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2 浏览次数:7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1660年4月,流亡国外的查理·斯图亚特发表了《布列达宣言》,提出了3项承诺:对于在革命期间所发生的土地和财产变动予以保障;大赦一切革命的参加者;保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随后英国议会承认查理·斯图亚特可以担任英国国王。这一事件(   )
    A . 彻底否定了“君权神授”理论 B . 暂时缓和了英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C . 为君主立宪制度奠定法律基础 D . 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 2. 图一是法国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杜米埃1872年创作的《新1872年》。漫画中象征法兰西民族的人物正将1871年所有的破败和苦难都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该漫画表达了作者(   )

    图一 《新年》

    A . 对之前民主探索努力的否定 B . 对普法战争失败的深刻反思 C . 对法国恢复稳定和秩序的期盼 D . 对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深切怀念
  • 3. “英、法两国的宪法文献中着重强调的是政权组织形式问题,即确立怎样分权制衡的代议制政体,而非国家结构问题。”其原因在于(   )
    A . 更加关注政体 B . 较早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 C . 忽略国家结构 D . 政治制度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 4. (2021·射洪模拟)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他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主要揭示了(   )
    A . 资本对人性的异化 B . 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 C .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D . 共产党人的斗争策略
  • 5. (2021·肇庆模拟) 《四月提纲》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但在具体内容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等,而是仅限于土地改革、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
    A . 列宁为赢得人民支持的策略考量 B . 俄国民众和沙皇统治的矛盾激化 C . 苏俄正面临帝国主义侵略的困境 D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
  • 6. 1955年初,美国正式在亚洲地区实施海外教育项目,强调“通过分享知识、技能和技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要“促进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更好的理解;增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该项目(   )
    A . 旨在促进亚洲地区经济发展 B . 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C . 表明美苏冷战重心转向亚洲 D . 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 7. 1980年,美国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没有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夏季奥运会;1984年夏,苏联抵制在洛杉矶举行的夏季奥运会;从1952年后,因国际奥委会承认台湾,新中国一直抵制奥运会直到1984年。这表明当时(   )
    A . 美国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 B . 奥运会成为大国博弈的工具 C . 国际体育领域受政治因素影响 D . 美苏对抗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 8. 商周时期,休闲制代替了原始的撂荒制;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连种制取代了休闲制;隋唐宋元,水稻与麦类等水旱轮作、一年两熟的复种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二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制,材料表明中国古代(   )
    A .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B . 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 C . 农业发展世界领先 D . 明清时期耕作技术成熟
  • 9. 图二是四川出土的东汉“酒肆”画像砖,其他地区也出土过较多同时期“酒肆”画像砖。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图二

    A .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B . 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C . 粮食产量较为可观 D . 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 10.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从下面两图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

    图三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四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A . 汉代版图为后世奠定基础 B . 唐代的行政区划更加科学 C . 南北经济逐渐趋向于平衡 D . 唐代北方边患问题已解决
  • 11. (2016·陕西模拟)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 .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 新航路开辟影响 D .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12. 五口通商后,受雇于外国商行,为外国在华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奔走的中国人被称为买办。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 ,“半皆粤人为之”。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 外贸重心由广州转向上海 B . 买办大量投资于近代企业 C . 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质变 D .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租借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购买外国公司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由这些历史现象可以推断出(   )
    A . 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B . 民族资本受到外国势力控制 C . 封建统治阻碍近代商业发展 D . 晚清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变化
  • 14. (2021·绵阳模拟) 1910年前后,美国人布朗观察到中国人早已不再满足于一律从国外进口产品,他们开始自给自足。“从净水设备到蒸汽设备,再到发电设备以及各种创造设备,他们都建造了自己的工厂”。这反映了当时(    )
    A .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C . 近代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D .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侵略
  • 15.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A . 正从经济上为抗战做准备 B . 积极推动实现国共合作 C . 加紧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 D . 动员内地进行全面抗战
  • 16. (2020高三上·六安月考) 1951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说:“合理地调整现在的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 (    )
    A .   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 B . 当时仍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C . 公有制经济制度已在中国建立 D . 我国当时已经开始工商业改造
  • 17. 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   )

    年份

    1988年

    1992年

    1996年

    1997年

    个体工商户(万户)

    1454.9

    1583.9

    2703.7

    2850

    从业人员(万人)

    2304.9

    2467.7

    5017.1

    5441

    A .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 .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 C . 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D .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 18. 下表是1919年《申报》涉及爱国主义的广告数量统计,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爱国广告数量

    30

    31

    43

    37

    432

    450

    423

    199

    180

    174

    75

    73

    占每月总数百分比

    0.59

    0.39

    0.46

    0.4

    4.27

    4.2

    4

    1.8

    1.8

    1.67

    0.75

    0.8

    A .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 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 C . 报纸引导消费观念 D . 政治运动激发民族意识高涨
  • 19. 民国时的大华大戏院,由于票价昂贵、多放映外语片、洗手间用英文标示等原因,普通百姓往往无缘光顾;1950年改造为新华大戏院重新开业后,不仅放映革命电影,还将原来的咖啡室改成阅览室。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 . 民众的审美趋向因时而变 B . 影院社会功能与国家意识形态相适应 C . “双百”方针推动影业繁荣 D . 改善观影环境可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 20. 某部《世界通史》的目录如表其中第一节应该是(   )

    第八章  西欧走出中世纪

        第一节

        第二节 新航路的开辟

        第三节 文艺复兴

        第四节 宗教改革

    A . 资本主义萌芽 B . 圈地运动 C . 科学革命 D . “光荣革命”
  • 21. 英国在1813年、1833年分别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46年,废除《谷物法》,谷物可以自由进口;1849年,废除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
    A . 加紧掠夺殖民地 B . 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C . 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D . 对海外贸易进行垄断
  • 22. 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
    A . 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B . 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 . 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 . 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 23. 《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 . 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B . 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C . 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D .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 24. 有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自由主义同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社会国家观结合起来,其中心要求是建立一种原则上自由、但又承担着社会义务的经济秩序,并以一个强大的国家来保障这种经济秩序,既实现经济增长,又达到社会进步。这一模式是(   )
    A . 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B .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C . 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D .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 25. 下表是1981年—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   )

    年份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美国

    3.1%

    2.6%

    3.5%

    6.5%

    欧共体

    -0.3%

    2.1%

    3.1%

    3.1%

    中国

    5.2%

    9.1%

    10.9%

    15.2%

    A . 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B . 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C .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 D . 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
二、非选择题部分(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但是联邦政府只拥有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其余未列明的都属于各州或人民。

    宪法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联邦政府权力进行分割。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行使,三者相互制约。

    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摘自赵世瑜 刘北成主编《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挽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对皇帝任命的宰相行使预算审核、行政建议诸权利。

    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摘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德两国宪法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制度选择的因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有条件的“开禁”。西班牙武装商船“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以马尼拉为落脚地,形成墨西哥——马尼拉——中国的太平洋航线,有学者称之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物产(如玉米、马铃薯)换取亚洲商品,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

    ——摘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有不少中国商船由广东、福建载着生丝及丝绸开航往菲律宾,另外,占据澳门的葡萄牙人也积极参与中菲贸易,于是中国江浙太湖地区生产的丝与丝织品大量外销,换到不少银子,银与丝遂成为西班牙大帆船在太平洋上长期航运的主要商品。1765年,一位西班牙官员指出:过去200年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超过2亿西元,然后当日留在菲律宾的只有80万西元,毫无疑问这些白银大部分都流到中国去了。另有人估计,从1571年(明隆庆五年)到至1821年(清道光六年),前后250年,自美洲运到菲律宾的银子共约4亿西元,其中有一半流入中国,但这项估计仍然偏低。

    ——摘编自全汉昇《明清经济史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大帆船贸易的特点。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6月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发动“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是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形势,美国率先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新的《中美关税条约》。随后,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先后与中国达成新的关税条约。1928年12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海关进口税则》,打破了过去均一税则和值百抽五的固定税率,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税率从7.5%—27.5%各不相同。到1936年,平均进口税率达31.2%,最高税率达80%。1927年关税收入为107089330海关金单位,1936年达到310667955海关金单位。政府还在提高进口税率的同时,降低出口税率。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30年6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将进口税提高到占征税商品值的60%。结果1931年美国纳税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比1914年高出41.5%。法案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1年底,参加抵制的国家达到25个。法国和意大利提高汽车的关税,印度提高布匹的关税。古巴、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立法机构相应通过新的关税方案。到1931年底,欧洲各国进口税比1929年提高60%—100%。

    ——摘编自高德步 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税条约》和《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应对关税问题的历史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