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检...

更新时间:2021-04-16 浏览次数:79 类型:开学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这是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先后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历史文化名城考察调研,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城市文脉的关注。

    城市文脉是贯穿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血脉,是这个城市在漫长时光中积淀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个性。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保存好自己城市的文脉,因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资源和动能。今天,国人有能力在城市文脉保护中大有作为了。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其他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大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制度探索。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必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各地还制订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具体规章制度。这些具体细致的法规将会为城市文脉的保存延续发挥长久的积极作用。但是直到今天,总体上看我国城市文脉保存制度建设的路仍然很长,城市之间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普遍,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空白处需要填补,都有大量调查研究的具体工作要做。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发挥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城市文脉的保护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意愿比较积极。一般说来,企业更适合于需要投资并能得到回报的项目,社会组织更适合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个人则多做志愿者或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者配合,可以较好地推动城市文脉的保存。就中西部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最为常见的资金困难问题来说,企业的进入使市场资本参与进来,可以大大缓解这一难题。就东部城市文物保护人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来说,运用较为充裕的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服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做到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的辩证统一,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作为城市文脉载体的文物、遗迹、风俗都属于典型的文化资源,必须在保存完好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城市的重新组织进入百姓生活,才能发挥出传递文明、保存特色、启迪心灵的作用。在此,我们既要关注城市文脉保存的本真整体效果,又要关注城市文脉延续的长期久远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城市文脉传播的数字虚拟效果。后者是利用5G技术将城市文化资源虚拟化,使其获得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和延展方式。这是先进科学技术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开拓运用。

    对于城市管理者、建设者来说,一方面,应探索城市文脉的价值内涵、伦理特征、审美倾向。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认知通过街道布局、地名门牌、博物馆展陈、节日民俗活动甚至影视图书多层次立体式地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又能润物无声地滋养民众心灵,使城市文脉在延续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不断增强对自己城市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

    (节选自刘东超《保存好城市的文脉》)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保护城市文脉中第一重要的是让接地气的地方规章制度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 B . 鉴于我国城市文脉保存制度建设已臻于完善,因此国人已经有能力保护城市文脉。 C . 中西部和东部城市文物保护遇到的不同困境是因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D . 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滋养民众心灵是保存城市文脉的方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用习主席的话和他到文化名城考察调研的事实来表明国家已很重视保存城市文脉的现实。 B . 在论证我国目前要极力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性时,文章首先给城市文脉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 C . 文章按主次从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三方面论证社会力量在保护城市文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D . 讨论城市文物保护要更多惠及百姓的观点时,文章主要是从优先保护和合理利用两方面辩证论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既要加强对城市文脉的认知研究,又要注重采取实际行动来呈现对其的认知。 B . 保护城市文脉要保护好城市古建、文物等,这是因为它们身上留存有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C . 历史文化名城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保存这些城市的文脉有利于传承文化、延续历史。 D . 完好保存城市文脉的载体,可发挥出城市文脉在传递文明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全面进入百姓生活。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言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它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方言以其相对的独立性、长期的稳定性、唯一的地方性,书写着地方传奇,统一着地域文化。

    方言体现了地域文化的部分核心价值,方言是同一地域人们的情感认同,是共同历史和文化生活的载体,具有彻底的地方性。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方言会造成不同的文化心态,方言是地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因素,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

    (摘编自张玉霞《方言是地城文化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

    现代汉语方言大致被划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闵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和赣方言。在各方言中,北方方言又称为“官话”,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其次是吴方言,主要通行于浙江、江苏、上海、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人口约八千万,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建国以后,国家制定了推广普通话的基本国策,在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方言的使用人数在持续减少,方言的话语权不断被削弱。但是,就全国来看,这种状况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普通话使用者多,在农村及偏僻地区,方言使用者多;受教育程度高者,普通话使用较多,受教育程度低者,方言使用较多;老年人多说方言,青少年及儿童多说普通话。

    目前,我国大部分方言的消失趋势已逐渐明显,这不仅仅是推广普通话的原因,更多的是人们对待方言的态度导致了方言的使用率下降。例如有一些年轻人以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荣,他们不了解甚至厌恶自己的方言,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外地都很少使用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局限性。方言保护与推普工作可以并行不悖,应当鼓励人们说标准的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使人们普遍具备普通话运用能力,并在必要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这是坚持主体化原则。但推广普通话不是歧视方言,更不是消灭方言,只是消除方言隔阂。

    (摘编自赵菲《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

    材料三:

    为了加强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2015 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实施了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款智能翻译机逗乐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无论是四川话、东北方言,还是吴依软语,都被科大讯飞翻译机逐字逐句转换成汉语文本,再实时翻译成英文。

    科大讯飞输入法业务部副总经理、“方言保护计划”发起人李强军介绍,方言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归纳是方言识别的基础,有必要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地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

    开发“方言版”语音识别,还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语音交互产品。独具中国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还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

    (摘编自《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多彩乡音”》,“新华网”2019年8月29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部分核心价值一种重要体现,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地方性。 B . 有八千万左右使用人口的吴方言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仅次于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73%的北方方言。 C . 我国汉语方言的使用人数在不断减少,方言的话语权不断被削弱,主要与人们对待方言的态度有关。 D . 在普通话得到大力推广的背景下,普通话的使用人数与经济、教育水平和年龄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地方的人会因使用不同的方言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心态,方言是地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因素,因此成为区别不同文化区的重要标准。 B . 国家语委启动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建立方言档案,其目的是做好方言的学术性抢救工作。 C . 普通话与方言,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和谐共生,广大青少年应坚持主体化原则,具备一定的普通话运用能力。 D . 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发展方言识别技术,既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方言的整理和保护。
    3. (3) 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保护方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  佛

    冯骥才

    当锦盒被打开,我被拿出来放在桌上,来不及弄清这是什么地方,只见眼前站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老板,但他靠边靠后站着。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那神气好像他是佛。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肯定是秘书了。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儿便转过身向右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他大概就是陈主任了。

    在他们走进另一间屋子之后,由于距离太远,我就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能听到的都是“喝茶、喝茶”,过一会儿还是“喝茶”。又过些时候,老板似乎告别而去,他走时没经过我这间屋子。看来我被陈主任留下了。随后那年轻的秘书走进来,重新把我放进锦盒,轻轻关好。我好像被拿到什么地方放好,跟着我听见关柜门和上锁的声音。

    我以为从此要过一阵“深藏密室”的绝对平静的生活。我想得美!只过了几天时间,我就给人从锦金里拿出来放在桌上,陈主任陪着一个人对着我瞧。刚才秘书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我想,陈主任是不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黄老的年纪六十开外,谢顶,衣装考究,气度不凡。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他对我看得十分仔细,还几次用“不错”两个字夺赞我。在陈主任到另一间屋接听电话时,他紧盯着我胸前的瓔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好像发现了宝物。等陈主任听过电话回来,这黄老立刻把脸上惊讶的表情收了回去,对主任只淡淡说了一句:“东西不错,要想出手就交给我吧。”

    陈主任说:“交给你,我自然放心。”

    黄老说:“您的东西不上拍为好,我拿到香港去找买家。国内买家大都是土豪,只认鎏金铜像,要讲看历史看文化看艺术还得是人家欧洲人,肯出高价的也是人家。”

    陈主任说:“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

    黄老笑得露出牙来,说:“您下次去香港到荷里活老街那些古玩店看看就明白了,汉俑魏碑唐三彩,全是新出土的。只要肯出钱,什么东西都能出去。不单能出去,您要是咱这的人,在那儿买了几件东西还不用自己往回带,只管回来后到北京潘家园这边来取。”

    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

    黄老说:“那好,别的事我就和小袁秘书说吧。”说完便告辞而去。我就被装进锦盒,再装进他座驾的后备厢里。

    自从离开天津,我便找不到北了。我被转手好些地方,经手好多拨人,至少被十五六个人看过,而且是在各式各样的环境里,高贵讲究的,粗俗不堪的,一本正经的,文气十足的。我对什么样的环境毫不在意,这都是人间的各种把戏,我只求一己的清净。

    我的转机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我也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大一小两个放大镜仔细打量我。外国人这么看佛吗?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他脸上的胡子修理得很干净,根根见肉;牙齿像瓷器那么光滑透亮,金丝边的眼镜框后边一双蓝色的小圆眼珠专注地看着我。他那股认真劲儿给我一种好感。他有一个翻译,把他的话翻译成中文,说给我当时的经手人徐经理听。他说我身上刀刻的线条很深,刀法简练有力,只有宋人才有这么好的刀法。徐经理只是连说:“是、是、是。”这个外国人又说一句:“这种刀法,很像你们宋代北宗山水画使用的中锋的线条,非常有力,非常优美。”他跷起大拇指。

    徐经理只是点头,赔笑,说是。看来他没太听明白。难道中国人对自己的好东西还不如外国人懂?

    为了我,这个外国人至少到徐经理这儿跑了三趟。最后他们开始对我进行细的包装,当一些有弹性的细绵纸把我小心翼翼地缠绕起来后,我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了,我只能随遇而安了。过了很长的时间,当我被从一层又一层包装中取出来后,我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脸,红的、黑的、白的、满是毛的,全是外人对着我惊奇地张着嘴,其中一个竟然用不流畅的中国话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德国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

    他们不会相信我一个“木头人”能听见他们的话吧。我呢?则是惊讶自己的奇遇,我居然来到个从来没有佛也不信佛的世界中来。这样会更槽糕吗?我还会碰到怎样更惊险和古怪的遭遇吗?

    想不到吧,我现在已经是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的骄傲了。

    这里边有一个重要原因连我也不曾料到。在我一连串匪夷所思的经历中,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和把我“买”到德国来的那个外国人,都发现我身体一层皮壳下边,还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在我进了德里斯顿的博物馆后,那里的人请来些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了很多高科技,将我身上一些没有价值的表皮和污迹,一点点极其小心地除掉,这样前后居然干了半年。我没想到他们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大功夫,却渐渐将皮壳下边一千年前的色彩,美丽的朱砂、石绿、石青、石黄五彩缤纷地显露出来,叫我古物重光,再现当年的辉煌。

    我应该从此无忧无虑了吧。可是渐渐我忽然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吧。可是我的家又在哪儿呢?我是佛,一定来自一处遥远的庙宇或寺观,那么我始祖的寺庙又在哪里?

    (选自《小说月报》2019年第12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佛从老板手上再到陈主任、黄老手上,再被转手好些地方,最终落到外国的艺术博物馆,身世辗转,使小说一波三折,精彩迭出。 B . 黄老其实已经知道木佛的非凡身世,却故意隐瞒,很可能是想从中获得更多利益。作者借他之口揭示了官员受贿、文物走私黑幕的冰山一角。 C . 外国人请来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很多高科技,耗时半年让木佛再现辉煌,可见他们看中的是木佛的外在价值,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行家。 D . 文末写木佛渐渐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人们关于中国文物为何会遗落异国他乡的思考。
    2. (2) 请概括并分析陈主任这一人物形象。
    3. (3) 小说以“木佛”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

    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谕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谕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成。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丁母忧,服阕 , 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 , 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

    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有删改)

    【注释】①渊圣:即宋钦宗赵桓。其弟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宋人因以“渊圣皇帝”或“渊圣”称钦宗。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B . 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C . 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D . 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宣和、绍兴,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多选用吉样的字眼,首创于汉武帝。 B . 服阕,按古代丧礼制度,父母去世须穿丧服守丧三年,刚穿上丧服开始守丧被称为服阕。 C . 朔望,古代把每月的初一叫朔,每月十五叫望,古人常在这两天向尊者行朝谒之礼。 D . 致仕,古代指官员交还官职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又称致事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廖刚正直不阿,不畏权贵。他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掌权,论奏并不顾忌;后来因郑亿年之事,又得罪权臣秦桧。 B . 廖刚仁厚爱民,颇有信义。邻郡出现盗贼,官吏都逃走,百姓都听命于廖刚;盗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听从他们的规劝散去。 C . 廖刚深谋远虑,胸有大略。他认为皇帝应该挑选建立自己的亲兵,并提醒皇帝会稽非久驻之地,应该建设好建康,以防后患。 D . 廖刚坚持原则,敢于直谏。高宗带领群臣遇拜钦宗,廖刚劝谏说不但要向兄长行君礼,更要行兄长之礼、家人之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刚谕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

      ②郑亿年与泰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林景思

    尤 袤

    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

    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

    后夜相思眇①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注释】①眇,同“渺”。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 B . 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先贬后褒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C . 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 D . 这首诗从交游相识写到相知恨晚,然后写到相别不舍,最后抒发相思之悲。
    2. (2) 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赤壁赋》中,苏子所唱的“”两句,抒发了志向求而不得的忧伤。
    2. (2) 《劝学》中,荀子以“假舆马”“假舟楫”为例,得出“”的结论。
    3. (3)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心境类似于《逍遥游》中的“。”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联合国的研究报告发出_____________,今年共有25个国家会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将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尽管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各地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据统计,我国每年在消费环节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支撑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多地餐饮业协会发出推行“N—1点餐”模式的倡议。“N—1点餐模式”并不是要教消费者__________点几个菜,而是旨在探讨要以何种心态点餐。“N—1”表面是减量,实质则是“自持”。时至今日,不少人在外用餐,尤其是社交聚餐时,_____________一副“不差钱”“菜越多越好”的做派。(   )。而推行“N—1”,就是给餐桌做减法,给人心丢包袱,要以“自我克制”取代“无度放纵”。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预警      随即      具体      仍是 B . 警告      当即      具体      总是 C . 预警      当即      究竟      仍是 D . 警告      随即      究竞      总是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各地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 B .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各地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危机意识。 C . 我国粮食生产尽管连年丰收,但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各地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 D . 尽管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始终各地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则是意图以夸张的物质消费来建构身份认同,再则是对感官刺激、口腹之欲无节制满足,二者是其背后的驱动逻辑 B . 其背后的驱动逻辑,一则是意图以夸张的物质消费来建构身份认同,再则是对感官刺激、口腹之欲的无节制满足 C . 一则是对感官刺激、口腹之欲无节制满足,再则是意图以夸张的物质消费来建构身份认同,二者是其背后的驱动逻辑 D . 其背后的驱动逻辑,一则是对感官刺激、口腹之欲的无节制满足,再则是意图以夸张的物质消费来建构身份认同
八、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我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①。居家主要是教育家人孝悌、勤俭和读书等。②,在历代家训中,孝悌被看作是人伦大节,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勤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如“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历代家训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大多数家训都认为教孩子读书,不仅是为了寻求上达之路,③。如曾国藩就要儿子读书,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处世就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追求、行为以及与人相处,古人讲求的立志、择友和忍让等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9. (2020高三上·永安期中)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年服贸会于9月4日在北京开幕。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进博会、广交会一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2020年服贸会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会议将举办全球服务贸易峰会、高峰论坛、成果发布等7类活动,从而搭建面向全球的展示、交流、洽商、合作平台。

九、话题作文
  • 10. (2020高三上·章丘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