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垫江县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1-06-03 浏览次数:7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文化,才是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

    文化从哪里来?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文化离不开历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经过时间的冲刷凝结成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去年7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当然,怀抱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记在传承中创新。做足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还要在“文化+”上做好文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增强当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将文化资源转换成特色产业,加强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唯此,才能充分彰显各地传统文化的个性,才能让人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特色小镇,留给人们念念不忘的回想。

    (摘编自陈晨《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

    材料二:

    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

    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

    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处是“人造盆景”,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

    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不错,商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文化。

    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又小大意。

    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阱”。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摘编自《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是没有灵魂的》)

    材料三: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

    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与特色。

    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摘编自李慧《特色小镇如何“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需要外来文化。 B . 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的内涵是一致的。 C . 材料一认为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在传承中创新。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 D .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导致的后果就是特色小镇文化灵魂和个性的丧失。 B . 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C . 优秀的特色小镇不仅有一个或几个当地特色产业,还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离不开挖掘继承、创新和借鉴。 D . 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文化至上。
    3.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意大利维特尔博小镇又称“教皇之城”今天到处仍可看到中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生生的历史。 B .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 C . 我国某地德国小镇,小镇主打异域风情,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 D . 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3D动画《蓝精灵》拍摄地),用动画主题把文化要素注入到所有旅游、消费项目。
    4. (4) 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5. (5) 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廷见元帝

    曹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谢天子。

    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元帝:什么?

    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外。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抗议地)陛下!

    元帝:(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谢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说。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萧卿代读。

    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离座)陛下!

    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

    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释】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1. (1) 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 . 《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 . 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 . 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2. (2) 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 . 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 . 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 . 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3. (3) 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4. (4) 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盖闻武帝之时,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封一子于齐,一子于广陵,一子于燕。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作策以申戒之。谓三王曰:“世为汉藩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汝其戒之。”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至其次序之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王夫人者,赵人也,与卫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帝曰:“虽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武帝曰:“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汉国之大都也。先帝以来,无子王于洛阳者。去洛阳,余尽可。”王夫人不应。武帝曰:“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淄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王夫人以手击头,谢曰:“幸甚。”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祭拜之曰:“皇帝谨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赐夫人为齐王太后。”子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绝而为郡。天下称齐不宜王云。

    《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泰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黄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归,封以为国社。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此之为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齐地多变诈,不习于礼义,故武帝戒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不幸中年早夭。然全身无过,如其策意。

    (节选自《史记·三王世家》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B . 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C . 恭联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D . 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在周代指诸侯国,汉代侯王的封地也称国。文中武帝之子刘闳受封齐国后不幸早夭,齐国就失去独立存在的可能,便变成汉朝廷下辖的一个郡。 B . 太后,对国君或皇帝母亲尊称,始于秦昭王时。皇帝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正妻称皇后。汉代,皇太后及其家族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C .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因此关东又称“关右”,文中所说的齐国就在关右。其都城临淄是唯一超过十万户的城市。 D . 世家,是《史记》五体之一,共三十篇,用来记述主要侯王的兴衰历史。但孔子和秦末的陈涉,虽不是王侯,也被列入世家,是例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地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历代帝王非常看重此地,都想牢牢控制,所以天下人都认为这里适合“为郡”,不适合“为国”。 B . 武帝不同意封刘闳到洛阳为王,他认为洛阳是天下险要的交通要冲、国家的大都市,并且汉室没有皇子在此封王的先例。 C . 武帝在一天里同时封他三个儿子为王,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这其中的深谋远虑作者认为见识浅陋的人难以领悟。 D . 受天子分封到不同地方的侯王,要取相应颜色的土,再用白茅包裹起来,前往自己的封地。因此齐王刘闳应该取青土奉祀。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为汉藩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汝其戒之。

      ②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泰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

    5. (5) 齐王封国后,为什么能“全身无过”?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女主人公看到双双栖息在房梁上的海燕而想到自己的丈夫,心生甜蜜之情。 B . 颔联用“寒砧”“木叶”烘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愁情。 C . 颈联的“白狼河北”照应颔联下句中的“辽阳”,“音书断”“忆辽阳”照应,衔接紧密自然。 D . 尾联用月光渲染愁情,写出战争给一个幸福家庭带来的不幸遭遇,读来情味深长。
    2. (2) 尾联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以消除弟子顾虑。
    2. (2)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 (3)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够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六、选择 简答
  • 6. (2021·江苏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杂种高粱好像永远都不会成熟,它永远半闭着那些灰绿色的眼睛。我站在二奶奶坟墓前,看着这些丑陋的杂种高粱七长八短地占据了红高粱的地盘。它们空有高粱的名称,       。它们用它们晦暗不清、模棱两可的狭长脸庞污染着高密东北乡纯净的空气。

    这时,一个苍凉的声音从莽莽的大地深处传来,       , 像我爷爷的声音,又像我父亲的声音,也像罗汉大爷的声音,也像奶奶、二奶奶、三奶奶的嘹唳的歌喉。我的整个家族的亡灵,对我发出了指点迷津的启示: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被毒酒迷幻了灵魂的孩子,你到墨水河里去浸泡三天三夜——记住,一天也不能多,一天也不能少、洗净了你的肉体和灵魂,你就回到你的世界里去。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还有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你要不惜一切努力找到它。你高举着它去网荡你的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闲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B . 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水远地睡着了。 C . 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D .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 (2) 请在文中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贵,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你要不惜一切找到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七、语言表达
  • 7.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根据大量调查研究证明,②一个人童年养成的劳动习惯,③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④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需要。⑤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⑥要培育我国中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⑦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⑧各地应当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进校园、到课外,⑨多组织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校园劳动和家务劳动,⑩让劳动成为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

  • 8.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中任选一组,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一组:孔子与庄子

    第二组:项羽和刘邦

    第三组:李白和杜甫

    要求:对所选中的一组人物比较,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字数在50-70字之间。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90%都是24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