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1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27 浏览次数:146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陶瓷烧制 B . 玉石雕印 C . 粮食酿酒 D . 火药爆炸
  • 2. (2020九上·石景山期末) 下列气体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   )
    A . CO2 B . H2 C . O2 D . N2
  • 3. (2019·北京)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 . 铁丝 B . 红磷 C . 甲烷 D . 氢气
  • 4. 据报道,我国科学家有望培育出耐砷富硒的更安全健康的水稻新品种,这里的“砷、硒”是指(   )
    A . 原子 B . 分子 C . 离子 D . 元素
  • 5. (2019·湘潭) 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会导致骨质疏松、佝偻病的是(   )
    A . B . C . D .
  • 6. “垃圾分四类,资源不浪费”。塑料矿泉水瓶应投入的垃圾箱是(   )
    A . B . C . D .
  • 7. 近日,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引发广泛关注。下列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属于金属制品的是(   )
    A . 黄金面具 B . 象牙 C . 玉璋 D . 陶器
  • 8. 餐厅的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炉,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 . 隔绝空气 B . 降低温度 C . 清除可燃物 D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9.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 氧化镁MgO B . 碳酸钠 NaCO3 C . 氯化铁FeCl3 D . 氢氧化钠NaOH
  • 10. (2019·北京) 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 . H2 B . H2O2 C . H2CO3 D . H2O
  • 11. 下列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 . 酒精 B . 风能 C . 石油 D . 木柴
  • 12. (2020九上·芜湖期中) 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与实验室过滤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 冷水浸泡 B . 加热煎制   C . 取液弃渣 D . 装袋保存
  • 13.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 氢气用作汽车燃料 B . 干冰用作制冷剂 C . 甲烷用作燃料 D . 氧气用于炼钢
  • 14. 下列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
    A . 纯碱(NaOH) B . 烧碱(Na2CO3 C . 熟石灰(CaO) D . 食盐(NaCl)
  • 15. 下列能与稀盐酸反应的物质是(   )
    A . NaCl B . CO2 C . Fe2O3 D . H2SO4
  • 16. 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和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 添加锌粒 B . 读取液体体积 C . 稀释浓硫酸 D . 测定溶液的pH
  • 17. 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A . Ca(OH)2 B . NaOH C . NaCl D . CaCO3
  • 18. 下面是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A . 血浆 7.35~7.45 B . 胃液 0.9~1.5 C . 胆汁 7.1~7.3 D . 胰液 7.5~8.0
  • 19. (2020九上·三水期末) 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高温下氢气与四氯化硅(SiCl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iCl4=(高温)Si+4HCl,该反应属于(    )
    A . 化合反应 B . 分解反应 C . 置换反应 D . 复分解反应
  • 20.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空气和氧气

    放入带火星的木条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加入肥皂水

    C

    鉴别白糖水和蒸馏水

    观察颜色

    D

    鉴别水和酒精

    闻气味

    A . A   B . B   C . C   D . D
  • 21. 如图所示进行电解水实验并检验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试管1中得到的气体是H2 B . 试管2中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C . 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 . 该实验说明水由两种元素组成
  • 22. 按如图所示装置,玻璃棒末端固定一团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先在瓶中加入某液体物质X,再塞上带玻璃棒的橡胶塞。片刻后,观察到喷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变红,物质X可能是(   )

    A . 浓盐酸 B . 浓氨水 C . 浓氢氧化钠溶液 D . 浓硫酸
  • 23. (2020·北京) 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A . 20℃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g B . 30℃时,100g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C . 30℃时,将50gKNO3放入100g水中得到150g溶液 D . 40℃时,100g水最多溶解63.9gKNO3
  • 24. 临床显示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可利霉素等药物对治疗新冠肺炎有一定的疗效。其中磷酸氯喹的化学 式为C18H32ClN3O8P2 , 下列有关磷酸氯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磷酸氯喹是一种有机物 B . 一个磷酸氯喹分子含有64个原子 C . 磷酸氯喹由碳、氢、氯、氮、氧、磷六种元素组成 D . 磷酸氯喹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32∶3
  • 25. (2020九上·无锡期中) 科学家成功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B . 甲和丁均为氧化物 C . 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 .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22:3
二、填空题
  • 26. 空气是氮气、氧气等组成的(填物质类别),在平原地区的密闭的方便面塑料袋到高原地区就会鼓起,原因是(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 27. 科学使用化学物质,可以保障人体健康。某种84消毒液部分说明如下图。

    1. (1) 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化合价为
    2. (2) 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与84消毒液混合会产生有毒的氯气(Cl2),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2HCl+NaClO=+Cl2↑+H2O
  • 28. (2020九上·朝阳期末) 碳纤维是含碳量高于90%的新型材料,密度比铝小,强度比钢大。为了提高碳纤维的强度,必须选择适当的预氧化条件。将碳纤维进行预氧化处理,测得碳纤维强度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1. (1) 碳纤维的物理性质有
    2. (2) 由图可知,碳纤维强度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是
  • 29. 2020年12月初,“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并顺利完成“挖土”,标志着中国航天又取得重大突破。

    1. (1) 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是“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采用液氢和液氧推进剂,液氢、液氧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高致密碳化硅(SiC)特种陶瓷常用作月基光学望远镜的主要材料。SiC属于(填字母)。

      A 单质           B 化合物            C 纯净物 D 混合物

    3. (3) 为避免月球样品被污染,采集回地球的月球样品必须存放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内,充满氮气的目的是:
  • 30. 某同学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1. (1) 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
    2. (2) 需称量碳酸钠固体质量为
  • 31. 如图所示,利用W形玻璃管进行燃烧条件的验证实验。

    已知:红磷着火点240℃,白磷着火点40℃

    实验步骤: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皮塞,将W型管放入80℃热水中。

    ①先向W型管中通入氮气,此时观察到红磷、白磷均不燃烧。

    ②停止通氮气,改向W型管中通入氧气,此时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依据的现象是

三、科普阅读题
  • 32.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根据已有测量结果表明: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340亿吨以上,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吸收约20亿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约7亿吨,而人工利用量不足10亿吨。在此背景下,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已成为行业共识。国际能源署(IEA)曾表示,要实现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碳捕获和利用(CCUS)技术需要在2015—2020年贡献全球碳减排总量的13%。图1是报道的主要CCUS技术的示意图,包括CO2捕获、储存、利用(直接使用)和转化为化学品或燃料。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所示)。

    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CO2 , 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 (1) 人类活动排放CO2的主要途径有农场、工业、(回答一种即可)。
    2. (2) 为控制空气中CO2的含量,以下建议暂时不可行的是(填字母序号)。

      A 开发新能源          B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 大力植树造林 D 发展公共交通

    3. (3) 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的变化是
    4. (4)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的加剧。
    5. (5) 被封存的CO2的用途有(答四条)。
四、流程题
  • 33. (2020·江西)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锂离子电池研究作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下图是从钴酸锂废极片(主要成分为钴酸锂(LiCoO2)中回收得到Co2O3和Li2CO3的一种工艺流程。

    1. (1) 操作1中,粉碎废极片的目的是
    2. (2) 实验室中完成操作2时,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填一种即可);
    3. (3) 操作4中,在高温条件下,CoC2O4在空气中反应生成Co2O3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4. (4) 操作5中,Li2CO3晶体用热水洗涤比用冷水洗涤损耗更少,说明Li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面
  • 34. 工业上用石灰石为原料制备纳米CaCO3的一种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SiO2不与盐酸反应

    1. (1) 设备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设备Ⅲ中参加反应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五、实验题
  • 35. 实验室利用所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

    1. (1)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如图收集氧气,验证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
  • 36. 化学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大量化学实验加以验证。同学们按如图进行验证。待天平平衡后,将小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中,并将小试管再次放入烧杯。

    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烧杯中现象是,反应完成后天平指针的位置在(选填左侧、右侧、中间)。

  • 37. 实验创新可以使现象更明显,操作更简便。Y型管的使用能增强实验的对比性,增添实验的趣味性。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Y型管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1中: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现象为
    2. (2) 实验2中:

      ①一段时间后,缓慢倾斜Y型管,将右侧的稀硫酸部分倒入左侧,依据现象,可得出结论:Zn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

      ②写出Zn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8. 如下图左所示装置,同学们借助pH传感器监测溶液pH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下图右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1. (1) 向烧瓶中缓慢滴入稀盐酸,能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2. (2) 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位于曲线的点(填“a”、“b”、“c”或“d”)。
  • 39.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U型管两端液面相平,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恢复到室温后,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据此,甲同学得出“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1. (1) U型管中液面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2. (2)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不充足,理由是
  • 40. 同学们在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发现磷燃烧逸出大量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想对实验进行改进。

    1. (1) 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阅资料:

      ①钢丝绒生锈可以缓慢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不消耗其他气体。

      ②醋酸溶液润洗钢丝绒,会加快钢丝绒生锈速率。

    2. (2) 实验目的:探究钢丝绒生锈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最佳条件。 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Ⅰ:探究钢丝绒质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 不同质量的 2 号钢丝绒浸泡在1.2%的醋酸溶液中,约 1 min后取出。挤出钢丝绒吸收的醋酸溶液,快速地将其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塞上橡皮塞。测量及计算数据如下: 表1 不同钢丝绒质量的实验效果
      2号钢丝绒质量/g 1.5 2.0 2.5 3.0 3.5 4.0 4.5
      耗尽氧气时间/s 2500 1800 1700 1200 1200 1200 1200
      实验Ⅱ:探究钢丝绒型号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3种不同型号的钢丝绒各3.0g,浸泡在1.2%的醋酸溶液中,约 1 min后取出。挤出钢丝绒吸收的醋酸溶液,快速地将其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塞上橡皮塞。测量及计算数据如下: 表2 不同钢丝绒型号的实验效果
      钢丝绒型号 1 2 3
      耗尽氧气时间/s 1000 1200 2000
      实验Ⅲ:探究醋酸溶液的浓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3.0g 2 号钢丝绒浸泡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中,约 1 min后取出。挤干钢丝绒吸收的醋酸溶液,快速地将其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塞上橡皮塞。 表3 不同浓度醋酸溶液的实验效果
      醋酸溶液浓度/% 0.6 1.2 1.8 2.4 3
      耗尽氧气时间/s 2000 1200 1200 1200 1200
      分析与讨论:钢和生铁都是铁的合金,铁生锈的条件是
    3. (3) 实验Ⅰ的目的是
    4. (4) 实验Ⅱ可得到的结论是
    5. (5) 若要采用钢丝绒生锈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达到最快的效果,所用钢丝绒质量最小、醋酸浓度最小的数值是
    6. (6) 反思与评价:
      钢丝绒生锈法与磷燃烧实验相比较,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如果要加快反应速率,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点即可)
六、计算题
  • 41.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反应原理如下: 。请计算:若要生产 NaHCO38.4t,则理论上需要氯化钠的质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