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辽源市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

更新时间:2021-04-20 浏览次数:7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活用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 . 风乎舞雩,咏而归 D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毋吾也               ②加之师旅

    ③宗庙之事,会同       ④其礼乐,以俟君子

    A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3.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王见之,曰:“牛何之?” B . 技经肯綮之未尝 C . 则何以哉 D . 因之以饥馑
  • 4. 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舆薪之不见/莫之能御也 B . 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C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 . 何由知吾可也/未之有也
  • 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论纂(先师孔子)语言。 B . 《庖丁解牛》中的“文惠君”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 C .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D . 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称一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谷箫人

    贾平凹

    我患了病,工作没了心思,心里常常忧郁,在城里便住得腻了。到乡下河川地的姨家去,姨说,你去山里逛逛吧。闷着无事,我真走去了。

    我什么也不曾带,只捧了一支箫。自我烦闷起,这箫就是我的朋友了,我常常避着人吹;它是生长在秀水明山里的,有着清幽的嗓子,我不想让更多的人听着俗了它。它是我的。我的一腔烦闷全灌进它的肚腹,也只有我,才听懂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我带了我的箫,踽踽向山里去了。

    这里的山,不是那北方的土山,但又不是南方的峻岭,它就是它的,秀丽的,玲珑剔透的。山里可能很寒,什么杂木杂草也长不出,漫山到处便是竹子。

    此时正是黄昏,夕阳斜在绿梢儿上,红光里渗了绿的颜色,也显得柔和可爱多了。我吹起我的箫来,悠悠忽忽,原来在这空谷里,声调这么清亮,音色这么圆润;我也吹得醉了……我又到了我的境界去,这山,这水,这林子,都是有情物了,它们在听着我的烦闷。我吹着,想把一腔的烦闷都吹散。我愿意将我的箫眼儿,将我的口,变成那山巅上的风洞儿,永远让风来去地吹吧!

    这时候,我听见身后的竹林里,有“空!空!”的声音响起。在这寂寂的空谷,在这夕照的黄昏,除了我,还有谁肯在这儿呢?我收了箫儿,站起来,脚步挨进竹林去,那“空!空!”的声音却没了,竹子长得很盛,满枝儿“个”字,拂动起来,泠泠地响。

    我疑惑了,竹林悄然,唯有那草丛里,一点马兰花,妩媚地开放……我竟有些害怕了。

    “谁?!”我叫了一声,但没有音儿,额上沁出了一层冷汗。

    突然间爆起了一串咯咯声,空静的山谷里,是那样响,立即撞在对面山林里,余音在四下溢流。我惊愕间,竹林里闪出一个姑娘,一捻儿的腰身,那一双小巧的脚一踮,站在了我的面前,眉眼十分动人,动人得只有她来形容她了。我想,要不是《聊斋》中的那种狐女,便真要是这竹子精灵儿变的吧?

    “你?!”我恍惚中说。

    “我偷听你的箫了!”她一直在笑着,末了笑得嘎的一声。“你是城里人?有一肚子心思?”

    多少年来,谁这么认真地听过我的箫儿,谁又能听出它的意思呢?!没想这荒山野地,一个弱小女子儿,竟是我的知音!

    “你住在哪儿?”我问。

    她笑指山腰深处,我看见的只是卧着的白云,竹的深绿,那白云绿竹处的人家。这道河水儿就从门前流来的吗?

    她说她是来砍竹子的,砍了竹做那笛儿、箫儿的,大凡这里生产的竹乐,上面都刻有“空谷佳音”。我看我那箫儿,果真有这四字:噢,这伴我陪我的箫儿,竟有幸回到故乡来了!

    “你们这儿竹子能做箫?”

    “你瞧瞧,”她拿手里的砍刀敲敲身边的竹子,立即铮棱棱地颤响,“这竹子从土里一长出来,就是一株歌子,它从地里吸收七个音儿,就长出一个节来,随便砍一截儿来做个箫儿吹吹,就发出无穷无尽的音乐的。”

    她说得妙极了,像诗一样动听。突然那巧嘴儿一搐,收了那笑,说:“但你却辜负这箫儿了!”

    “哦?”

    她说:“这箫儿原本是给人带来欢乐的,可你却让它在哭,在怨;你在城里,为什么要来这儿一个人吹呢?”她竟问得这么厉害,足见这姑娘是我的知音了。

    “是的,我太烦闷了,在城里那么活着,就像你这么一个水灵人儿却深待在这荒山野地里一样,人生太烦闷了。”

    “烦闷?我才不呢!”姑娘又咯咯咯地笑起来了。她顺手指着一根小青竹说:“你看这根小竹子安安分分地生在这山野里,长大了能派那么多用场,它才不知道什么叫烦闷呢!我看你呀,是没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

    我说,是的。但我奇怪了,她怎么说这种话?在这么个地方,她这般年纪,也变得世故了?庸俗了?我就是在箫的哀怨里找到了我自己,就像这山溪流出山沟来才发现了出路吧。我突然问起她住过高楼吗?她说没有。问她吃过巧克力吗?她说没有。问她看过芭蕾舞吗?她说没有。她还是不懂我的啊!

    “但我知道你是人!”她说,“你总要吃五谷的。”

    她问起我来了,问上到那最高峰看过日出吗?我是没有的。问吃过山里的露水葡萄吗?我是没有的。问砍过这做笛儿、箫儿的竹子吗?我是没有的。

    “你让我像你们山里人吗?我何苦受这种罪?!”

    她笑声又起了,满山满谷都是笑的余响了:“山里只有我们的乐趣哩!要不能长出笛儿、箫儿?你用的心太多,脑子太紧张,像你这样的城里人,寿命才没有我们山里人长哩!”

    说完,她那小巧的脚儿一踮,轻腿软腰地闪入竹林去了。一会儿拖出一捆绿竹来,掮在肩上,顺条曲径儿一直走去了。

    我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她在那绿中走了,还听见那咯咯咯的笑声飘过来,似乎那笑声便一直留在这空谷里了,在那山上,在那竹叶上,在箫眼儿上,在我的嘴唇上。

    我站起身来,踽踽地往回走,我想起了我那住在河川地的姨,我想起了我那生活的工作的城市,我一直走,走出了这长满歌子和笑声的绿的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我”身体患病、内心苦闷杂乱而逃离城市来到乡野山间,既交代了“我”此次进山的原因,也是行文的感情脉络。 B . “空!空!”未见其人而先闻异响,紧接着写出了“我”由疑惑到紧张害怕的心理变化过程,为小姑娘的出场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C . 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写小姑娘的出现与离开,都抓住“小巧的脚一踮”这一细节,写出了小姑娘活泼可爱的形象。 D . 文中通过“我”与小姑娘的对话,将城市生活与山野生活进行对比,更坚定了“我”对山野生活的追求向往。
    2. (2) 文中的“箫”对于“我”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我”和小姑娘的相遇给“我”带来了哪些生命的启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虞、虢,皆小国也。虞有下阳之阻塞,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

    故晋献公欲伐虞、虢,荀息曰:“君胡不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彼受吾璧,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取之中厩,置之外厩。”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也。”荀息曰:“宫之奇知固知矣,虽然,其为人也,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之下也。”

    晋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之使者,其币重,其辞微,必不便于虞。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1]。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2]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公不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旋归四年,反取虞。荀息牵马抱璧而前曰:“臣之谋如何?”

    献公曰:“璧则犹是,而吾马之齿加长矣。”

    晋献公用荀息之谋而禽虞,虞不用宫之奇而亡,故荀息非霸王之佐,战国兼并之臣也。若宫之奇则可谓忠臣之谋也。

    (取材于《左传》《新序》)

    【注释】[1]翫: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2]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虞、虢共守之,晋不能也     禽:同“擒”,制伏 B . 宫之奇知固矣              知:同“智”,智谋 C . 吾享祀丰 , 神必据我         絜:同“洁”,洁净 D . 神所依,将在德矣           冯:同“凭”,依附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通心则其言略        其虞、虢谓也 B . 中知以上,能虑之     断其喉,尽其肉, C . 吾一日长乎尔            君胡不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 D . 遂受其币借之道      璧则犹是,吾马之齿加长矣
    3.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息献计,用屈地产的宝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作为礼物诱惑虞君。 B . 晋献公和虞君都爱慕财宝,缺乏远见,但对劝谏的态度却不相同。 C . 文末晋献公叹息宝马的牙齿随年龄而增长,流露出对荀息的抱怨。 D . 选文中的成语“假途灭虢”“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皆寓意深远。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王莽时为郡吏,政教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亨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后举孝廉 , 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任以郡职,上书荐平。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 , 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人或增赀就赋,或减年从役。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曰:“臣窃见琅邪王望、楚国刘旷、东莱王扶,皆年七十,执性恬淡,所居之处,邑里化之,修身行义,应在朝次。臣诚不足知人,窃慕推士进贤之义。”书奏,有诏征平等,特赐办装钱。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永平三年,拜宗正,数荐达名士承宫、郇恁等。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 , 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刘平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B .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C .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D .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本文中的“显宗”“更始”就是年号。 B . 孝廉是我国封建时代科举制设立的考试科目之一,意为孝顺亲长、廉能公正。 C . 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要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阕”是终了的意思。 D . 乞骸骨意为向皇上乞回骸骨,归葬故乡。这是古代官员请求辞职或休假的委婉说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平治政有方,取得卓著政绩。做郡吏时,治理有贼寇的属县,所到之处,社会安定,任全椒县令,增加百姓财富,减少服役年限,百姓心怀感激。 B . 刘平信守承诺,受到贼寇敬重。逃难时被贼寇活捉,他与贼寇约定,侍奉母亲吃完饭再来受死,后果然如约而返,使贼寇大为感动,因此得以活命。 C . 刘平笃行节义,舍身救护郡守。建武初年,庞萌在彭城反叛,为保护郡守孙萌,他爬在孙萌身上,受了七处伤;孙萌死后,他又护送孙萌灵柩回乡。 D . 刘平德才兼备,多次受到荐举。做济阴郡丞时,太守刘育器重他,委以重任;显宗初,尚书卜射钟离意称赞他性情恬淡,修身行义;两人都曾举荐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②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

    5. (5) 更始逃难时,刘平是怎样对待兄弟的孩子的?又是怎样对待母亲的?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 9. (2021高三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览镜

    孔平仲

    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

    朱颜惨淡尘埃满,白发萧疏瘴雾侵。

    自笑腐唇因苦学,谁知瘦骨为愁吟。

    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开篇点题,写诗人拂拭菱镜试图自照,却因见容貌改变而生感叹。 B . 颔联描写诗人生活贫困,居住的环境十分恶劣,布满尘土,瘴气入侵。 C . 颈联的“腐”字内蕴丰富,既是诗人的肖像描写,又点明其儒者特征。 D . 尾联诗人斥责镜子为“顽铜”,实则以镜喻人,流露出诗人的不平之意。
    2. (2)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10.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 (2) 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表现出诗人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
    3. (3) 《赤壁赋》中表达客人希望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的句子是:
    4. (4) 《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 (5)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6. (6) 李清照《声声慢》中“”两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词人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等,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7. (7)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 (8)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 ”。
六、选择题组
  • 11. (2021高三下·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12卷、560万字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以下简称《集成》)终于出版了,这是当代《史记》研究学人         , 付出二十余载心血的成果。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系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三千余年历史,体现中华民族          、传承发展的智慧和力量。《集成》通过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发掘《史记》的价值,探索其丰富内涵

    本书充分借鉴《史记》研究成果,爬罗剔抉,        。引用中国古代《史记》研究著作420余种、现当代《史记》研究著作260余种、海外汉学研究文献100余种、考古资料200余种,以及一批代表性学术论文。但本书并不限于单纯的资料        , 编次清晰,简而有序,能够对海量资料进行辨识和容纳。本书真可谓一部《史记》的“百科全书”。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宵衣旰食  源远流长  披沙拣金  会聚 B . 宵衣旰食  生生不息  探骊得珠  汇聚 C . 孜孜不懈  生生不息  披沙拣金  汇聚 D . 孜孜不懈  源远流长  探骊得珠  会聚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集成》通过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探索《史记》的丰富内涵,发掘其价值。 B . 《集成》以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探索《史记》的丰富内涵,发掘其价值。 C . 《集成》以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发掘《史记》的价值,探索其丰富内涵。 D . 通过《集成》吸收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用现代学术精神探索《史记》的丰富内涵,发掘其价值。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百科全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B . 海伦在莎莉文老师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下,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 . 澳门的成功实践表明,“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D . 包身工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七、语言表达
  • 1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①,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②?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其实③,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惑。

  • 13. 下面是一封投稿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首先非常荣幸和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来信,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时酷爱写作。近日看到杂志社发布的征文大赛资格选拔活动通知,现发去佳作一篇,请各位老师评阅。希望我的稿件能得到您的赞佩。无论入选与否,还望看一看。本人不胜感激!再次感谢!

八、材料作文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哲学家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从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我愿”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第三境界,婴儿,体现了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希望自己拥有怎样的人生状态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