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1-08-24 浏览次数:149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积累与运用(19分)
  •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 杂(rǒng)   绊(jī)   水(fú)   辈(háng) B . 子(méi)   追(sù)   皱(zhé)   然(mó) C . (kuāng)   闭(sè)   旋(wó)   默(jiān) D . 然(piān)   砂(lì)   农(yán)   腐(shí)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义愤填膺地说。 B . 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心存大爱,不顾高龄,逆行而上敢担当,成为家喻户晓的抗疫英雄。 C . 小说《海底两万里》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抑扬顿挫 D .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 3.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五、六天才能读完。 B . 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气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C . 看着眼前的白桦林,我领悟了一个道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 D . 熟悉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他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谪到永州后所作。 B . “黄发垂髻”指老人和小孩,“小生”指年轻男子。 C . 《回延安》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节一行,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 . 《诗经》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颂”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 5. (2021·遂宁)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B . 春天到来,公园里游客如织,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 C . 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D . 通过参观伍先华故居,我感受到革命先烈甘洒热血的英雄主义情怀。
  • 6. (2021·遂宁)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

    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

    ②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

    ③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

    ④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⑤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A . ③⑤②①④ B . ②③①⑤④ C . ②④①③⑤ D . ④③⑤①②
  • 7. 默写诗文
    1. (1) 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2.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大雪三日,。(张岱《湖心亭看雪》)
    4. (4) 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挫折坎坷,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常常借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这两句来激励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5. (5) 海南热带雨林景色美丽怡人,野花芬芳,树木茂盛。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所说:
二、阅读(38分)
  • 8.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各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述备矣 B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上   处江湖之远则忧 C . 岳阳楼之大观也      然何时而乐耶 D .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多会
    2. (2) 下面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C . 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 . 选文既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还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将抒情、议论、写景自然的结合起来。
    3. (3) 《岳阳楼记》是一时之作,但却成为千古名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成为不朽的名言。名言可以明理,可以励志,可以警策。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体会。
  • 9.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 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②夕岚:傍晚的山光。③受用:享受。

    1. (1)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皆 在 朝 日 始 出 夕 舂 未 下 始 极 其 浓 媚。 

    2. (2)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3. (3) 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的7月,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命运终于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先辈们艰难而坚定地向世界证明了我们是可以独立于地球、富强于地球的少年中国。

    有这样一些名字,让人永远无法忘记: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有这样一些名字,感动了一辈又一辈的人: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全新面貌的中国,也为我们做好了榜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面对“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引用《庄子》中的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习总书记指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浙江嘉兴南湖,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回望过去,一个政党的成长和一个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这份伟大事业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格局与胸襟,远非那些汲汲于眼前的党派所能想象。长征的血战、抗日的烽烟,开放的探索、改革的攻坚,民族复兴的事业每前进一步,共产党都要经受一次洗礼。革故鼎新引领时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让我们这个党长盛不衰、枝繁叶茂。从只有50多名党员到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当年承载民族希望的小小红船,已经成为承载14亿中国人民希望的复兴号巨轮。

    百年荣光,是使命激荡我们永葆活力。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翻开十九大报告,无论是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立足的无不是民族的福祉,回应的无不是人民的期盼。放眼世界,有哪个政党能像我们党这样始终对时代保持敏感,又有哪个政党把人民的幸福如此真切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决定共产党人精神面貌的,从来不是时间长短,而是使命的力量。面对全面小康的决胜一程,面对现代化强国的百年目标,面对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唯有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成为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也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我们党才能在奋斗中不断成长、在进取中永葆活力。

    (材料三)

    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令人感动: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1300多万名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近400名党员、干部为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们常常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来赞誉共产党员,其之所以特殊,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员常常以“紧急时刻、党员先上”要求自己,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环顾全球,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中明确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把公而忘私、奉献牺牲作为对党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正是这种无私的精神境界、强大的人格力量,让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持久的向心力,让鲜红的党旗始终能凝聚起各种力量,把中华民族变成一个坚强的命运共同体。

    1. (1)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已经完成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B . 环顾全球,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C . 今天的百年辉煌,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D . 决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面貌的,既有时间的长短,也有使命的力量。
    2. (2) 材料一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并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3. (3)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中“初心”的认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竹笋印象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 (1) 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我们当年在食堂吃竹笋。

      我饮竹笋汤,又与自然达成了默契。

    2. (2) 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从修辞的角度)

    3. (3) 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 (4) 当前,一些青少年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当代青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
三、名著阅读(7分)
  • 12. 阅读下列名著选文,回答问题。

    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馀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碴头下去了。

    1. (1) 上面的文字出自(朝代)(人名)的《儒林外史》,周学道即是
    2. (2) 小说对上文两人的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人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请分析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 13. 下列有关《儒林外史》中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冕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他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可悲可怜可笑。 B . 严贡生是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云片糕事件”最能体现他这个形象。 C . 匡超人做官后,不顾结发妻子之情、不念旧友情、好吹嘘抬高自己,认为自己才学高超。 D . 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四、综合实践(6分)
  • 14. 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学校即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活动设计】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主题,活动策划小组设计了活动的内容,请你再设计一个,以丰富活动内容。

      活动一:举办“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比赛

      活动二:举办“君子自强不息”手抄报比赛

      活动三:

    2. (2) 【材料整理】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材料,这些材料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

      ①曲高和寡 ②孙康映雪 ③车胤囊萤 ④宋濂抄书 ⑤岳母刺字 ⑥诸葛亮出山

    3. (3) 【青春寄语】

          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 , 补写青春寄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寄语: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五、写作(50分)
  • 15. 按要求作文。

    所谓“忽略”,就是“疏忽,不留心”。在青春的道路上纵马扬鞭,也许你曾忽略掉什么。不要让忽略成为一种隔阂,一种伤害,要学会拾起生活中细小而美好的事物,品味温暖人生。

    请以“不该忽略的   ▲   ”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感悟,写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