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江河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八...

更新时间:2021-10-15 浏览次数:1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20小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 1. “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材料中“西方列强一巴掌”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戊戌变法失败
  • 2. 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两次战争的侵略者中都有美国    ④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3. (2015八上·肇庆期末) 一部《1860:圆明园大劫难》让人们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感受到了刻骨的“记忆”。与这个“记忆”有关的侵略者是:(    )

    A . 英法联军 B . 八国联军 C . 美英盟军 D . 英日联军
  • 4.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 . 取得协定关税权 B . 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 .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 .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 5. (2018八上·云安期中)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其中一个浮雕是以金田起义为题材的。领导金田起义的农民革命领袖是(    )

    A . 洪秀全 B . 李秀成 C . 林则徐 D . 李鸿章
  • 6. 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    )
    A . 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 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 . 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 . 受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 7. 下图是新编《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的目录,根据内容判断其单元主题应是(    )

     

    A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8.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一位清代名将率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这位名将是(    )

    A . 林则徐 B . 左宗棠 C . 邓世昌 D . 丁汝昌
  • 9. “卅(三十)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化掷金黄。”这首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有(    )
    A . 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C . 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戊戌变法和甲午中日战争
  • 10. 张之洞说“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张之洞认为防止“中国之财溢于外洋”的关键是(    )
    A . 禁止进口货物 B . 创办近代企业 C . 购买洋布、洋纱 D . 断绝中外贸易
  • 11. (2019·济南模拟)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电视剧的主题。若再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史实是(   )
    A . 英法炮轰广州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黄海海战 D . 威海卫战役
  • 12.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该图描绘的是哪一条约签订后的情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天津条约》 D . 《马关条约》
  • 13.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 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 .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B .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 .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14. 中国近代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日《马关条约》的哪一条款(    )
    A .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 .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15.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A . 《中外纪闻》《湘学报》 B . 《时务报》《国闻报》 C . 《湘学报》《知新报》 D . 《天演论》《变法通议》
  • 16. 揭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 . 组织强学会 B . “公车上书” C . 成立保国会 D . 创办《万国公报》
  • 17. 某同学的学习笔记缺少标题,请你帮他在下面标题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标题(    )

    标题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A . 《天津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二十一条》
  • 18.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该条约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 日本侵华程度进一步加深 B . 主要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C . 日本的军事力量可以进入中国内地 D . 主要侵略方式由资本输出变为商品输出
  • 19. 在中国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

    A . 康有为、梁启超 B . 李大钊、胡适 C . 李鸿章、张之洞 D . 曾国藩、奕
  • 20.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这是谁说的话(    )
    A . 康有为 B . 梁启超 C . 谭嗣同 D . 康广仁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3小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 21. 洋务运动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强国之梦,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国处于十字路口时历史的选择。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世纪90年代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烟囱凸起,矗立云霄”“化铁炉之雄杰,碾轨床之森列,汽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

    材料四:

    材料五: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哪些主要内容。(至少三点)
    3. (3) 结合材料四的漫画和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说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沿江海入长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厦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及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厦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英国通过这次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2. (2) 材料二中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材料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这场战争的影响?
    3. (3) 结合上述材料,反思近代中国屡屡受到列强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近代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2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次年,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割地赔款而告终。时朝野震惊,纷纷要求变法图强。3年后,岁在戊戌,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史称“百日维新”。维新历时不过103天,却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百年进程。

    材料二: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1897年,谭嗣同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署按察使黄遵宪在长沙设立时务学堂,创办《湘学报》。1898年,他和唐才常等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

    材料三: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御辱自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1. (1) 材料一中“清廷割地赔款”指的是哪一条约?这个条约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3. (3) “百日维新”结果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在巨大的民族耻辱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抗争(至少两例)?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