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无锡市澄西片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

更新时间:2020-11-26 浏览次数:17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 人的正常体温为39.5℃ B .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 .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70℃ D . 让人感觉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5℃
  • 2. 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

    甲: 月球上的宇航员靠无线电交谈

    乙: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丙: 听不到玻璃罩中的闹铃声

    丁 : 蝙蝠靠超声波来探测飞行

    A . 甲和乙 B . 乙和丙 C . 丙和丁 D . 甲和丙
  • 3. (2019八上·滨海月考)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 .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 . 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 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 4. (2019八上·梅江月考) 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 在校园周围植树 B . 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 . 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 . 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 5. 下列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 . 植物园内清晨轻盈的雾的形成 B . 太阳岛湿地中荷叶露珠的形成 C . 松花江里冰雪消融的过程 D . 冰雪大世界中雪的形成
  • 6. 我们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列“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B .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的“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C . 打开热水瓶的盖子时,瓶口周围的“白气”是瓶内的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 . 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一团团“白气”,这是河里的水的汽化现象
  • 7. (2019八上·自贡期中) 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

    A . 相等 B . 甲高于乙 C . 甲低乙 D . 不能判定
  • 8. (2018八上·南京期中) 下列是我国北方冬季发生的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水蒸气在树枝上凝华成冰晶,形成雾凇 B . 屋顶的积雪会熔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锤 C . 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由于水蒸气液化,眼镜片上会起雾 D . 邻居家孩子堆的雪人因发生升华会逐渐变小
  • 9. (2020·天河模拟) 如图是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图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   )

    A . B . C . D .
  • 10. 透过绿玻璃看蓝纸是黑色的,这是因为(  )
    A . 绿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 B . 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绿玻璃与绿玻璃发出的绿光混合成黑色光 C . 绿玻璃几乎全部吸收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绿玻璃 D . 绿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绿玻璃
  • 11. (2019八上·巴州期末) 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上形成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 . 太阳的虚像 B . 太阳的实像 C . 太阳的影子 D . 树叶的虚像
  • 12. 《墨经》中最早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奠定了量子通信的基础.下列选项中光现象的原理与《墨经》中这一解释不相符的是(   )
    A . 雨后彩虹 B .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C . 瞄准射击时的“三点一线” D . 凿壁偷光
  • 13. 小娟随家长到某餐厅吃饭,站在餐厅门口2s后.电动玻璃门自动向两侧平移打开,下列对小娟在左右两侧玻璃门中成像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B .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玻璃门之间的距离 C . 在两侧玻璃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 . 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 14. 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 . 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 . 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镜面反射 C . 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 . 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15. (2020·遵化模拟) 为便于测量或观察现象,实验中我们经常会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
    A . 可以在鼓面上放纸屑,通过纸屑跳动高度反映鼓面的振幅大小 B . 在研究蜡烛熔化特点的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使蜡烛受热均匀 C . 为了显示光在空气中传播路径,可以在空气中喷洒烟或雾 D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跳棋子的像更清晰,我们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
二、填空题
  • 16.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吸引了全球目光.当现场观众听到“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时,就知道是习近平主席的声音.现场观众是根据声音的特征来判断的,这个声音通过传播到现场每位士兵和观众的耳中,每个阅兵方队在行进时看上去都整齐划一,他们是根据光的做到的;由于光的(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使各个方位的观众都能看清阅兵方队.
  • 17. 如图甲所示,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在医院里我们还经常看到如图乙所示的“静”字,这是在控制噪声.

  • 18. 如图,将一根长约30cm的钢锯条一端紧压在桌面的边沿,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锯条使它振动,可以听到钢锯条发出的声音,若要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时应保持钢锯条不变,改变 (以上选填“拨动力度”或“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观察到钢锯条振幅发生了变化,同时听到的声音也不同.

  • 20. 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选填“次声波”、“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m(海水中声速是1500 m/s).此声呐(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 21.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1. (1) 煮鸡蛋、玉米棒子等用水,而炸油条、麻花等用菜油,这样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不同;
    2. (2) 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碗或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较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而使油污(填物态变化)的缘故;
    3. (3) 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是常温下通过的方法变成液体储存在打火机中;
    4. (4) 小明在浴室中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不敢摸,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出没有水滴的那根是水管.
  • 22. 在织布厂里,常有干湿泡温度计,干湿泡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构成的,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包着湿布的温度计的示数要比另一个温度计的示数(选填“高”或“低”),干泡温度计示数为15℃时,表示当时的气温(>/=/<)15℃.在相同室温的条件下,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值越大,就表明室内空气越(填“干燥”或“潮湿”).
  • 23. 如表,为几种物质的沸点,如果在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物质

    液态氧

    液态氮

    二氧化碳

    沸点/℃

    ﹣180

    ﹣196

    ﹣78.5

  • 24. 电视遥控器用(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遥控器不对着电视机,而是指向其它不同方向有时也能实现遥控,这是利用了光的(选填“直线传播”或“反射”);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三种色光合成.
  • 25. 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小红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26. 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白屏上,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让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的是区域,能识别人民币真伪的是区域,若在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上一块透明的蓝色玻璃,则看到白屏上呈现颜色的光.

  • 27. 如图所示,是用于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装置,关于碘锤加热方式有AB两种方案:A是将碘锤放在热水中,B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由于碘的熔点是112℃,所以选择(选填“A”或“B”)方案较好,另一种方案容易出现现象.实验时在碘锤的上方放少许冷水,其目的是

  • 28. 把微小放大以利于观察,这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图是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A为激光笔,B、C是平面镜,P为台面,未放重物时,激光束反射在屏上的光斑为点D,当把重物M放在台面P上时,台面将发生微小形变,此时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光斑向D点的 (选填“左”或“右”)侧移动.

三、作图题
四、实验题
  • 31. 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1. (1) 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比较图乙中BC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在BC段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温度(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 (2)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① 装如图丙的实验装置时,对M、N两个铁圈高度的定位,(选填:需要/不需要)点燃酒精灯,先固定铁圈(选填M或N),再固定另一铁圈的高度;

      ② 你指出图丙中实验操作错误之处是,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数据记录如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98

      ③第3min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上面戊图中的(填“a”或“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④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有同学认为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将温度计从沸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填“高”或“低”);

    3. (3) 生活中使用的电烙铁的烙铁头是一种合金.所谓合金就是不同金属(也包括一些非金属)在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融合物或冷却后的固态.如表列出了几种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其中难以与表中其他金属形成合金的是

      金属

      熔点/℃

      1535

      1083

      419.5

      962

      1064

      沸点/℃

      2750

      2567

      907

      2212

      2807

  • 32. 如图所示,用易拉罐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做小孔成像实验.

    1. (1) 利用它观察烛焰的成像时,孔对着,(选填“烛焰”或“眼睛”),可观察所成的像;
    2. (2) 该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3. (3) 将蜡烛靠近针孔照相机少许,烛焰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4) 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可在照相机上看到倒立(选填“三角形”、“圆形”或“烛焰”)的像.
  • 33.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 (1) 实验前,应将纸板放置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时针方向转动;
    2. (2) 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3. (3) 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
    4. (4) 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____________.
      A . 仍在纸板上呈现 B . 被纸板挡住 C . 在纸板前方
  • 34. 如图是某班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 (1) 小露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放置在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

      ① 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主要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② 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③ 该实验利用的研究方法是

      ④ 实验时,小露应在(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2. (2) ① 小柯在实验中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② 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四组数据如表,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 35. 如图为一位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对“立竿见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1. (1) 首先,老师请小明同学在图中画出清晨7点和上午10点,同一根竹竿同一地点在太阳下的影子(要求将影子用L标出),请你完成(“•”表示太阳).
    2. (2) 从这两张图比较来看,你发现影子的长短与有关.古代人利用这个规律创造发明了日晷,并以此来粗略测量
    3. (3) 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课后和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①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减少的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②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答:应当保持短木条的长度不变以及不变,改变,测量相应的影子长度L并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规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