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5-24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阅读题(共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该说还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能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浑盖之争涉及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政治等非学术因素也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取材于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天地关系、宇宙结构,自古就引起人们的思考,以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争论最为持久。在长期争论中,以实际天象作为检验的唯物主义思想原则再次得到了尊重。由于浑天说不借人为的假说就能很完满地解释一些基本天象,因而为多数人和历法家们所接受。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中国古代科学很早就努力探索天体运动的原理。这一思想不断被后来的学者接受,如沈括对不是每次朔都发生食的解释,郭守敬对日月运动追求三次差四次差的改正,明清学者对中西会通的研究,都体现了探求所以然的思想。

    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对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来说,都没有近代科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武装,要探求天体运动的原理都不会成功的。古希腊学者用几何系统推演法,设想出天体绕转的具体形状,以预告它们的位置。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取得大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设计出一套代数学的计算方法,目的也是预告天体的位置。怎么能说用几何模型形象地描述了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知其所以然,而以数学计算法求得相似的结果就不是知其所以然呢?星图和星表都能描述天体的位置,几何作图法和解析法都能求出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法不同,结果一致,我们怎能扬此抑彼呢?事实上,中国古代历法中许多表格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学者们曾分别以几何学方法和代数学方法对中国历法中有关日月合朔中一些问题的计算方法做过解释,结果是相通的。

    此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许多天象都有深刻的思考并力图给予解释。盖天说和浑天说都努力设法解释昼夜、四季、天体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的成因,对日月不均匀运动也曾给予解释;后代学者对气的讨论,右旋、左旋的争论,地游和地转的设想等等,都反映了探求原理的思想。尽管他们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学根据的,但不能因为不成功而否定他们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工作。

    (取材于李慕南《古代天文历法》)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浑盖之争”特点的一项是(  )
      A . 这场论争延续的时间很长,共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 B . 这场论争中,双方争辩激烈,前后参与论争的人员众多。 C . 这场论争涉及多个领域,受到文学、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D . 这场论争影响很大,使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了诸多成就。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盖天说能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正确的。 B . 《太初历》的编纂、“勾股定理”的形成等很多例子,都与浑盖之争有关。 C . 浑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与盖天说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D . 扬雄所写《难盖天八事》,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列出八条证据来批驳盖天说。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路径不完全相同,但我们不应该扬此抑彼。 B . 古希腊学者在研究天体绕转的问题时,主要采用的是几何系统推演法。 C .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数据设计出一套预告天体位置的代数学计算法。 D . 中国古代历法中,全部表格以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
    4. (4)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汉朝起浑盖之争一直未中断,争论过程中浑天说逐渐胜出,成为主流认识。 B . 相比于浑天说,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更契合。 C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D . 天文研究中,对同一问题采用几何法还是代数法,所得到的结果将完全不同。
    5. (5)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呈现出的优点和不足。
二、文言文阅读(共24分)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 , 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 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滑,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 , 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2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3 , 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于奇,然后能胜。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 , 惧失其真也。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犹区区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王彦章画像记》)

    [注]①德胜之战:即龙德三年(923)王彥章任招讨使于德胜城(今河南濮阳市)击败晋军之战。②敬翔:梁朝宰相。③元昊反:指西夏主赵元昊叛宋称帝。④拘牵常算之士:指被常规束缚,办事畏首畏尾的人。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天福二年,始太师         赠:死后追封 B . 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     质:质朴 C . 欲自于帝前               经:经过 D . 盖其希慕之至焉耳            希慕:仰慕
    2.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谗不见信                臣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B . 不幸而出乎其时          及其所既倦(《兰亭集序》) C . 知古之名将                瞻衡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 D . 得公画像拜焉              字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

      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 B .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我对于《五代史》的记载,私下认为它有善恶好坏的区别。 C . 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

      (我)向滑州人寻求有关彦章的材料,(终于)找到彦章的孙子王睿所记录的《家传》。 D . 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

      赶紧安排工匠修复保全画像,但不敢在上面增加内容。

    4.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5. (5) 欧阳修认为“史者国家之典法也”,他修史的目的在于“垂劝戒,示后世”。请结合《伶官传序》,分析两篇文章在写作意图上有何不同。
  • 3.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1. (1) 请解释“弘毅”和“斯文”的含义。
    2. (2) 请说说以上材料中包含了古代士人怎样的使命感。
三、古诗阅读(共20分)
  •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鲍照:南朝宋文学家。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③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

    1. (1) 下列对两首诗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路难》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拟行路难》是作者模仿乐府《行路难》而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 B . 《拟行路难》(其四)选自《鲍参军集注》,“参军”是官职名。同样以官职来命名的作品集还有《王右丞集》《杜工部集》等。 C . 《拟行路难》(其四)中的“酌酒以自宽”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是用酒来宽慰自己,消愁解闷。 D . 《拟行路难》(其四)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交错,构建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欲说还休之感。
    2. (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拟行路难》(其四)中,开头两句通过泻水于地、水流向四方的日常现象,喻指人在世间,走向各异。 B . 《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由此可知此前他借悲怆的《行路难》抒发内心愁绪。 C . 《拟行路难》(其六)中,开头通过写诗人难以进食来表现其心绪难平,一个倍受压抑的形象跃然纸上。 D . 《拟行路难》(其六)中,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
    3. (3) 鲍照的《拟行路难》是咏叹人生的抒情诗。以上两首诗中,引发诗人叹息之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且从中任选一首,简要分析其在抒情上的一波三折。
  • 5. (2021高二下·西城期末)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斩木为兵,,天下云集响应,”四个句子写出了陈涉起义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形。
    2. (2)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众人“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所见所闻之乐”的句子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
    3. (3)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表现蜀道上环境凄凉、气氛悲愁的句子是:,雄飞雌从绕林间。,愁空山。
    4. (4) 李密所作《陈情表》,语言生动形象,且富含深情,他用“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来形容祖母垂危之状,颇具感染力。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茶 馆(节选)

         老舍

    人物

    王利发:男,最初(第一幕时)与我们见面,他才二十多岁。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就做了裕泰茶馆的掌柜。

    李  三:男,第一幕时三十多岁,裕泰的跑堂的。

    王淑芬:女,四十来岁。王利发掌柜的妻。

    唐铁嘴:男,第一幕时三十来岁。相面为生,吸鸦片。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你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 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 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 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的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

    ﹝唐铁嘴进来,还是那么瘦,那么脏,可是穿着绸子夹袍。

    唐铁嘴    王掌柜!我来给你道喜!

    王利发    (还生着气)哟!唐先生?我可不再白送茶喝!(打量,有了笑容)你混的不错呀!穿上绸子啦!

    唐铁嘴    比从前好了一点!我感谢这个年月!

    王利发    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唐铁嘴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

    王利发    Yes,也有这么一说!

    唐铁嘴    听说后面改了公寓,租给我一间屋子,好不好?

    王利发    唐先生,你那点嗜好,在我这儿恐怕……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王利发    真的?你可真要发财了!

    唐铁嘴    我改抽“白面”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掏出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王利发    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唐铁嘴    你呀,看不起我,怕我给不了房租!

    王利发    没有的事!都是久在街面上混的人,谁能看不起谁呢?这是知心话吧?

    唐铁嘴    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

    王利发    我可不光耍嘴皮子,我的心放得正!这十多年了,你白喝了我多少碗茶?你自己算算!你现在混的不错,你想着还我茶钱没有?

    唐铁嘴    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搭讪着往外走)

    (节选自《茶馆》第二幕)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

      硕果仅存:随着时间推移,茶馆中的幸存者。 B . 可是为避免被淘汰

      淘汰:因跟不上时代而倒闭关门。 C . 茶座也大加改良

      改良:使店内的摆设、布置更时髦。 D .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老气横秋:形容神情恍惚,内心沮丧。

    2. (2) 下列围绕《茶馆》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月牙儿》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B . 《茶馆》全剧分三幕,分别截取了旧中国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堪称当代话剧的典范。 C . 《茶馆》将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旧时代的那些人,王利发、王淑芬、李三、唐铁嘴等人物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作品最大的冲突。 D . “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节选部分的舞台说明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为刻画人物、表现旨意服务的。
    3. (3) 从以上节选部分的人物王利发和王淑芬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 (4) 戏剧中的台词对塑造人物、表达旨意至关重要。请结合作品赏析划线的两句台词。

      ①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②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五、语言基础运用(共70分)
  • 7. 语言基础运用。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作为文学作品,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却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已经对“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 , 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一些研究者曾固执地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这些研究者的一意孤行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可以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其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柔情与愤怒,追求与遗憾……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命之树,而不是刻板的理论与教条。

    1. (1) 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四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殚精竭虑 B . 恋恋不舍 C . 凿凿可信 D . 一意孤行
    2. (2) 文章中划横线的语句存在语病,对其进行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可以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其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柔情与愤怒,遗憾与追求…… B . 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可以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其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 C . 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其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 D . 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其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柔情与愤怒,遗憾与追求……
    3. (3) 文中加波浪线的语句如果精简为“它不是刻板的理论与教条”,从语义上看似乎并无损失,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8. 微写作

    请从《红楼梦》中以下三个著名情节中任选其一,按要求进行内容缩写,并做到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语言简明,150 字左右。

    1. (1)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六回)

      要求:写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原因、所见之人以及结果。

    2. (2)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第二十三回)

      要求:明确该情节中的两位主人公,写明具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3)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三回)

      要求:明确该情节中的主要人物,写明具体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 9.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教科书,又称教材、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求学生涯中,谁也离不开教科书。我们热爱教科书、敬畏教科书,有时候可能也会怀疑教科书、探究教科书……不仅如此,教科书的意义,也辐射到生活中。于是,我们看到了教科书式的人物、教科书式的操作,也认识了生活中某些“反面教科书”……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⑴学校举行“在教科书中成长”主题演讲活动。请以“我的教科书观”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写一篇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⑵某学科老师想了解同学们从教科书中得到的收获和对教科书的感受。请以“和您聊聊教科书——致XX学科老师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⑶某读书杂志《书里书外》栏目举办“我与教科书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请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讲讲你和教科书之间发生的故事。

    ⑷“在生活中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下,学校和家庭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也从中见证了许多堪为教科书的人或事物。请以“活的教科书”为题,写一篇收获感言。

    要求:思想健康,态度积极;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结合情境,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