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新时代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1-05-25 浏览次数:10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19高三下·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祖籍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

        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怀想。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

    (选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南认同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底蕴实质是家国之爱。 B . 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国早期的中原认同也逐渐转化为江南认同,为后来的江南意识所替换。 C . 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虽有先后,却一样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D . 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登上政治舞台,有了江南意识。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内涵、产生、源流、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B . 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 C . 作者举谢道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 D . 文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而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化、政治特性便其来有自,合情合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B . 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推动了江南意识的产生。 C . 南方人长期向南迁的北方人进行文化学习,逐渐生成了江南意识,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排他性。 D . 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这是他们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5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大多数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

    (摘编自《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这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还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

    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很低。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没时间。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而工作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1.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喜欢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阅读。 B .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12年到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逐年上涨。 C .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2. (2)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B . 材料二中介绍了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来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促进国民阅读。 C .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D .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3. (3)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几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刀记

    文娟

    秋香蹲在地上,挥舞菜刀,咚咚咚一阵剁,狠狠地,刀片从木头柄中脱出去,画了个漂亮的圆弧,差点砍着伸头缩脑的芦花鸡。芦花鸡吓得不轻,扑棱扑棱避到远处,窥视着秋香,似怪秋香故意而为。秋香呸了口:“该死的,瞅啥瞅!”

    农历四月十六,逢大集。秋香老早与一帮姐妹掰过指头,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几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隐隐约约中,一个念头秘不示人,这念头只敢躲在被窝里想,说出来可羞死人。

    秋香扔下木头柄,想象姐妹们嘻嘻哈哈、你推我让的快乐样,嘴巴噘得像钩子。

    天蓝蓝,蓝得像屋前的小河水;太阳红红,红得像灶膛里的火苗苗。“都怪这天!”娘说,“趁日头烈,雪里蕻统统起田,腌一大缸酸咸菜,剁一小坛干咸菜。”娘拦下攥着塑料钱包往外走的秋香,说:“抓紧剁,抓紧剁,朝怕南云涨,天色说变就变。”

    “死丫头,做啥呢?”娘端着洗衣盆,从水踏子歪歪扭扭爬上来。娘明明看见了地上孤零零的木头柄。阳光下的木头柄,圆润光滑,乌黑发亮。娘经常说,这木头柄,是当初陪过来的嫁妆。

    秋香说:“坏了,剁不成了。”

    娘说:“剁不成也得剁。”娘看看晾在屋檐上树丫间的雪里蕻,眉眼里嵌满得意,今年雪里蕻长势特别好,绿油油,胖墩墩,一棵一满怀。

    秋香说:“咋剁?”

    娘说:“去借,东宅,三婶家。”娘又往盆里浸被单。

    三婶不赶集去?”秋香问。

    “三婶不。”娘肯定。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猫伸着懒腰练台步。秋香转去偏屋,一眼瞥见灶台上亮铮铮的菜刀。三婶性子躁,独独与秋香娘投机,过年时年糕合笼蒸,娘半笼,三婶半笼;扯洋布做小褂,一块料子俩人算计来算计去套着剪。

    娘说:“小心,三婶菜刀锋利。”

    秋香认起真来,干活特利索,日头掠过头顶,一坛子咸菜冒了尖尖。娘用扁担头压了压,又压了压,确信铁板样结实,方用塑料皮封了口。娘吩咐秋香还菜刀。秋香说:“这就去。”又说:“三婶家中午不开伙?怎没见寻菜刀?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黑猫追着蝴蝶玩游戏。三婶家墙根儿一溜儿一溜儿凤仙花,一嘟噜红一嘟噜白,热热闹闹正艳。秋香掐了一嘟噜白色的,想了想,又掐了一嘟噜红色的,染指甲,涂脚趾,叫个美!

    日头落山时分,三婶大包小包回来了,遇着秋香娘,掏出两把馒头干。原来三婶串亲戚去了。秋香娘想提借菜刀的事,看三婶累得慌,转念晚上过去道声谢也不迟。

    三婶高一声低一声好一阵,不知道吵啥吵?秋香捧了饭碗跑过去,左邻右舍好多人捧了饭碗跑过去。三婶站在院门口,手里握着豁了口子的菜刀:“啊,把我菜刀糟蹋成这样!啊,可是把新菜刀,自家舍不得用,哪个缺爹娘少交代的,天打雷劈!”

    秋香大气不敢出,拿筷子的手哆哆嗦嗦,饭菜泼洒一地。娘跟过来,揪住秋香,小声说:回家去,死丫头,做了错事不告娘一声!”

    秋香磕磕巴巴分辩说:“不是我,保证不是我还过去时,好好的。”

    “好好的?”娘不相信。娘说:“你不愿剁,冲我来,不能糟蹋三婶菜刀!”

    薄暮中,不知谁附着三婶耳朵小声说:“是……”

    “哐当!”三婶把菜刀掼地下,盯着秋香娘俩背影:“我说呢,良心被狗子叼掉了,馒头干塞了屁股眼!”

    秋香娘老脸挂不住,退不是进不是,接腔不是不接腔又不是。

    “三婶这是骂谁呢?三婶这是冤枉人了呢!”大强拨开人群,说,“三婶啊三婶,大强给你赔莱刀来了。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大强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大强住三婶东宅,大秋香两岁,已经验上兵,马上离开家乡去部队。

    三婶愣了愣,愣的当口,三叔从地里回来了,三叔拨开人群,火急火燎冲三婶吼:“自个儿整天不着屋,不知轻重张臭嘴,去猪栏看看,下晌老母猪拱了圈,寻不着瓦刀,拿菜刀砌的墙……”

    秋香与娘刚睡下,三婶来敲窗子,说:“天气愈来愈热,年糕长了半寸毛,最后一碗,均两份,你一份,我一份,搁窗台上。”

    夜里,秋香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买了红丝,扯了绿线,画了鸳鸯,描了牡丹,绣了一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鞋垫子塞进大强背包时,秋香的脸皮像大强胸前的大红花,红彤彤,红彤彤。

    (选自《金山》2019年第8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前后两次写到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鞋垫子,这不仅在结构上形成照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秋香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B . 小说中间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了三婶与秋香娘合笼蒸年糕和一起扯洋布做小褂这两件生活小事,表现了三婶与秋香娘之间不一般的情分。 C . 大强来给三婶赔菜刀,并解释说“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这说明大强是一个诚实厚道、决不愿占邻居一丝一毫便宜的小伙子。 D . 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不仅人物对话中有方言,文中多处所用喻体也是乡村常见的事物,同时杂以农谚熟语,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2. (2)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刀”对小说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 (3)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有着哪些令人向往的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传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李斯又上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馀群臣皆莫知也。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其后,赵高妄为斯长男由反辞。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 , 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B .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C .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D .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B . 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C . 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发展到后来,皇后、诸侯的死也称“崩”。 D . 五刑,是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一说是墨、劓、剕、宫、大辟。汉代经过刑制改革,肉刑逐渐废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早年看见茅厕中的老鼠与粮仓中的老鼠,发出了有没有贤能由环境决定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李斯倾慕荣华富贵的心理。 B . 李斯出身平民,学成后审时度势,弃六国向西游说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王,秦王先后任他为郎官、长史、客卿、廷尉、丞相。 C . 李斯谏阻逐客,实际上是劝秦王采用不论国别、用人唯贤的方针,二十多年,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李斯功不可没。 D . 李斯身居丞相之位后,劝秦始皇收百家之言,以愚百姓,后又伙同赵高假授诏,弃扶苏立胡亥,终受五刑腰斩而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②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 (1) 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 .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 . “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 . 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2. (2) 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泪”?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中表达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诗句是
    2. (2) 《劝学》中“”两句强调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 (3) 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劝学》)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中国 70 年,是一部        、开拓创新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      ”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历史巨变。(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各种主义思潮纷纷亮相。多少轰轰烈烈,多少慷慨悲歌,多少        , 依然未能改变江山飘摇、神州陆沉的悲惨命运。诸路皆走不通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        找到了一条新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在纪念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推陈出新    气吞万里如虎     前赴后继           最终 B . 革故鼎新    气吞万里如虎     前仆后继           最终 C . 推陈出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前仆后继           终于 D . 革故鼎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前赴后继           终于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历史逻辑更深层地闪耀着 B . 更深层的历史逻辑,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闪耀着 C . 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闪耀着更深层的历史逻辑 D . 更深层的历史逻辑,闪耀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正确,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B .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历史再写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C .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历史再写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D .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八、选择 简答
  • 8. (2021高一下·麻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动员体能包含多种要素,        , 举重主要比力量,长跑主要比耐力,体操需要超强的柔韧性,羽毛球则看重协调能力。

    研究表明,在由影响竞技体育成绩的各种因素组成的金字塔中,最基础的底部是基础体能,往上是专项体能,再往上是专项技术,最上面才是竞技成绩。         , 有利于运动员保持稳定的竞技水平,从而延长运动生涯。

    一些优秀运动员,平时体能和身体素质训练大概占总训练量的70%。因此,要求运动员体能达标,         , 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三个句子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九、话题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对学习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观点;后来,唐代的韩愈又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师说》里表达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此后,人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材料二: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就没有文明的传播。在当今,学习对于我们有一种更加空前重要的意义。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挑战,都需要靠学习去充实自己。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请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内,不得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