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1-08-05 浏览次数:7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 (1) 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 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
    2. (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3. (3)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4. (4)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5. (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抹眼睛。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心里不是滋味。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 .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 .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 .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更有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 .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 .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 . 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3. (3)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丁母忧,以孝闻。服阕 , 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入为监察。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谢日,面赐金紫之服,寻召充翰林学士。上在蜀,关东用兵,征发招怀,书诏云委。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从驾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沙陀逼京师,僖宗仓皇出幸。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驾在凤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翌日,孔纬等六七人至。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帝顾谓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迁。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让能谢曰:“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捍牧圉,臣之幸也。”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时朱玫立襄王称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廪无颗粒,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变起,让能单步入侍。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请行极法,以戒事君。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选自《旧唐书·杜让能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B .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C .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D .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 B . 服阕,文中指穿着丧服守丧。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子女通常穿丧服守丧。 C . 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较大的影响。 D . 食邑,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让能对皇上十分忠诚。沙陀军进犯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让能听到发生祸变就出宫随驾;后来皇上逃离凤翔前往宝鸡,他也始终不离左右。 B . 杜让能有谦逊精神。皇上想要晋升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婉言拒绝了皇上的赏赐。 C . 杜让能镇定地面对危局。面对危险局面,僖宗皇帝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让能镇定地提出对策,最终化解了危机。 D . 杜让能敢于提不同意见。当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奏请皇帝对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处以极刑来警诫官员时,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大部分的人得以保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

      ②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

    5. (5) 到达褒中后,僖宗为何忧伤落泪坐卧不安?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①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时所作,梁六当时途经岳州入朝,遂与诗人相遇。洞庭山,即君山。②③神仙、水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诗中“孤”字实际是暗示送人者心情之孤,而“水上浮”之“浮”字,除了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地传达了一种扑朔迷离之感。 B . 雍诗中用“不动”二字写湖面风平浪静,水波不兴;用“影沉沉”来突出君山颜色之深沉及气势之凝重。 C . 张诗面对湖光山色,心事浩茫,物我两忘,以简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浑茫开阔的洞庭秋景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D . 雍诗面对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奇思妙想,以轻灵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活脱轻盈的秀美洞庭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君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2. (2) 这两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深化相约未见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 (2) 杜甫《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3. (3)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城,变成“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峰。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B . 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光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C .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 . 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黑体字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下面这份邀请函的正文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对应语句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

    亲爱的校友:

    你好!

    ①2020年是母校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年,②在这一年我们将迎来母校三十诞辰。

    ③为了弘扬××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总结办学经验,分享成功喜悦,④学校决定于2020年12月26日(周六)上午10点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建校三十年校庆庆典活动,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昔日你以母校为荣,今天母校以你为傲,我们真诚地邀请你届时莅临,⑥你将荣幸地受到我们的热情接待。

    ××学校

    2020年9月6日

  • 8. (2020高二下·榆林期中)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在2020新年开局的这场特殊的战争中,大国重器精锐尽出,创新技术各显神通,中国北斗快速响应、全面融入防控疫情的主战场,担当起科技战“疫”的跨界先锋。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十万火急、分秒必争。大年三十晚上,北斗人闻令而动,奔赴火神山医院工地,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为两座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根据北斗全球组网计划安排,今年5月将组织最后一次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最终实现几代北斗人执着追求的“全球梦”。

七、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①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孟子:“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③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④罗受・罗兰:“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全的、正常的、和请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③奥古斯丁:“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和”字主要含义有: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平息争端等。“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读了上面五段有关“和”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一段或几段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