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银川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

更新时间:2021-11-12 浏览次数:6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1. 连续性文本阅读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荚学的尚象精神》)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 .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 . 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 . 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B . 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 .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 . 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 . 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 . 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 . 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 2. 诗歌阅读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 , 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 , 试觅姓庞人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默写
  • 3. 名句默写
    1. (1)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 (2) 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3. (3) 《庄子·逍遥游》指出,“”,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4. (4) 《离骚》中“ ”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四、语言文字运用
  • 4. 下列各种表述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您多次诚意邀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敬谢不敏了,明天一定准时赴宴。 B . 我近期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写成此书,今日登门奉上新作,敬请雅正! C . 今日是舍叔七十寿辰的日子,我提前为他准备了礼物以表达我的心意,希望他能喜欢。 D . 小李对他的对手小刚说:“明天下午的比赛很艰难,到时候还要请你多多承让哦。”
  • 5. (2021高一下·乌鲁木齐期末) 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B . 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C . 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D .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6. (2021高一下·乌鲁木齐期末)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荟萃   残羹冷灸   亢旱   礼上往来 B . 砧板   错勘贤愚   汤镬   稍纵既逝 C . 罪孽   玉簪螺髻   渊源   亟待解决 D . 砥砺   羽扇伦巾   萧瑟   风合日丽
  • 7. (2021高一下·乌鲁木齐期末)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头(càn)     头(kē)    贤(miào)    聚(níng) B . (juàn)  刹那(chà)   子(xiē)       专(héng) C . (xǔ)      予(jǐ)    承(zài)       进(piē) D . (xíng)    池(miǎn)冕(guān)       动(zào)
  • 8.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 . 常在床蓐 D . 凿地为坎,置煴火
  • 9. (2016高三上·天水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 . ⑤②③④⑥① B . ②⑤①③⑥④ C . ⑤④②①③⑥ D . ②⑥①③⑤④
  • 10. 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 连辟公府不就 C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 . 大王来何操
  • 11. 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相如广成传②不相师③以黔首④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⑤填然之⑥宁许以秦曲⑦天下集响应⑧将军邓骘其才

    A . 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B . 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C . 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D . 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 12. (2021高一下·新乡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渐渐减少了。然而,抚摸一本书,不仅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春日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________,如云端紫燕。好书如香茗,芬芳醇厚,意味悠长。此刻,你就         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如和一位智慧、美好的朋友相对而坐,听他         , 那一刻,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读大家的文字,觉得他的心就是一把紫砂壶,他们把文字养在心里,不论怎样平凡的琐事,养在这把紫砂壶里,倒出来的“茶”都是有茶香的。是啊,好文字当然是有香味的。所以,真正的好文字是         , 雨中红莲,也是雪落梅花,暗香盈盈。他们充盈着诗意的诉说,纯粹的灵魂,清洁的思想。她洗去世间弥漫的尘埃,给灵魂以洁净和安然。

    好书,从来首先是要静静阅读,然后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原因就是因为网络阅读没有内心的安宁,更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网络阅读仿佛一个急着赶路的人,步履匆匆,行色慌张,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和观光,是走马观花。可是,我们匆忙的脚步,焦灼的心到底在追逐什么?读得慢一点,等待灵魂慢慢跟上来。更不能忘记,在书中采集生活的美好,这是你我热爱生活的理由和依据。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笔走龙蛇  沉溺  娓娓道来  春风拂面 B . 笔走龙蛇  沉浸  津津乐道  如沐春风 C . 行云流水  沉浸  娓娓道来  春风拂面 D . 行云流水  沉溺  津津乐道  如沐春风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好书,从来首先是要静静阅读,然后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更没有内心的安宁。 B . 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更没有内心的安宁。 C . 好书,从来都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而是要静静阅读,原因就是网络阅读没有内心的安宁,更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 D . 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测览,原因就是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更没有内心的安宁。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有生机,也有无限的诗情。 B .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 . “双11”的火爆反映出消费者和商家思想观念的转变。 D . 20世纪后半叶,出现一个有趣的“倒流”现象,即成功的影视片,常常被改编成纸质小说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