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调研...

更新时间:2020-12-26 浏览次数:1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学不可以(停止)              虽有槁(同“曝”,晒干。) 而江河(横渡)                   而闻者(明显,清楚) B . 小学而大(遗忘)                士大夫之(类) 今其智反不能及(竟,竟然)      作《师说》以之(赠送,赠予) C . 谗人(挑拨离间)之                 信而疑(被)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感到痛心)    上帝喾(称道) D . 寥廓(失意,不畅快)            挥斥方(强劲有力) 浪飞舟 (阻止)                  谁沉浮(主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   )。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      ”,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         而不相往来的            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           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就是一种“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法无天    鸡犬相闻    小国寡民    相安无事 B . 无所顾忌    鸡犬桑麻    蕞尔小国    相安无事 C . 无法无天    鸡犬桑麻    蕞尔小国    平安无事 D . 无所顾忌    鸡犬相闻    小国寡民    平安无事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各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B . 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C . 在各方面和西方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D . 有很多方面和西方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自动的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B . 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就是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一种“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C . 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就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D . 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二、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土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人类社会中,地缘基于血缘,并与血缘密不可分。“生死于斯”的地域固定了人和地的因缘。 B . 以血缘关系构建的群体,人口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集居,因为养活群体的土地需要不断扩大。 C . 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由此可见,我们的籍贯和姓来自我们的父亲,这就是“血缘”。 D . 离乡漂泊的人只能费尽心思插进其他已经存在的社群,而一般不能独立自主地成长为新的社群。
    2. (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血缘上的亲疏表现为地域上的靠近,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可见“地”的关联派生了社会关系。 B . 土地报酬递减律限制了人口繁殖引起的向内的精耕,并进而逼迫社群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C . 乡土社会中地缘缺乏独立性,无法自主构建形成合力的社群。基于血缘的地缘构成现象在乡土社会非常显著。 D . 乡土社会中地缘脱离血缘、从而形成两者分离的情况相当少见。在乡土社会,居住年限并不十分重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分封制时期的诸侯国是基于血缘的稳定社会,血缘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而当时的地缘则是血缘关系的投影,且两者密不可分。 B . 当代中国的特色乡村中,新时代农民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诗意田园生活,农民工开始返乡安居,达到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C . 加拿大有很多地名与欧洲有关联,可见人们在离开欧洲来到北美后,仍然保持与原来乡村的血缘的联系,从而否定空间的分离。 D . 自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因当时中国乡土社会血缘关系的强大,无法有效融入,从而形成了繁衍至今的客家人。
  • 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表现对其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也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体现了香雪的倔强、自尊心强。 C . 作者将香雪对代表知识文化的铅笔盒的追求和其他山村少女对外在物质的渴慕与向往对比,褒扬香雪,批判其他山村少女。 D . 作者讲述的山村少女香雪对美好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
    2. (2)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部分人物的心理。
    3. (3) “外来者”故事——有着现代文明背景的外来者来到一个闭塞、落后的传统空间中,由于这个“外来者”的闯入,原先的文明、文化、社会秩序发生了某些或隐或显的变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常见命题。请结合文本,分别从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小说是如何讲述“外来者”故事的。
三、语言表达
  • 5. 《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从哪几个方面评论《离骚》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6. 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欲望一层上说这是不错的,可是这里却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这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并不是想考虑性善性恶,而是从人类生存的事实上发生的,如果我们,远远地站着,像看其他生物一般的看人类,我们可以看见人类有着相当久的历史了,他们做了很多事,这些事使人类能生存和绵续下去,好象个人的健全发展和社会的完整是他们的目的。但是逼近一看,拉了那些人问一问,他们却说出了很多和这些目的毫不相关的欲望来了。你在远处看男女相接近,生了孩子,男女合作,抚养孩子,这一套行为是社会完整所必需的,如果没有孩子出生,没有人领孩子,人类一个个死去,社会不是会乱了,人类不是断绝了么?,他们却对你说,“我们是为了爱情,我们不要孩子,孩子却来了。”他们会笑你迂阔,天下找不到有维持人类种族的欲望的人,谁在找女朋友时想着这种书本上的大问题?

  • 7. 请为下面一段文字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9月17日,阿里云总裁张建锋在2020云栖大会上发布了阿里云第一台云电脑“无影”,这是一台长在云上的“超级电脑”。

    根据张建锋介绍,只需将一张名片夹大小的C-Key上连接一块屏幕,就可以进入专属云电脑桌面,访问各种应用和文件,可随时在云端扩充算力,进行办公沟通、设计建模、动画渲染等操作。未来每个人都可以在云上拥有一台超级电脑。

    无影可以随时在云端扩充算力,不仅具备传统电脑的所有能力,还能够做传统电脑不能做、做不好的工作,例如动画渲染、制图设计、软件研发等对计算性能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场景。无影支持无限扩容,单应用资源可弹性扩展至104核CPU、1.5T内存,轻松应对高性能计算需求。

    此外,无影支持按需配置性能,同等性能下价格是传统PC的一半,同时支持无限升级,不需要3-5年就要淘汰更换一次。无影所有数据存储在云端,不怕电脑丢失更不怕病毒,与阿里云数据中心享有同级别的安全防护能力。

四、文言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 , 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 (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B . 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C . 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D . 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则诸侯鲁矣                       图:谋算 B . 大臣未                           附:附和 C . 三晋                             却:打退 D . 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坐:因……而获罪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军攻打鲁国,鲁君任命吴起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有人诋毁吴起,鲁君就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B . 吴起为生恶性毒疮的士兵吸吮脓液,士兵母亲听后痛哭,认为儿子将会为吴起效死。这从侧面体现吴起屡建奇功的原因之一是怜恤士卒。 C . 田文担任魏相,吴起不悦,但田文的剖析让他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 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戚暴乱攻击吴起,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不慎射中悼王尸体。太子继位后,诛杀夷灭射中悼王尸体者七十余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5. (5) 为什么太史公认为吴起在楚国“刻暴少恩”?
五、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 B . 上片最后两句,虚构西楼旧忆。后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闲”字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C .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 D .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自怜没有好办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为人垂泪,反映出自己的凄凉心境,词情感人。
    2. (2) 灯烛是照亮诗词情感意蕴的经典意象。请阅读下面关于灯烛意象的诗句,分类整理并说明理由。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韩翊《赠李翼》)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李商隐《无题》)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

六、情景默写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2. (2)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 (3)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七、小作文
  • 11. 名著微写作。《乡土中国》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请你为《乡土中国》拟写一篇介绍词,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向高一新生介绍这本书,不少于50字。
八、命题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温度随处可感。冰水混合物0℃,人体37℃,是自然的温度;罗兰·巴特和史铁生倡导的写作零度,是艺术的温度;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帮助是社会良心的温度。你对温度的感受是什么?……

    请以“温度”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