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试卷(全国乙卷)(2...

更新时间:2021-11-05 浏览次数:9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要节日均起源于宗教活动。祖先崇拜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就是祭祀祖先。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与祖先崇拜有关,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核心要素就暗示着,这一节日起源于稻作先民祭祀先祖神的宗教活动。

    同世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的产生也是先有语音后有汉字。音近义通,是我们先民造字遵循的一条重要编码规则:凡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古老的汉字,往往意义也是相近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往往采用同一表音符号。这也是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的重要原因。

    “宗”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初义是指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后引申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就是宗庙,后来进一步引申为祖宗的意义。“琮”字非常古老,它左边的“王”实为“玉”,右边的“宗”则既表音又表义。“琮”是史前先民的一种玉质礼器,呈方柱形或长筒形,“古者……大丧用琮”(《酉阳杂俎·礼异》,表明玉琮是用来祭祀先祖神的,大量出土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玉琮也证了这一点。

    与“琮”类似,“粽”中的“米”指稻米,“宗”也是既表音也表义,祖宗的指向十分明确。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因地城和饮食习惯差异,各地粽子的外包物和辅料千差万别,但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这一内核基本没有改变。这是由祭祀对象——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至高无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除了名称和内容,粽子身上还有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粽子的牛角形状。牛角是史前南方稻作部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先民的一个重要图腾符号。粽子的牛角形状是端午节节俗的点晴之笔,也是破解端午节起源之秘的一把钥匙。

    江浙地区的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出土的大量水牛骨遗存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我国先民已进入牛耕时代。在甲骨文中,“牧”字表现的就是一人手牵着牛耳在稻田踩踏的生动情形。“牧”不仅是我们先民成功驯服野生水牛的证明,更是南方稻作部落领袖神权的象征,“执牛耳”象征最高权威即源出于此。

    “牛首人身”的形象,在我国学界一直被视为神农氏的标志。在《山海经》一书中,“牛首人身”形象多次出现,其频率仅次于人乌组合和人蛇组合的形象。相比南方水牛牛角,北方旱地黄牛牛角要短得多。甲骨文中的“牛”字有着一对长长的牛 角,描绘的显然是南方的水牛。无论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器物上獠牙神兽上的“牛首”,还是北方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玉器中的“牛首”,均呈现出南方水牛牛角的鲜明特征。“牛首人身”形象,其实就是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神之一。

    虽然我国各地的粽子形状不一,但都保留着基本的牛角形。即使在北方的粟作区,用菰叶包裹的黍米粽也是牛角状,历史文献称其为“角黍”。粽子的牛角状清楚地表明,端午节祭祀的对象是南方稻作部落的先祖神。

    (摘编自郭汉闵等《端午节始源新解》)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端午节与华夏民族的大多数重要的传统节日一样,起源于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动。 B . 所有的粽子外形都像牛角,主要原料都是糯米,这些都与其祭祖意义密切相关。 C . 在“琮”和“粽”两个汉字中,左边的“王”“米”表明材质,右边的“宗”表音兼表义。 D . 甲骨文中的“牛”字和一些文化遗址中的“牛首”形象,都具有南方水牛的某些特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说明音近义通的造字规则,为后文论述“宗”“粽”等字的内涵提供了依据。 B . 文章在“牛首人身”先祖神形象与粽子牛角形的关系上用笔较多,论证比较充分。 C . 文中多处引述《左传》《酉阳杂俎》等文献资料和相关的语言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D . 文章首段亮明观点,中间紧扣中心展开论证,尾段对全文归纳总结,行文脉络明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先民非常重视祭祖活动,在他们的精神信仰中,祖先崇拜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B . 汉字的音、形中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像“粽”“牧”这样的形声字就是这样。 C . 我国学界认为“牛首人身"形象是神农氏的标志,相关文物资料否定了这-观点。 D . 民间传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实际上今天的端午节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15头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且有继续迁徙的趋势。罕见的“象群北迁”引发全民关切,形成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

    眼看着大象“旅行团”一路“逛吃”北上,有关各方围绕“大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离家”“如何回家”“如何保护”等问题展开研探和科普,人们重新认识了野生亚洲象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以及云南为保护亚洲象所付出的努力。在这场“全民观象”中,构建人象和谐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伤害、不冲突是人们的普遍共识。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编自字强、赵珮然《“全民观象”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

    材料二:连日来,云南象群北迁一事,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的目光。可以看到,象群受到了沿途各地的优待。人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一路投喂;又疏散了沿途民众,封闭了相关街区,为它们让路。

    对待动物的态度,被公认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这批大象所受到的优待,就是中国社会文明水准的体现,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一种态度;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社会是愿意付出成本的。

    对此,外国网友纷纷写下诸如“感谢中国”“中国做得真不错”等留言。尤其是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温馨一幕,更引得各路网友用各种语言写下“可爱”。

    这群大象堪称“国际象导”,带领全世界近距离地观察中国。话题不觉间溢出了大象之外,“原来中国还有热带雨林”“位于西南的昆明居然有800万“……这都丰富了国外网友对中国的认知,让全世界以独特的视角认识了中国,以及中国为生态保护所付出的努力。

    一次大象北行的偶然事件,却在相当程度上推广了中国形象,并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正向反馈,这可以说是“中国故事”一次生动、成功的讲述。

    (摘编自夏研《善待“一路象北”,讲了一个“中国好故事”》)

    材料三:近来,围绕象群北迁,各方人士议论纷纷,甚至有一些自媒体视频播客、博主,为了吸粉丝、扩流量也赶去当地搞直播,把大象北迁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

    应该说,针对亚洲象北迁引发大众关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是件好事。但是,对大象北迁事件,我们现在更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和全面科学的研究。相关专家指出,此次象群长距离北迁事出反常,可能有着复杂的背景和现实的内外因素,不宜过度解读或过早下论断,也不应过度炒作或娱乐化,避免对科学研判和解决象群问题造成干扰。

    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保护野生动物,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大象种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就是明证。各方都要努力创造人象和谐相处的条件,不要一哄而起“娱乐化围观”北迁大象。除非必要,尽可能不打扰大象的正常生活,以一颗平常心期待并祝福象群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摘编自任维东《专家呼吁不可把亚洲象北迁事件娱乐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大象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以至出现了这次象群北迁事件。 B . 由15头大象组成的亚洲象群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它们一路北上事发突然,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持续关注。 C . 在象群北迁过程中,沿途各地疏散居民,封闭街区,供给食物,为呵护这群大象做了很多事情,也付出了相当的成本。 D . 野生动物保护本来就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而这次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情景,因为特别温馨而更受网友关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大量自媒体播客、博主去大象迁徙路上搞直播,会对大象的生活和当地保护大象的行动带来干扰,有关方面应予以劝止。 B . 国外网友通过观看象群北迁才了解到中国有热带雨林、昆明有800万人等信息,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还需要改进。 C . 大象迁徙过程的传播不经意间展现了中国为生态保护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这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有益的启示。 D . 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次“全民观象”,充分表明中国全社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3. (3) 面对象群北迁这同一事件,三则材料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装台(节选)
    陈彦

    瞿团没想到,《人面桃花》剧组这次进京演出遇到的麻烦事,会是这么多。

    为了节省开支,剧团订的是老旧宾馆,没有中央空调。天气太热,一些演员害怕嗓子出问题,瞿团就把男女主角安排在了条件比较好的宾馆。演戏这行当,玩的就是演员的嗓子,演员一旦闹情绪没了嗓子,再好的戏都能演砸了。他当了这么多年团长,觉得最硬的道理,就是要把演员哄好,所以他也落了许多外号,“瞿缺钙”“磕头虫”“老妈子”什么的。随他们说啥,该让的还得让,该哄的还得哄。你不把演员当神敬,你就哭都没眼泪。

    男女主角安顿好了,几位次主演也闹起了情绪,瞿团就让人也一样安排了。

    演员安顿好了,乐队的意见又来了,司鼓的、拉板胡的、拉第一小提琴的,都要求换房,理由也都很充分。哪一个爷,不伺候到位都不行。

    总算把一切都安排完了,谁知导演老靳打来电话说:“老瞿,你快回来吧,你的两尊神,我伺候不起了。”

    原来一对男女主演,为戏份的轻重,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

    这个矛盾,其实在《人面桃花》初次排练时就已经存在了。按常理,这个戏男主崔护自然是第一主角,但编剧给女主桃花写的戏却更饱满一些,说将来戏立起来了,看谁戏份重谁就排第一。戏排着排着矛盾就捂不住了,更有那好事之徒,一时煽惑演崔护的,一时又煽惑演桃花的。虽然男女主演都没好明说,但心病是害下了。

    这次进京调演,有人说主角排名是天大的事,一般一本戏就给一个主演奖,你排在第二,就吃老鼻子亏了。两人都很看重这个奖,矛盾终于这时候爆发了。

    瞿团回到宾馆时,靳导正在收拾东西。她说这事没法干了,名利已经把世道人心熏黑完了,她准备回家卖羊肉泡馍去,跟艺术彻底拜拜了。

    瞿团笑着说:“靳导,你先休息,准备明早过戏就行了,这事我来处理。”说完就去找两个主演谈话。

    演崔护的,强烈要求把桃花的唱词先删掉八句,他说那八句戏词绕得他无法表演,老忘台词。其实,桃花那八句戏词,正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桃花每唱一句,都会赢得满堂彩,自然让演崔护的很不舒服。另外,他还强烈要求导演,必须把过去删了的他那十二句戏词全部恢复,要不然他就坚决不干了。他正挂着吊瓶,嗓子也确实在发炎。

    而演桃花的,也在房里打吊瓶,说喉咙都化脓了。她坚持,必须把她排在第一主演位置,因为她戏份重,全剧三百八十二句唱词,她一人就唱了一百三十四句,而崔护才唱了一百一十六句。瞿团说这个戏是因崔护的四句诗引发,不把崔护排在第一,恐怕不合适。可她强调,戏叫《人面桃花》,不叫《人面崔护》啊,桃花都出现在剧名里了,还不是第一主演?

    瞿团气得把手指关节都扳得咯吧直响,但他忍住了,还是谈,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任他咋春风满面,咋细致入微,两人都坚持着自己的要价,死不退让。

    终于,瞿团平生第一次发了大脾气,把宾馆的一个茶杯都摔了:“今天,我瞿养正把态度挑明了,作为一团之长,我的决定是:一、词,一字不动;二、唱,一句不加不减;三、戏,一切维持原貌;四、明早十点半准时过戏,谁都不许迟到;五、明晚七点半演出,必须保质保量。当然,你们要闹,就大胆闹去,有本事还可以到天安门闹去,但利害,我得给你们讲清楚了。耽误演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你们必须一分不少地赔偿。我还会严厉处分你们,直至除名。还争奖呢,我要让你们的饭碗都彻底砸了!我瞿养正绝对说到做到,你们看着办吧!”

    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已过,两尊神还没来,所有人都拿眼睛盯着瞿团,看他今天这戏咋朝下唱哩。昨晚他发叙的事,半夜就传追全团了,有人在微信上说:老瞿这回一来首都就先补钙了,硬着呢。

    瞿团一再要求自己要保持镇定,但心里还是有点慌乱。他的头发,几年前就花白了,今天更是白得不见一点青丝了。有人感叹说,老瞿真的老了。

    时间已指向十点五十五分。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那两尊神来了!他俩从不同的门进来,头都扬得很高,谁也不看,就独自坐下了。

    虽然迟到了,但来了就好。瞿团心里突然对两个娃产生了一种发烫的感情,甚至都想哭。两个娃娃,毕竟是来了,啥叫顾全大局?这就叫顾全大局。演崔护的,刚过而立之年,演桃花的,也才二十七八岁,天天被人捧着,多少伟人都能昏了头,何况这两个唱戏唱红了的娃娃!这些年,他们也的确出力了,有人嫉恨,有人造谣,有人使绊子,当主演的不易,他做团长的比谁心里都清楚。对于特殊人才如果不包容,不善待,大小有个事就一棍子打死,连小角色也成长不起来,更别说艺术大师了。他们闹了,但终究来了,说明他们做人做事,还是有尺度有底线的。娃们只要来了,那老瞿就还是他们的“老妈子”,他不怕别人说他缺钙。

    过戏刚开始,他就悄悄吩咐办公室:“中午弄些稀饭,再弄点清淡一些的菜,蒸两份鸡蛋糕,稍嫩一点,给两个娃端到后台去,他们都还打着吊瓶哩。”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瞿团长率领《人面桃花》剧组进京演出,需要处理很多麻烦事,其中既有资金和人员待遇问题,也有演员之间争名夺利的问题。 B . 在对于戏份轻重的争执中,男女主角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相比之下,女主角的理由有根有据,甚至还有具体数字,更加让人信服一些。 C . 虽然文中对于靳导着墨不多,但是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情坦率耿直、脾气比较急躁、不愿放弃自己做人原则的人,形象非常鲜明。 D . 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瞿团长这一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大段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也有寥寥几笔但很传神的细节刻画。
    2. (2) 小说中先后写到瞿团长“缺钙”“补钙”,分别指的是什么?
    3. (3) 《人面桃花》的男女主角到场后会不会认真过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出你的推断并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靖郭将城薛,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各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费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志于是舍之上舍余长子御早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开貌辨俱。无几何,齐貌辩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辩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知人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宜王异母弟。其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②昭阳:楚国令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B . 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C . 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D . 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一种爵号,如贾谊《过秦论》中提到的信陵君、孟尝君等“四君”。 B . 客,即门客,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中的“客”也是此义。 C . 威王,与下文的“宜王”一样,都是古代君王去世后被追授的谥号。 D . 敬诺,意同遵命。“诺”是应答之词,加“敬”字是强调语气的恭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墙,拒绝接受劝谏。有位齐人提前保证自己只说三句话,得以见到靖郭君并达到了劝谏目的。 B . 靖郭君不顾他人反对,始终善待齐貌辨;齐貌辨冒着生命危险去见与靖郭君关系恶劣的宜王,作为对靖郭君的报答。 C . 齐貌辨通过陈述靖郭君不听自己劝告的两件事,巧妙地暗示了靖郭君对宣王和齐国的忠诚,从而打动了宣王。 D . 通过齐貌辨的游说,齐宣王不但消除了对靖郭君的嫌怨,还用隆重的礼节迎接靖郭君的归来,并重用靖郭君为相。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②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

  • 5.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垂虹亭

    张孝祥

    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鸥鹭亦翩翩。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鸱夷西子 , 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不用知余事,莼鲈正芳鲜。

    [注]①张孝样:南宋爱国词人。②舣(yǐ)棹:停船靠岸。③商飙(biāo):秋风。④鸱(chī)夷西子: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五湖(太湖),自号“鸱夷子皮”。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五年前曾游太湖,如今重来,见湖上水天一色,鸥鹭翻飞,风景如故。 B . 面对太湖美景,词人在想象中仿佛置身水晶宫阙,成了驾驭长风的仙人。 C . 词人凭栏长啸,以至“惊起壑龙眠”,想象和夸张手法强化了慷慨激昂的情绪。 D . 范蠡是词人仰慕的榜样,因为范蠡不贪恋功名权位,退隐江湖,独善其身。
    2. (2) 史载张孝祥“尝慕东坡,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这首词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在《劝学》一文中他连续使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借助车马、借助舟船等多个比喻来强调论点,然后用“”两句加以总结。
    2. (2) “”这两句诗在李白的《蜀道难》中前后出现了三次,各有侧重又前后呼应,形成了全诗高亢壮美的主旋律。
    3. (3)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两句,巧妙借用地名人诗,既写出了颠沛流离的行程,又表现出惶惑悲凉、孤苦无依的心境。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城传播,总会有__________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__________、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而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则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包容、美好的社会责任。民俗的层级越高,就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越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那是一种普通人__________,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    ),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根据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崇。为了旅游开发而编造的“传说”,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塑立的“禄神”,为了开车违章免于被罚而生造的“车神”,都属于__________的伪民俗、丑民俗、恶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形形色色    风调雨顺    难以逾越    不登大雅 B . 林林总总    风调雨顺    难以企及    不登大雅 C . 形形色色    五谷丰登    难以企及    不上台面 D . 林林总总    五谷丰登    难以逾越    不上台面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民俗最终指向雅,却出自于俗 B . 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 C . 俗是民俗的源起,雅却是它的旨归 D . 雅是民俗的旨归,俗却是它的源起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 B . 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 C .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的产物。 D . 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的产物。
  • 8. 语言文字运用。

    在玻璃上雕刻花纹是很不容易的。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石,即二氧化硅,它不怕盐酸、硫酸、硝酸甚至王水的侵蚀,只有苛性碱才能略微腐蚀玻璃的一层表皮。①__________,需要依靠一种会“啃”玻璃的化学物质——氢氟酸。

    首先在玻璃器皿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致密的石蜡,然后用工具小心地在蜡层上刻画图案,使要雕刻部分的玻璃裸露出来。这时把适量的氢氟酸涂在没有蜡层的表面,②__________,就会把玻璃“啃”去一层。最后去除石蜡,玻璃器皿上就呈现出先前所设计的花纹了。

    ③__________?原来它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是一种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的会冒烟的液体,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腐蚀性非常强,能和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氢氟酸还对硅化合物具有强腐蚀性,因为它可以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借它来实现在玻璃上雕花的目的,而这是其他强酸做不到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以“氢氟酸”开头,概括第三段文字的主要信息。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五、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名诗写道:“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他本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含业,选择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说:“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叫彭湃,牺牲于1929年。

    他幼年受尽磨难,成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由于国家核动力专业急需人才,他服从祖国需要选择改行,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成了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彭士禄,彭湃烈士之子,去世于2021年。

    一百多年时光,两代人的选择,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