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0-12-22 浏览次数:1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变成了热线,其中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会感到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过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材料二: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取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三:

    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新高考改革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业安排和规划。因此,学生如何安排课程、如何考试、如何选专业、如何录取、如何自我管理等取代“唯分数论”,成为高中生涯教育的关键。目前,我国生涯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在高中教育阶段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生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高中生涯教育不仅包括学生三年学业规划,也包括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即高中阶段学生对高中课程的整体选择和安排、对未来大学专业的初步选择、对未来大学的选择等,只是学生整个人生生涯规划中的初始阶段。它直接影响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影响人的终身发展。因此,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不断调整并继续发展的。但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都应建立在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的基础上。正如台湾师范大学副校长宋曜廷所说,学生应在“知我”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抉择,进而进行职业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各项课程、活动等较之初中明显增多。“走班制”浪潮下,学生的课程选择已多达20种(6选3)或35种(7选3)。再加之高中阶段各种选修课和活动课,学生的选择权大幅增加。而学生的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大学专业和学校的提前规划和选择。因此,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自主规划升学。即在学生人生的初步选择阶段,高中生需要客观认识自我,学会选择,培养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在新高考改革下,学生学会选择是其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建立在自我评估、自我分析后的选择,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高考改革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选择,要求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专业,全面考虑,有目标地选择高中课程和大学专业。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大学生因为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了解不够,导致他们想重新选一次自己的专业。 B .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同时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毕竟未来是多变的,适应很重要。 C . 对学业、职业与人生的规划是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 D . 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便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学生选择专业的现状入手,通过具体的数据,可以得出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有着重要作用的结论。 B . 材料二紧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话题,谈及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注意事项和做法,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C . 因为高中生涯教育,只是学生整个人生生涯规划中的初始阶段,直接影响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影响人的终身发展,所以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D . 围绕“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话题,三则材料展开讨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让我们对这一话题有了更深的认知。
    3. (3) 结合材料,下面各选项中的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走班制”盛行,学生课程选择种类增多,学生选择权大幅增加,学生只有提升选择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前规划和选择大学专业和学校。 B . 马云曾确定淘宝的远大目标:做中国的eBay,于是他搞了免服务费(交易佣金)的模式,但此模式真实的交易率很低。为了提高真正的成单率,于是出现了支付宝,从此创造了世界上电子商务绝无仅有的中国商业模式,也让中国快速进入了无现金社会。这个例子能很好地佐证材料一中体现的观点。 C . 因为新高考改革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业安排和规划,所以分数已经不再重要,学生如何安排课程、如何考试、如何选专业、如何录取、如何自我管理等才是高中生涯教育的关键。 D . “自己能力不够,可请他人代劳”“占时太多,得不偿失”“计划赶不上变化,没必要进行规划”,有些人因此认为高中生没有必要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4. (4) 请为材料三划横线处补上各段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不超过20个字)
    5. (5) 如果想要十年后有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认真学习,你还要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做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①。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②。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 “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旧棉袄“有几个破洞”体现了江昉先生生活朴素艰苦,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体现了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 B . 文学中常常用到“无声”的艺术,文中①②两处“不语”都体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和不舍之情。 C . 孟嵋和李之薇的父亲都深明大义,支持孩子投笔从戎,反映了父辈的爱国之情;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D . 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共赴国难的青春学子群像,不仅可以为一个时代“立传”,更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渲染气氛,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 B . 本文语言庄重典雅,描写细致形象,“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一细节突出嵋技艺娴熟和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C . 小说从人物活动方位的变化入手,多方位、多层次地刻画不同的场面,塑造不同的人物。比如,江昉老师讲课的场面,刻画江昉的形象;与无因的谈话,展现孟嵋的内心世界。 D . 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
    3. (3) 本文塑造了积极投身革命的青年学子形象,请你结合文本,探究一代学子拥有崇高品格的原因。
    4. (4) 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节选

    (乙)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 (1) 秦观《劝学》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 .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 .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 .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 . 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 . 《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 .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 . 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 . 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 . 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②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5. (5) 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 (1) 反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浑然一体。开首两句点出了风细柳斜、生机蓬勃的景色,体现了“春未老”的特点。 B . “暗”字写出了寒食节时烟雨笼罩千家万户的阴沉景象,流露出词人黯然沉重的心情。 C . 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既表达了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又表达了词人借此以自我解脱的情思。 D . 本词运用了拟人、对仗、象征等手法,将所见之景和所抒之情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2. (2) 标题往往是词作内容的高度概括,那么本词是如何围绕标题来展开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四、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意思是一致的。
    2.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由过去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发出了“”的悲叹,感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3. (3) 《老残游记》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描写了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
    4. (4) 《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
五、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穿过食品间,后院是个依山开辟的葡萄园……这些琴手曾经都是著名乐团的乐师,年岁大了,到酒店来拉琴。别以为 ①          。你给他们钱,他们顺手把钱折成小方块,很优雅地别在琴柄上端。他们只想把音乐(    )你饮酒的乐趣里,维也纳称这种音乐为“施拉梅林音乐”。这个音乐之国退休乐师的演奏水平,决不亚于一般国家大乐团中的领衔高手。他们说,到这儿来拉琴,主要是为了享受。他们这样说,是不是因为这家酒店曾是施特劳斯经常(    )的地方?施特劳斯坐过哪个座位?留下哪些(    )?无人能说。但这位圆舞曲之王写过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居然叫做(    )在哥灵精如同在家一样(    )。哥灵精究竟什么样呢?

    黄昏后,你穿过重重叠叠的树影,踏着铺石板小径,进入这家老店。在后院的葡萄架下,寻一个好座位。长条的木板桌椅都漆成淡绿色,带着此地农舍由来已久的风格。挂在葡萄藤上的旧式风灯,将密密实实的巴掌似的葡萄叶照得深深浅浅,饶有画意。你刚坐定,殷勤的酒家便送上一杯当日新酿的葡萄酒;这芬芳、透亮,似有魔法的液体尚未使你入醉,琴手在身边拉出的美妙华尔兹旋律就叫你心醉了。在那些撩动人心的乐曲声中,酒杯在你激动的手中一晃,②         , 这不正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那瑰丽光华的诗意么?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融入 惠顾 故事 “ ” B . 溶入 惠顾 故事 《 》 C . 融入 光顾 轶事 《 》 D . 溶入 光顾 轶事 “ ”
    2. (2) 请在文中 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挂在葡萄藤上的灯盏将巴掌似的葡萄叶照亮,饶有画意”,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7. 下面是一位学生在“教师节”给自己初中老师发的短信的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时常感念恩师。曾记您在报告中的一得之见,令我茅塞顿开。感谢您曾惠赐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指正我的错误。您是杏林高手,您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前程。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丁点心意,请您收了!

    改成   ② 改成  ③改成  ④改成

  • 8. 下面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会徽”,请仔细观察图标,写出该会徽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六、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线吧!华彩少年》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一档台网互动少年成团选秀节目。令人关注的是,央视这次选秀节目和其他电视台、网络选秀节目不同,央视重视选手的文化素质,第一个考验竟然是笔试。

    制片人董艺在采访中回应了笔试环节:华彩少年,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风少年,所以他们首先得爱祖国、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知和认同感,并且通过自己在新时代的创演方式来进行表达。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术业有专攻”,专业能力才是选拔的关键,文化素质考核环节没有存在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