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泰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7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

    ②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③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

    ④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一切烦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材料二

    ①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

    ②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

    ③当然,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在这方面,盛唐诗的经验值得借鉴。“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来的,首先是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希望诗歌明白易懂,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二者统一的可行性。

    ④康震: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一个优盘,那么它便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都聚合保存了起来。普通百姓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有困难,而读一些语言浅显、内涵深刻的诗词就容易些。诗词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

    ⑤余江:诗词创作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脉络。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古典诗词,如何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小说、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 B . 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C . 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 D . 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要努力探索出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诗歌形式,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在语言上有了很大发展;而新诗如果想完全舍弃“的”字,还很难做到。 B . 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但是新诗作者不能使用现成的语言。 C . 对普通百姓而言,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而一些古典诗词语言浅显、内涵深刻,容易被接受。 D .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飞跃性”的一项是(   )
      A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东篱采菊写到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的南山倏然映入眼帘,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 B .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青,从听觉到视觉。 C .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 D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也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兴奋之情。
    4.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5) 请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
  • 2.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文,完成问题。

    ①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玩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②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③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④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⑤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 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面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⑥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⑦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再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1. (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一句,写出贾宝玉入住大观园后,过得很不如意,静中生烦恼,生活百无聊赖。 B . 贾宝玉和林黛玉共读《西厢记》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精彩情节。林黛玉喜爱诗书,才华横溢,正如她的判词中所说,“可叹停机德”,有咏絮之才。 C . 当被林黛玉问到什么书时,贾宝玉答“不过是《中庸》《大学》”,说明贾宝玉想用自己平时爱读的书籍搪塞过去,但是被聪明的林黛玉识破了谎言。 D . 林黛玉“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写出了林黛玉被书中的内容打动,沉浸其中,也表明林黛玉跟贾宝玉在精神上有共同的追求。
    2. (2) 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大观园优美和谐、如诗似画的典型环境,使宝黛孕育了高尚美丽且不带有任何杂质的纯真爱情,从而构成扣人心弦的艺术境界。 B . 共读西厢是宝黛爱情的一首序曲,唤醒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内心深处朦胧的爱情种子,二人借曲词试真情,直接表达了内心的爱慕之情,收到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C . 选文引用《牡丹亭》中的戏文,写得很有层次感。林黛玉由衷赞叹曲词的精妙,随后“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些描写对表现林黛玉的心理、性格至为重要。 D . 曹雪芹大胆运用当时被视为“禁书”的《西厢记》来构思,这对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叛逆的性格,以及表达反对封建礼教的深层思想,意义深远,作用巨大。
    3. (3) 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林黛玉的哭,请联系上下文,简析林黛玉因何而哭。

      ①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②眼中落泪

    4. (4) 请结合选文,分析“落花”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①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③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④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选自苏轼《教战守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B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C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D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迁灭,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去其传国重器,也指国都迁移,原来的国家随之更名、灭亡。文中指国家灭亡。 B . 荆卿,即荆轲,春秋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轲。易水送别、白虹贯日、图穷匕见等典故都与他相关。 C . 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D . 四方,指天下各处,泛指地面的四个方向,即东、南、西、北;也可指正方形。文中是指天下各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篇文章都是针对契丹和西夏成为宋朝的严重威胁而作。《六国论》借论史讽喻现实,抨击朝廷的赂敌政策;《教战守策》倡言教民习武、能战能守和加强战备。 B . 苏洵针对六国灭亡的教训,为六国谋存国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他认为如果六国这样做,秦国就不得安宁,连从容吃饭也不可能。 C . 《教战守策》理正词严,说理精辟。文章先以设问句道出中心论点“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层层论证,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 . 苏轼认为教民习武有很大的好处。教民以战,虽然使百姓有些恐慌,但与发生战争而百姓不会打仗的危险相比不算什么;而且百姓熟习军事还能抑制骄兵惰卒。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5. (5) 下列对课本文言文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获楚魏之师,地千里        举:全                 窥父不在,窃盆              发:打开 B . 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 C . 于寡妻                    刑:做榜样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D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后元丰行

    王安石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 , 龙骨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释】①元丰,宋神宗年号。王安石先已作一首《元丰行示德逢》,所以这里加了个“后”字。②稌(tú):糯稻。③龙骨:水车,灌溉农具。④杙(yì):系,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前两句,化用古人“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的典故,歌颂了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气象。“五风十雨”也是新法的象征,新法所至,如时雨润苗,百姓安宁。 B . 诗歌内容前后呼应。水田丰收,多种糯稻,粮食有余,多酿美酒,因此“百钱可得酒斗许”;因为风调雨顺,所以抗旱用的水车长年不用,被挂在梁上檐下。 C . “鲥鱼”两句渲染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和农民生活的美好。“百钱”两句写出了农村的欢乐气氛,即社日来临,村民们祭祀土神,聚会欢饮,正击鼓自娱。 D .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闲居期间所作的“歌元丰”系列诗歌的代表作品,言浅意深,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变法之后国富民丰的基本现实,歌颂了变法取得的辉煌成果。
    2. (2) 简要概括诗中老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2. (2) 《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3. (3) 《念奴娇•过洞庭》化用苏轼文词击节咏叹夜色美好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 , 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升华、抒发与改造,造成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出来。从这一点来说,当下的人工智能,(   ▲  )。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

    1. (1) 下列句中引号与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B . 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于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C . 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D . 这种对包身工“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品写出来就算再“像样”,也很难和人类自身创作的作品相媲美 B . 作品写出来就算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 C . 就算创作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很难和人类自身创作的作品相媲美 D . 就算创作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写在下面。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短视频大多因其内容新奇、节奏轻快、轻松幽默,抓住了用户的兴奋点,而且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五花八门,数量非常多,极易吸引人沉迷。

    ②短视频的吸引力,成年人都难以抵挡,①   ▲   。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的原因有很多。②   ▲   。短视频多是新奇刺激的内容,这些信息内容博眼球、吸流量,为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创作,青少年很容易就会受到吸引。二是瞬时速览的刺激。短短十几秒的视频,通过视觉、听觉、交流等全方位模式的刺激,极其具有吸引力。三是算法推荐的诱惑。短视频传播基于大数据的推荐算法,③   ▲   , 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推荐内容带进去,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③青少年长时间沉迷短视频,会占用大量精力,耽误学习或睡眠。专家建议,视频平台应该设置青少年模式,包括的每天使用时间和时段,防止过分沉迷。青少年要将精力投入到更多的现实生活中,当现实社交乐趣远远大于网络虚拟乐趣的时候,沉迷就会慢慢淡化。老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他们学会分辨、学会自律。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② ③

    2. (2) 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重逢》是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微电影。该影片以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牺牲的战士肖思远为原型加以创作,展现1921—2021年的中国青年为国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致敬奋不顾身的青春,重逢每一代逐日移山的青年。正像电影主题曲所唱的:“你的远方是我的序章,请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电影结尾处列举出让人深思的社会议题,比如:哪一刻你发现,年轻人比你想象中的更勇敢?哪一刻你发现,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社会?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可能随着年轻人的成长而得到改善?对于以上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