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1-01-19 浏览次数:1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选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 . 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 . 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 .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 (2) 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 . 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 . 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 . 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 (3) 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 . 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 . 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 . 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5. (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

    “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我”就在心里认为那是“家”,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B . 米考伯太太也想过很多办法试图帮助家里克服困难,比如招房客到家里住,并挂名“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但效果不好。 C . “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这一句话米考伯太太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他们生活极端穷困的现实状况。 D . 米考伯太太总是回忆过去的生活,言外之意是过去生活条件优越,这说明她是一位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比如外貌、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为我们展示了米考伯夫妇的性格特点。 B . 选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为我们展现了米考伯夫妇一家的生活境遇。 C . 选文第二段两处括号的作用一是说明米考伯夫妇一家的困窘,二是表现米考伯夫妇二人的心理特点。 D . “我”认为米考伯太太跟米考伯先生一样,都是能屈能伸的人,这一评价充分展现了“我”对米考伯夫妇的钦佩之情。
    3. (3) 请结合选文,分析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点。
    4. (4) 文中详细描写鞋匠讨债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 3. (2020高一上·高青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果店里陈列出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那些水果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还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象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1. (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 对偶、对比、夸张 B . 比拟、比喻、对偶 C . 排比、比喻、对比 D . 拟人、排比、夸张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天很高,是蓝的,也很亮。冬季没有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伏天的暴雨也没有挟着冰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玮,字纯玉,渭南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劾中人魏朝及东厂办事官郑如金罪,如金坐下诏狱。二人皆中官冯保心腹也。初,张居正以刑部侍郎同安洪朝选轻辽王罪,衔之。后其党羽劳堪抚福建,希居正意,讽同安知县金枝捃摭拾朝选事,堪飞章奏之。命未下,捕置之狱,绝其饭食三日,死,禁勿殓,尸腐狱中。朝选子都察院检校竞诉冤阙下,堪复飞书抵冯保,削竞籍,廷杖遣归。至是,玮白发其事,并及堪诸贪虐状,堪免官。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余斤犯者立死玮皆极陈奏其害。诏立枷如故,余从玮言。以母病,不候命擅归,坐谪桃源主簿。三十年,抚保定。初,军壁天津,月饷六万,悉派之民间。玮役军大治水田,以所入充饷,民方缓之。岁比不登,旱蝗大水相继,玮多方振救,民皆德之。帝亦出内帑佐之。所条荒政,率报允。畿辅矿使倍他省,矿已竭而搜凿不已,至岁责民赔纳。玮累疏陈其害,诏罢。进刑部侍郎,召为右都御史,督仓场。进户部尚书,督仓场如故。大僚多缺,命署戎政。已,又兼署兵部。玮乃举德立行修足备任使者。曰:“苟更阅数年,陛下即欲用之,不可得矣。”弗听。四十年,以兵部尚书掌左都御史事。玮素负时望,方欲振风纪,而是时朋党势成,言路大横。会南畿巡按御史荆养乔与提学御史熊廷弼相讦,玮议廷弼解职候勘。廷弼党官应震、吴亮嗣辈遂连章短玮。玮累疏乞休,帝皆慰留。无何,吏部以年例出两御史于外,不关都察院。玮以失职,求去益力,疏十余上。明年七月稽首文华门,出郭候命,始予告归。天启四年卒,赠太子太保 , 谥庄毅。

    (节选自《明史·孙玮传》)

    1. (1) 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斤/犯者立死/玮皆极陈奏其害/ B . 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余斤/犯者立死/玮皆极陈奏其害/ C . 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余斤/犯者立死/玮皆极陈奏其害/ D . 是时/厂卫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余斤/犯者立死/玮皆极陈奏其害/
    2. (2) 下列对文中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诏狱,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 . 刑部,中国古代政府部门之一,主要掌管法律刑狱。其长官为刑部尚书。 C . 内帑,指的是官员的俸禄,在有灾害发生时,皇帝有时会暂时停止发放,调拔这笔钱财赈灾。 D . 太子太保,是古代的三公之一,职位次于太师、太傅。亦指太保,太子老师之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孙玮敢于进言,请求解除酷刑。他极力陈述当时官员胡乱处理百姓的诉讼案件、判案连累无辜、定罪外加罚款以及用立枷等的危害。 B . 孙玮注重人才。向皇帝建议,一定要及时选用人才,以免悔之不及。可惜皇帝没有听从。 C . 孙玮敢于承担责任。因巡按御史荆养乔与提学御史熊廷弼互相攻击一事而失职,孙玮被应震和吴亮嗣联名上书,他多次上疏求去。 D . 孙玮不畏强权,敢于揭发罪行。他揭发劳堪各种贪污残暴的行为,劳堪也被免去官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岁比不登,旱蝗大水相继,玮多方振救,民皆德之。

      ②已,又兼署兵部。玮乃举德立行修足备任使者。

    5. (5)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孙玮出京担任地方官时,为百姓做了大量的事情。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释】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 (2) 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四、情景默写
  • 6. 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 (1) 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里仁》中的“”这两句话来概括。
    2.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 (3) 李白在《将进酒》中表明诗人蔑视权贵句子是:
五、语言表达
  • 7.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补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艺术越小众品味越高雅,那么无人欣赏的艺术就是最高雅的艺术了。

    ①如果知音越少作品的水平越高,

    ,那么百岁老人就是世上学问最高的人了。

  • 8.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新闻报道。不超过30字。

    (本报讯)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自1989年创设至今,历经30届。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也是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日前,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下简称白玉兰戏剧奖)各奖项提名名单已经产生,共有主角奖提名演员19名,配角奖提名演员 10名,新人主角奖提名演员6名,新人配角奖提名演员4名。

    9月29日晚,“根深花绽放 今宵月更圆——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题之夜暨2020中秋戏曲晚会”在东方艺术中心举办,揭晓本届白玉兰戏剧奖各奖项名单。全国各地的历届及本届白玉兰奖得主六十余人将齐聚主题之夜舞台,共同回顾白玉兰奖戏剧奖三十载发展历程、展望白玉兰与戏剧的美好明天。

    本届白玉兰戏剧奖终身成就奖授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奖掖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做出的突出贡献。

六、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诗歌除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