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沙坪坝区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1-01-26 浏览次数:14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        推动科技创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 , 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        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中形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国,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鞠躬尽瘁      魁首     默默无闻    择善而从 B . 呕心沥血      翘楚     当仁不让    择善而从 C . 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见贤思齐 D . 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见贤思齐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B . 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 C .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 D .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 .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 .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D .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三上·武威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 . 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 .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 . 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 . 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 . 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 . 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 B . 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 . 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 . 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智能技术不断革新的大浪潮中,实体书店该如何作为,才能彰显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拥有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阅读,正确认识阅读人群。凡是用眼睛与耳朵去做的事情,都可以称之为阅读。承载知识与信息的各种纸质与非纸质媒介形态,都是人们赖以阅读的工具。因此,阅读人群应该是所有拥有视觉、听觉等能力的普罗大众。其次,我们要认识实体书店在人们阅读选择中的正确地位。原来人们几乎100%依靠报刊图书获取知识与信息,现在这一方式可能仅占比10%,甚至还会更低。再次,我们要正确认识实体书店的社会价值与人类价值,把它做成融通各种阅读社会心理的文化空间。

    (摘编自刘建华《实体书店,通向文化空间》,《人民日报》2019年7月18日)

    材料二:

    自互联网进入图书行业以来,处于作者与读者中间环节的实体书店,逐渐被拥有同等功能的网络平台所取代。此外,由于图书行业的利润原本就较为稀薄,再加上阅读方式改变、经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冲击,许多以卖书为主业的实体书店越发举步维艰。但是,在政策和资本的助力下,实体书店在销售服务、空间体验等方面转型升级,逐步摸索出“图书+餐饮+文创+休闲”的多元业态融合经营模式,实体书店的整体行业发展有了回暖趋势。

    目前,新型实体书店的经营产生了新一轮同质化倾向,小清新风格外观、咖啡茶饮、文化创意产品,似乎成为新开书店的“标配”,基本体现不出书店的个性以及与主打图书的联系。可想而知,时间的流逝会使“高颜值”带来的引流效果不断减弱。

    在大众产生审美疲劳之前,“高颜值”的新型实体书店必须紧密围绕书店的文化特色和图书的选品特点,开展多元混合业态经营,让图书售卖从边缘回到中心。此外,新型实体书店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获取每一位客户的深度需求,从而为消费者画像。当前,一个书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新型实体书店还应通过业务交流和培训,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书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让其深度认可书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自觉成为书店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无论如何,政策及资本助力之下的实体书店“开店热”无法让实体书店真正“脱圈”,因为真正需要拯救的不是实体书店,而是国民阅读的氛围和环境。

    (摘自张华、刘满元《实体书店终究还是要把“顾客”成“读者”》、《光明日报》2019年9月25日)

    材料三:

    在电子商务和网络书店的挑战下,传统店铺和实体书店面临种种经营困境。但与此同时,一批隐身街区巷弄、藏匿地库阁楼的独立书店,却由于坚持特色定位、多种经营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独立书店正作为一个微型文化综合体,通过特色的文化定位和环境打造,以书籍展售、主题展览、演讲座谈、读书沙龙等多元经营,在激烈竞争的商业实践中勇敢探索互联网时代“书店+”模式的生存法则。纸质阅读是网络阅读的有益补充,独立书店成为精英文明、经典文化守护者,是传统阅读文化和社区邻里文化的捍卫者。独立书店彰显的不仅是小众市场的精英目标和特立独行的文化定位,更是一种对独立的文化理念、精神信仰的坚定守卫。独立书店正是以这种价值观为核心依托,通过空间生产的多重场域建构,实现空间生产的多维拓展,展示独立书店的“书店+”模式的经营力量。

    (摘编自向勇《独立书店的价值定位与营造策略》)

    1. (1) 下列对独立书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对于些小清新风格外观的新型实体书店,隐身于街区巷弄等偏僻角落的独立书店,未必会有“高颜值”带来的引流效果。 B . 同样是多元经营模式,独立书店采取的是书籍展售、主题展览、演讲座谈、读书沙龙等经营方式,在商业实践中探索着自己的生存法则。 C . 作为一个微型文化综合体,独立书店坚定地守卫着经典文化、传统阅读文化、社区邻里文化等各种文化,彰显了特立独行的文化定位。 D . 面对电子商务、网络书店的挑战,独立书店以目标精准、定位独特的价值观为核心依托,展示了互联网时代“书店+”模式的经营力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技术不断革新的大浪潮中,正确认识阅读,正确认识实体书店的地位和价值,实体书店才有可能彰显独特的社会价值,拥有时代意义。 B . 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进入图书行业经营成本不断上涨,这些因素给实体书店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C . 虽然整体行业遭遇了寒冬,但在政策和资本的助力下,实体书店摸索出了新的经营模式。随着开店数量的增长,实体书店将摆脱困境。 D . 关于实体书店,材料一从认知角度分为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材料二则对实体书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两则材料各有侧重。
    3. (3) 目前新型实体书店如何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脸  面

    朱成玉

    老许年轻的时候,二人转唱得好,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人称“铁嗓子”。他和村里几个爱唱爱跳的人合伙组了一个小剧团儿,挨个村子去唱。那时候老许已经娶了黑妞做老婆,可是他的心渐渐就野了,不在家里,就连黑妞生孩子他都没有在家。黑妞一共给他生了两个孩子,他却连抱都没抱过一下。

    有时候忙不过来,很多演出都得推掉。那时候,谁家有个大事小事的,都以能请到老许的小剧团为荣。老许不是谁的面子都给。

    老许人长得精神,却总是我行我素。家里的活儿都由黑妞一个人包了,黑妞倒也不恼。她总觉得,能找到老许这个多才多艺的人,她脸面有光。

    老许觉得自己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不管咋的,会唱二人转,人也算风流倜傥吧,可是自己的老婆却是丑巴巴的,他总觉得很没脸面。

    终于,老许提出了离婚。黑妞闹了很久,也换不回老许撒丫子跑掉的心。刚强的黑妞把孩子都留在身边,他净身出户,却也乐得逍遥。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他忽然就回来了,瘸了一条腿回来的。他瘸的那条腿,是被别人打的。村里有人说,老许铁定是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情,把人得罪了。

    他变成了一个老头儿,精神头也没了,再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

    他就想到了回家,他以为他的家还在。是的,家还在,只是空了,空得只剩下悲凉。

    黑妞也算对得起他了,知他迟早有一天会回来,也没个落脚的地方就把这房子给他留,他变得不爱言语,老了,他才知道什么是脸面。整天躲在自己的屋子里,怕见人。一个坏了名声的人,脸面就被撕破了。

    他从别人口中得知,黑妞和孩子们现在过得很好,两个孩子都参加了工作,而且都是很体面的工作,一个是税务官,一个是检察官,他们都在城里住着高层。听着别人赞叹自己的孩子,他的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难过的是孩子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高兴的是,他觉得自己在孩子身上又找回了一些脸面。

    他的脚一到下雨天或者下雪天,会钻心地疼,根本走不了路。“报应啊!”他捶着那条腿,一遍一遍对自己说。

    那天,下了很大的雪,屋子里冷得很。他无法走路,只能爬着去外面取了一捆柴火,然后爬着往灶坑里添柴火,总算把灶坑点着了。他会一次性做很多饭,然后每天就着咸菜吃剩饭,苟延残喘地活着,他却从没想到过死,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盼着什么。

    愧疚像长了利齿的虫子,撕咬着他的心。他再怎么难过,也不敢给黑妞和孩子打电话。

    而城里的黑妞也听说他回来了,却始终不肯去见他,孩子们也怀着怨恨,迟迟不肯原谅他。老许是在年三十死的,那天,他给自己包了点儿饺子,还喝了几口酒,然后就开始唱,一直唱到嗓子沙哑,邻居们听着,觉得瘆得慌,鬼哭狼嚎一般。

    两个孩子时不时地会给他寄些钱来,但就是不肯见他一面。就算死,那两个孩子也没来坟上给他上过一炷香。

    “不管咋样,总该要立块碑吧,那毕竟是你们的亲生父亲。”黑妞对两个孩子说。

    两个孩子想了半天,终于决定请石匠刻一块碑。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在碑上刻他俩的名字,因为他们俩都是有身份的人,他们不想因为这个被人诟病的父亲而丢了自己的脸面。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交代老许的才艺和他对自己两个孩子的态度,这既为下文写他走红作铺垫,也为后面两个孩子不愿理他,老许最终孤独死去埋下伏笔。 B . 从没想到过死的老许死在年三十,小说以万家喜庆的欢乐氛围反衬老许死时的孤独凄凉,既加重了老许的悲剧色彩,也谴责了人情的冷漠。 C . 小说结尾写两个儿子听从母亲的话为老许立了碑,但却没有刻上他们的名字,这实际上暗示读者,老许因荒唐而失去的脸面至死也找不回来了。 D . 从人性的角度看,黑妞是美好的,她与老许父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从主题的角度看,黑妞这一形象也让读者于灰暗中得到了一点安慰。
    2. (2) 小说围绕“脸面”展开情节,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概括。
    3. (3) 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许,有人说是老许的孩子们。请谈谈你的看法。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

    王统照

    正是江南好风景:

    几千里的绿芜铺成血茵,

    流火飞弹消毁了柔梦般村镇,

    耻恨印记烙在每个男女的面纹,

    春风,吹散开多少流亡哀讯?

    正是江南好风景:

    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

    江流中,腐尸饱涨着怨愤,

    火光,远方,近处高烧着红云,

    春风,再不肯传送燕雏清音。

    正是江南好风景:

    到处都弥满搏战尘昏,

    一线游丝粘不到游春人的足跟。

    朋友,四月天长还觉春困?

    你,卧在你的国土,

    也有你的家乡,你的知亲?

    正是江南好风景:

    遍山野一片“秋烧”春痕,

    谁的梦还牵含着水软山温?

    祭钟从高空撞动,滴血红殷,

    你听清否?这钟声——

    可还为旧江南的春日晨昏?

    1938年春末

    (选自《王统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正是江南好风景”,一看到标题,人们就会产生对江南春天的美好想象:桃花盛开,绿草成茵。 B . “几千里的绿芜铺成血茵”“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写的是日本侵华战争给江南带来的灾难。 C . “到处都弥满搏战尘昏”,黄昏时分硝烟弥漫,中国人民已经从血泊中站起来,展开反侵略的斗争。 D . “祭钟从高空撞动”,既写出了生者对死者的祭祀和悼念,也写出了生者为死者报仇雪恨的决心。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一节首句都用“正是江南好风景”领起,并在诗句末尾以冒号总提下文,反复吟唱,以突出和强调。 B . “正是江南好风景”是反语,实际上是抒发诗人对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惨绝人寰的灾难无法忍受的悲愤。 C . “血茵”“流火”“桃花血”“腐尸”这些意象与“江南好风景”所带来的联想和想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D . 诗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细腻地刻绘出一幅幅凄惨可怖的景象,控诉着日寇杀人放火的罪行,激发人民斗志。
三、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仕周,尝奉使邓至国及黑水、龙涸诸羌,前后降附三十余部。及还,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武帝将谋出兵河阳以伐齐,弼进策曰:“齐氏建国,于今累世,虽曰无道,尚有其人。今若用兵,须择其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帝不纳,师无功。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弼策。于是募三辅豪侠少年数百人为别队,从帝攻拔晋州,身被三疮,苦战不息,帝奇而壮之。以功拜上仪同。

    宣帝嗣位,为守庙大夫。时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陈昶击之。弼为监军,谓昶曰:“宜选精骑,直趋祈连之西。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彼劳我逸,破之必矣。若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军行迟,虏已出塞。其年,弼又从梁士彦攻拔寿阳,除浍州刺史。司马消难之奔陈,弼追之不及。遇陈将樊毅,战于漳口,自旦及午,三战三捷。开皇初,以前功封平昌县公,入为尚书右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上尝亲临释奠,弼与博士论议,词致清远。上大悦,谓群臣曰:“朕亲睹周公之制礼,见宣尼之论孝,实慰朕心。”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并州总管必属亲王,其长史、司马亦一时高选。前长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为并州长史。

    炀帝即位,拜刑部尚书。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推许。帝颇忌之。时帝渐好声色,尤勤远略,弼谓高颎曰:“昔周天元好声色亡国,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言:“长城之役,幸非急务。”有人奏之,诛,天下冤之。

    (节选自《北史·宇文弼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 B . 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 C . 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 D . 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翻译不正确的是(   )
      A . 帝不纳,师无功(竟:最终) B . 此路,真上策也(邀:拦截) C . 物议多推许( 见:意见) D . 有人奏之,诛(坐:因……获罪)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宇文弼胸有韬略,安抚有方。在周朝为官时曾经奉命出使邓至国、黑水、龙涸等羌人部落,前后使三十多个羌人部落归降,因此得到朝廷重用。 B . 宇文弼博学多通,见解高远。他通晓周朝的礼制,文才兼备;与博士们议论事理,言辞脱俗,见解深刻,深得皇上赞赏。 C . 宇文弼善于谋略,屡立战功。武帝大举讨伐北齐,采用了他的策略;他设伏围歼击退突厥;率军攻下寿阳;与陈国将领樊毅大战,三战三捷。 D . 宇文弼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他正色凛然,百官畏惧害怕他;他直言炀帝沉湎声色,劳役百姓,因为奸人告发而被隋炀帝杀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帝攻拔晋州,身被三疮,苦战不息,帝奇而壮之。

      ②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

四、古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祝英台近

    刘 过

    笑天涯,还倦客。欲起病无力。风雨春归,一日近一日。看人结束征衫,前呵骑马,腰剑上、陇西平贼。

    鬓分白。只可归去家山,无田种瓜①得。空抱遗书,憔悴小楼侧。杜鹃不管人愁,月明枝上,直啼到、枕边相觅。

    [注]①种瓜:秦末召平,本封东陵侯。秦亡,召平家贫,乃于长安城东门外种瓜为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雨春归,一日近一日”两句描写春归日促、生气蓬勃,反衬自己漂泊、劳碌、衰病之困顿。 B . “结束征衫,前呵骑马,腰剑上、陇西平贼”等句描写征人整装出发的场景,表达杀敌的渴望。 C . “只可归去家山,无田种瓜得”这两句用典,表现自己告老还乡后却没有田园种瓜的清贫生活。 D . 下阕末尾写杜鹃“月明枝上”啼鸣,移情于物,责怪“杜鹃不管人愁”,以衬词人忧愁之深重。
    2. (2) 词中说“杜鹃不管人愁”,“愁”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 以“木”与“金”的变化设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2.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美周瑜虽是儒将打扮,却轻松战胜对手。
    3. (3) 《出师表》中,诸葛亮用两句充分表达了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初心,也暗示了先帝创业的艰难与困顿。
六、名著阅读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9月8日,武汉大学举行本科生开学典礼。一名未被选中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的学生自行上台希望展示自己准备好的演讲,工作人员及时对该生进行了劝离。当晚,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敢于展现自我体现了武大青年可贵的勇气,但再强烈的个人意愿也不应随意打破公共秩序的边界。”此事引起不少网友的质疑:“机会不是这样争取的,还是要遵守规则”;“金子总会发光,急于表现自己反而让人讨厌”。也有网友表示可以理解,“该同学有勇气打破常规是难能可贵的,校方应该让他发言”。武大校刊也开辟专栏对此事进行讨论。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武大新生的身份,向武大校刊“争鸣”专栏投稿,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认识,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