰,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换代;此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将助力我国碳减排进程,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考虑低碳与市场发展的平衡,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碳价和相关制度的保障对于全面推动脱碳进程至关重要。逐步建立我国的碳定价体系以及各国碳价的互联机制,可以避免相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需要完善行业排放标准、建立碳税征收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等,实施一系列碳减排政策,为企业发展碳减排新技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助力企业尽早开展低碳转型的尝试,帮助企业降低转型成本和融资难度,降低企业应用碳减排技术的风险,从而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实现低碳转型。此外,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一本书读懂碳中和》,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碳中和”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碳中和”指大气中温室气体增量为 0,温室气体零排放。 B . “碳中和”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最终抵消。 C . “碳中和”旨在降低碳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D . “碳中和”实现的路径是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技术。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可能会上升超过2米。人类活动不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快速变暖,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危机。 B . 自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增暖后反射出长波辐射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使地表温度逐渐升高。 C . 2015年12月,《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将21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之内,并寻求将升幅进一步控制在1.5℃之内。 D . 我国积极响应《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应对气候变化,主动做出减排承诺: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3. (3) 实现“碳中和”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分条概括。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钥匙

    说钥匙的发明要比锁晚,这话逻辑不错,显然有点多余。老祖先洞穴时,还没来得及思考锁与钥匙的关系。秦风汉雨中,多数人还是住土墙柴门。到我小时候,依然是平房三间,剪着瓦片的发型,东窗和西窗十分匀称,一双东部乡村的眼睛,温和地注视着平稳的田野。那时候,乡下的门差不多是一种摆饰。一个房子没有一扇主人进出的门,好像说不过去,乡下的房子一般在门左下方,还有一扇小门,那是给狗进出的。乡下,人和狗都有点身份,这身份又远不同于如今人与狗的关系,人都快疏远爹妈,孝子般的和狗形影不离了。

    乡下的门对开,夜深了用木头栓下。白天时,人干农活离家不远,一眼就能瞧见自家的门,锁不锁都无所谓了。有时,也假装锁下,左右两个门环,一把结构简易的锁将它们拴一起。好像是锁了,推下,还有个足够的空间,钥匙就挂在门后的铁钩上,两扇门之间,胳膊是完全可以伸进去摸到那钥匙的。乡下,十有八九你想开哪家门都能摸到钥匙打开,但谁有心思去开别人家的门呢?米都是一块土地长出来的,想偷的瓜菜也是露天的,油盐酱醋没太多的去处,红糖还得凭计划供应,除了极个别的人家,哪家也不比哪家多点什么。

    我写过一句感叹,用了两个词牌,“犹记少年《摸鱼儿》,一觉醒来《琐寒窗》”,“琐寒窗”也可以叫做“锁窗寒”,两者各有味道,我偏爱于后者。还有收藏者,将存世最早的唐代铜铸钥匙称做“锁窗寒”,因为那钥匙形状似中国古代香阁的窗格。这么绕来绕去,锁似乎和门没多大的事,与窗倒是关系密切。周邦彦写《锁寒窗·暗柳啼鸦》有“故人剪烛西窗语”句,化的是李商隐《夜雨寄北》里的“何当共剪西窗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从前的老朋友相逢,话题特别多,聊啊聊啊,就有了“剪烛”这样美好的意象。而且,一旦老朋友相聚,灯总会亮在西窗。东窗似乎更适合设计阴谋,设计完了还容易事发。“剪烛西窗”于是成了古诗的特有画面,连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写杨于畏与女鬼连琐的故事也设置了“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的场景。以前,老朋友盼望“剪烛西窗”时还少不了一个“道具”:雨。李商隐生活在“巴山夜雨”现象中,那是西南山地多雨,周邦彦恰逢清明时节,雨也不少,“静锁一庭愁雨”用的是“桐花半亩”。写着写着,想起故乡的泡桐花确实很快就要开了。

    最初我只有一把钥匙,用细绳串好,挂在脖子上。那时世界小,只有一扇门等着你。后来读书远了,得骑上一辆单车往返,就多了一把自行车钥匙。第三把钥匙,是书桌抽屉的,因为有些小秘密得藏起来不想让大人知道。(那时还流行一种带锁的日记本,锁与钥匙的质地极差)我想,有两种钥匙我是一辈子用不上的,我家没有太值钱的东西,我也没有保管绝密文件的身份,家里就不必摆保

    险柜了。还有四个轮子的车钥匙,我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有了第四把匙,门口那只小小的信箱是我精神的巨大城堡,有书信、《散文》

    《钟山》《天涯》《花城》纷至沓来,有我一生的阅读。这两日读到余华说的一个细节,很有趣,“当时我们家有一个院子,邮递员骑车过来把退稿从围墙外面扔进来,只要听到很响的声音就知道退稿来了,连我父亲都知道。有时候如果飞进来像雪花一样飘扬的信,我父亲就说这次有希望。”这段叙述对大多数职业来说,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像我们这些人,会想起心提到嗓子眼的往事。我曾经每天在那差不多的时刻,等邮递员的身影,有种厚厚的信,装回你熬过的夜和编辑写上“大作不适刊用,请另投他处”之类字眼的稿签。失望了许多许多次后,终于有一天,我打开那只信箱,收到一封薄薄的“像雪花一样飘扬的信”,信封上的来信地址是天津,印刷好的“《散文》编辑部”。我捏着这只蝴蝶,对着太阳,祈愿未拆前,阳光穿过翅膀能透出一点点命运的花纹。打开后,一张小小的信纸上写了几行清秀的字“您好,大作《轮回》《关于一条狗》留用,刊明年第1期,有新作继续寄来。鲍伯霞”,从投稿信到用稿信仅隔了一个星期,这短短的时间和短短的几句影响了我以后的岁月,我吻了吻那把信箱钥匙,等看两个月后2005年第1期《散文》的灿烂笑脸。

    后来搬过两次家,钥匙又多了几把。我始终没有给门装上一种手指可以当钥匙用的指纹锁。像我妈那样不肯歇下来的人,忙这忙那的,手指上的老茧也变换着个头,我怕有一天指纹锁认不出她来,她只能呆呆地被关在门外。再读贾平凹先生的《写给母亲》,他说:“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不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坦白讲,因为读到这一段我才想起写写钥匙,我妈就是把那一串钥匙系在裤带上的,仿佛系住了乡下的房子,镇上的房子,城里的房子,我的城里的房子。她隔段日子就会去每个家打扫打扫,收拾收拾,她的裤带上系着爸爸,我,爱人和孩子,我妈那么满足。

    和爱人婚后两年,终于等来了两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在那个屋子里,我们迎来了儿子,他的脖子上也快挂上一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有时我还做梦,梦见有人敲门,门一打开,是一个长得那么像我的女孩,我拥她入怀,给她的脖子挂上一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

    (选自2018年3期《钟山》,有删改)

    1. (1) 第三段中诗文和典故的描写有何作用?
    2. (2) 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概括文中“我”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4. (4) 揭示“钥匙”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

    (明)王阳明

        兴隆之南,有岩曰月潭,壁立千仞,檐垂数百尺。其上澒洞玲珑,浮者若云霞,亘者若虹霓,豁若楼殿门阙,悬若钟鼓编磬,幨幢璎珞。若抟风之鹏,翻隼翔鹄,螭虬纠蟠,猱猊之骇攫。谲奇变幻,不可具状。而其下澄潭邃谷,不测之洞,环秘回状,乔林秀木,垂荫蔽亏,鸣瀑清溪,停洄引映。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天无极。行李之往来,日攀援下上于穷崖绝壑之间。虽雅有泉石之癖者,一入云贵之途,莫不困踣烦厌,非复夙好。而惟至于兹岩之下,则又洒然开豁,心洗目醒。虽庸俗侣,素不知有山水之游者,亦皆徘徊顾盼,相与延恋而不忍去。则兹岩之盛,盖不言可知矣。

        若界兴隆、偏桥之间,各数十里,行者至是,皆惫顿饥悴,宜有休息之所。而岩麓故有寺,附 岩之戍卒官吏,与凡苗夷犵狇之种,连属而居者,岁时令节,皆于是焉釐祝。寺渐芜废,行礼无所。宪副滇南朱君文瑞按部至是乐兹岩之胜悯行李之艰而从士民之请也乃捐赀化材新其寺于岩之右以为釐祝之所。曰:“吾闻为民者,顺其心而趋之善。今苗夷之人,知有尊君亲上之礼,而憾于弗伸也。吾从而利之,不亦可乎?”则又寺之故材与址,架屋三楹,以为部使者休息之馆,曰:“吾闻为政者,因势之所便成之,故事适而民逸。今旅无所舍,而使者之出,师行百里,饥不得食,劳不得息,吾图其可久而两利之,不亦可乎?”使游僧正观任其劳,指挥逖远度其工,千户某某相其役。远近之施舍勤助者欣然而集,不两月而工告毕。自是饥者有所炊,劳者有所休,游观者有所舍,釐祝者有所瞻依,以为竭虔效诚之地,而兹岩之奇若增而益胜也。

        正观将记其事于石,适予过而请焉。予惟君子之政,不必专于法,要在宜于人;君子之教,不必泥古,要在入于善。是举也,盖得之矣。况当法网严密之时,众方喘息忧危,动虞牵触,而乃能从容于山水泉石之好,行其心之所不愧者,而无求免于俗焉。斯其非见外之轻而中有定者,能若是乎?是诚不可以不志也已。

        寺始于戍卒周斋公,成于游僧德彬,增治于指挥刘瑄、常智、李胜及其属王威、韩俭之徒,至是凡三。而公馆之建,则自今日始。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无极      际:交会 B . 虽庸俗侣      俦:伴侣 C . 吾从而利之      道:引导 D . 至是凡三      缉:聚集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螭虬纠蟠      羡长江无穷 B . 则又寺之故材与址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C . 因势之所便成之      为积威之所劫 D . 不必泥古      当其欣所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月潭峰风景奇秀,作者以夸张的数字勾勒其高耸之势,以繁复之笔渲染其谲奇变幻,这样的美景让人涤荡疲惫,心向往之。 B . 朱文瑞捐资重建寺庙,修建公馆,寺庙和公馆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建成。作者称赞其顺应民心, 有助于当地民风人情的教化。 C . 作者阐释了自己对为政的认识,强调以心化人、以善教人、顺其自然的政教观。同时流露出对当时“法网严密”时局的不满。 D . 本文由写景、叙事入议论,自然成文。文章各部分安排详略得当,跌宕生姿,比喻、排比等手法交错使用,长短句参差有韵。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宪 副 滇 南 朱 君 文 瑞 按 部 至 是 乐 兹 岩 之 胜 悯 行 李 之 艰 而 从 士 民 之请 也 乃 捐 赀 化 材 新 其 寺 于 岩 之 右 以 为 釐 祝 之 所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雅有泉石之癖者,一入云贵之途,莫不困踣烦厌,非复夙好。

      ②斯其非见外之轻而中有定者,能若是乎?是诚不可以不志也已。

  • 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御街行

    [宋]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1. (1) 《御街行》上片的字和下片的“慵”字相对应,既写情态,也写心理,表现少年的心理。
    2. (2) 请赏析两首作品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 10.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注]佛肸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的一个邑的地方长官,曾经发动过叛乱。

    1. (1) 第一则材料中,孔子阐明了如何察人的方法,请举一个孔子运用该方法察人的例子。
    2. (2) 第二则材料中,“党”的意思是
    3. (3) 结合材料,简析孔子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言与材料三中的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四、<b ></b>古诗文默写。(6分)<b ></b>
  • 11.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 (1) 子曰:“野哉,由也!。”(《论语》)
    2. (2) 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 (3) ,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
    4. (4) 四十三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5)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五、作文(60分)<b></b>
  • 12. 读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境界。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