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教...

更新时间:2020-11-03 浏览次数:14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敦煌9月2日电    今年暑期,莫高窟客流量频繁逼近承载极限。尽管有启动数年的旅游开放新模式来平衡激增游客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但短时“客流扎堆”仍威胁着这处古老遗址的安全。莫高窟8月接待了约50万人次的客流,这就意味着,莫高窟约四分之一的全年接待游客量都集聚于一个月内,像“洪峰”一样涌来。而一年里的其他时间,这里“一点也不拥挤”。于是出现有时“挤爆头,”有时又接待量不足的现象。

        中国政府已采取相应措施去解决自然和文化遗产可支持利用方面的问题,并在八达岭长城、故宫博物院、布达拉宫、和梵净山等世界遗产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       ),这样才能准确判别到底多大的游客量会带来对文物的危害以及游客体验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关部门深思,如何明确过度开放造成的损害?如何平衡遗产点之间的游客分布?或许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证明、量化过度开放造成的损害,考虑在缺乏游客的遗址鼓励发展旅游业,使我国旅游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1. (1)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敦煌9月2日电   今年暑期,莫高窟客流量频繁逼近承载极限。 B . 于是出现有时“挤爆头,”有时又接待量不足的现象。 C . 并在八达岭长城、故宫博物院、布达拉官、和梵净山等世界遗产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D . 需要有关部门深思,如何明确过度开放造成的损害?如何平衡遗产点之间的游客分布?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个情况就导致了约有四分之一的莫高窟游客量像“洪峰”一样,在这一个月内蜂拥而至。 B . 这就意味着,莫高窟全年接待总量的约四分之一的游客都集聚在一个月内,像“洪峰”一样涌来。 C . 该月有四分之一的游客,聚集出行,于是莫高窟景区就出现了游客像“洪峰”样涌来的情况。 D . 这就意味着,莫高窟全年接待的游客的四分之一,大约都集聚于一个月内,像“洪峰”一样涌来。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游客承载量的确定应该有一个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 B . 我们要从上到下重视这个问题,积极献言献策 C . “过度旅游”问题虽然很复杂,但必须得到解决 D . 只要对客流量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调查及大数据计算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脉延续,国之强大,离不开赓续历史传统、守护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可以说,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包括国粹艺术、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成热潮。“故宫跑”、京剧“潮”、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活跃在各大平台,不仅越来越有时代风尚,而且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伴随着传播热度的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换言之,文化热,不能热在一时,而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应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的背后,藏着对其支持与扶持的紧迫性。仔细观察一些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多数是因为某个“IP人物”的带动而进入人们视野。这是好现象,却也值得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何更有持续性?如何能百花齐放?如何能激发内生动力、散发外在魅力?思考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大有裨益。

        这就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弘扬传统文化,既是传播的过程,又是研究的过程,归根结底都要立足于对其深入研究。这几年,围绕敦煌的文化话题之所以火热,与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不无相关。人们不仅知道敦煌文化,而且了解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代表的研究文化,更是借助诸如《敦煌飞天》的芭蕾舞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才能真正既“活”又“火”。

        这就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敦煌文化为例,其文化风格之丰富、文化样态之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历史上的中西文明交流,这是互相学习借鉴的成果。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再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展、交流互鉴提供了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就能学习借鉴到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应该说,中华文化之伟大在于包容互鉴,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需要秉持包容精神。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我们追随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必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人民网评:如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重视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是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B . 某个“IP人物”的带动可以带火一些传统文化,但不具有持久性,因此并不值得提倡。 C . 只要深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就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D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赓续发展也是推进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紧紧围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这一论题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分析透彻、条理清晰。 B .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传统文化热潮的冷静分析,也有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 C . 文章以敦煌文化为例,巧妙证明了既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又要加强学习交流与借鉴。 D .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对新时期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见解。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非常重要。 B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如《经典咏流传》《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诗词大会》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C . 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是好事,但要想让它“火”得持久,就需要让它“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近我们的生活。 D .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否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关键。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慕课作为线上的学习平台,一头连着教育资源,一头连着无数学子。

        中国慕课建设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带小、强带弱、同心同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数量上来说,上线慕课数量由2017年的3200门增加到12500门,增加近3倍;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到2亿多人次,增加近3倍;从结构上来说,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逐步拓展到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建立起覆盖所有专业门类的慕课体系。如今,我国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幕课,促进“互联网+教育公平”》)

    材料二:

        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有媒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2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许更不乐观。按照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正是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但在这之下掩藏的知识鸿沟,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

        因此,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系列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如先登录打卡,学起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理性审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

    材料三:

        近年来,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慕课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限制,激发了全新教学生产力,引发了教育模式革命性变化。慕课的建设与应用,不仅能促进大范围内优质资源共享还可以探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变轨超车”。

        当然,新兴事物总要在探索中逐渐成熟,我国慕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同质化课程较多、重复建设严重,在线教学“静悄悄”、有效互动不足、有效应用不够、易形成“资源孤岛”等诸多问题。只有对慕课进行升级改造,才能打造成真正的“金课”,发挥其学习化势效力,推动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技术的变革。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慕课教学生态,才能让慕课真正融入课堂,开辟混合式教学新形态。当前,许多慕课平台堆积大量教学视频资源,但缺乏教师有效引导和管理,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并无本质差异。对此,必须做到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例如将视频中的互动、知识点测试、主题讨论、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发散学习、在线互评等多种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打造混合式教学。

        注重在线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索在线教育规律,才能有效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不仅要探索其自有的特殊教学规律,还要将其与传统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相结合。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在线测量和分析师生的教学行为和轨迹,促进因材施教。

        进一步开展慕课跨机构、跨部门合作,才能释放全新活力。就慕课建设而言,高校可以就某一学科领域整合国际国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方便学习者了解本地无法获得的课程材料、相关数据和技术。

    (摘编自《光明日报》《把慕课打造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金课”》)

    1. (1) 下列做法不属于理性对待“慕课”的一项是(   )
      A . 依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精品课程来学习。 B . 为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积极收藏、报名精品课程。 C . 可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开始学起,再逐步过渡到部分专业课。 D . 结合自身实际选好课程后,确保每节课登录、打卡,按照要求学习。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慕课建设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但课程完成率低,可能只有4%~15% B . 慕课发展迅速,其学习人数由5500万人次增加到2亿多人次,而这2亿多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 C . 教育水平和互联网使用水平是导致社会学习者慕课完成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这些人的首要任务是学起来。 D . 若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就算慕课平台上堆积了大量优质课程,也与传统课堂没有本质差异。
    3. (3) 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如何才能有效推动中国慕课建设行稳致远。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兵

    刘跃清

        这次军务科又让李副营长去送兵,送的是路途最远人数最多的重庆籍退伍兵。

        李副营长成为“送兵专业户”源于几年前的一次送兵。那次是旅里第一批老兵离队,军区首长像主持剪彩仪式一样照例前来送行,站台上锣鼓声、叫喊声、奔跑声乱糟糟的,大家见惯了。轮到李副营长送的老兵队伍登车时,他双手提至腰际,小步跑到队伍前,一声断喝,整队,以一套干净利索的报告动作,向在场的最高首长报告:首长同志,某某地区退伍老兵应到多少名,实到多少名,现在准备登车返乡,请指示!

        他的声音是从胸腔吼出来的,站台上一片嘈杂声都被掩盖成背景音乐。

        那个头发白得耀眼的首长一愣,微微挺胸,大声命令:出发!周围的声音小了,老百姓放慢了脚步。当兵的就是不一样,即使是退伍也像出征。

        从那以后,李副营长总是被安排送兵。他那套报告词也渐渐被完善、固定下来。

        李副营长送兵也送出了经验。老兵退伍前一星期,确定他送哪个方向的兵后,他要到各营连兜一圈,把每个老兵情况摸遍,谁是党员,谁的脾气性格比较怪,谁家有什么困难……他做到心里有本账。出发前一天,他会去军需科找到管理蔬菜大棚的兵把新鲜的黄瓜、西红柿摘上几大箱;去宣传科借上十几副扑克、军棋,以及一些过期杂志;去旅医院开上一些治疗感冒拉肚子的常见药品;再买一些瓜子、方便面、火腿肠放在卡车上,带上火车。

        送兵比接兵更难。接兵带的是一群稚气未脱的细伢子,好招呼。送兵带的是经过摔打的“老杆子”,他们虽然受部队教育数年,但也是形形色色的,他们中有的有伤有痛,有的思想疙瘩没完全解开,有的父母离异不知道回到哪边去,等等。当然,明事理的兵大多不会为难送兵干部,就怕脾气不好的时候,像气球,一根针尖碰一下就炸。送兵干部由军务和干部科反复比较权衡后确定,选的是那种责任心强,遇事沉着老练有办法,能当机立断的“老疙瘩”。

        这批重庆兵里,李副营长了解到一营三连有个下士班长,军事训练蛮好的,大小工作都拎得上手,年终总结全班还立了集体三等功。就在老兵退伍前,下士家里突然遭火灾,营连为他发动了募捐,闹出很大动静。在走与留之间,下士写了留队申请,上级没批。这是替士兵家庭着想,也是出于管理方面的考虑。三连指导员说起这件事时很是惋惜。

        一路上,李副营长很多时候和下士坐在一起,打牌,啃黄瓜,他和下士打对家,他俩老是输,嘻嘻哈哈喝水或往脸上贴纸条,像在营房里一样。一路歌声,笑声,倒也平安。

        送兵要送到家。送兵干部必须把全体老兵送到所在县(区)人武部,办好交接手续后,才算完成任务。对于“重点人(家庭情况特殊或在部队受过处分的)”要送到家,使尽浑身解数和三寸不烂之舌做好其家人的安抚工作,真恨不得自己像孙悟空一样。

        李副营长已经记不清去过几个老兵家,当兵的人都知道,李副营长去送兵之后,不要试图找他,他的手机始终处于通话状态。

        李副营长送兵回来两天了,大白天躺在宿舍蒙头大睡,不吃不喝,冬眠一样。通信员敲门报告,有政治部首长找。李副营长窃喜,自己干副营三年了,这次干部调整,莫非……

        政治部组织科那个黑脸少校刚一提及,他就爽快承认了。是有这么回事,很久以前一个送兵干部教给他的“经验”,他送过一两次兵后就这么干了。出发前几天,他从军务科拿到老兵的车票后,马上去火车站退票窗口退掉一部分票。检票时,面对百十号英气逼人的老兵,当他把厚厚一沓车票往前一递,检票员大致数数,不会那么认真,要“三方(票、人、证)合一”确认后才放行。这有可能是人多来不及,更多的是出于对军人的信任,对他们为国奉献光荣返乡的尊重。火车上,百十号老兵集中在一个车厢,自娱自乐,老百姓不会过来,乘务员也是匆匆而过,不会查票。

        李副营长说一分钱也没有落他口袋。路途远,伙食费定额,常有意想不到的开支他最怕看到老兵忧都的眼神,和他们家里寒气逼人的拮据,碰到这个时候他就悄悄塞上一点儿,尽管帮不上多大的忙,但他心安。李副营长说这些话时眼眶发红。

    李副营长说送兵不苦不累,只是心揪得难受,看到昔日的战友,红红火火的一群人,最后就剩下自己孤零零地往回走,心情如初冬的山河,满目辽远萧条苍凉,如果再落小雨或飘小雪,地上湿滑,更加凄惶。这次送重庆兵,最后和几个老兵分手时,他请他们在嘉陵江边一个火锅店撮了一顿,望着老兵远去的背影,再看看雾霭中的山城和滔滔江水,远处近处传来汽笛声、吆喝声,心里什么滋味都有。他是第一次来重庆,有退伍兵邀他玩几天再走,也有退伍兵请他去家里坐坐,他都婉言谢绝了。

        李副营长没有问,从哪掌握的消息。如今网络信息壮会,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迎春花盛开时,李副营长被安排转业。走的时候他扶住“勇士”车门号啕大哭,身边有一群兵送他上车,但没有人送他回家。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送兵比接兵更难”用接兵之难衬托送兵之难,送兵既有控制送兵场面之难,又有关照复员兵的思想情绪之难,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 . “他俩老是输,嘻嘻哈哈喝凉水或往脸上贴纸条,像在营房里一样”真切地体现了李副营长对下士的关心,深化了人物形象。 C . 纵观整篇小说,没有精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精巧的情节架构,虽直白明了,但却充满魅力,使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D . 本文是一篇反映军旅生活的作品,描述了和平时期军旅生活的基本样态和军人的情感,书写了普通军人身上的亮光。
    2. (2) 小说人物贵在典型,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李副营长这一形象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之藩北平。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太祖崩,皇太孙即位,纳齐泰、黄子澄谋,始削藩。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天子闻炳文败,遣曹国公李景隆代领其军。九月戊寅 , 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王语诸将曰:“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景隆闻王征大宁,果引军围北平,筑垒九门世子坚守不战。十一月庚午,王次孤山,逻骑还报曰白河流澌不可渡。王祷于神,至则冰合,乃济师。景隆遣都督陈晖侦敌,道左,出王军后。王分军还击之,晖众争渡河,冰忽解,溺死无算。辛未,与景隆战于郑村坝。王以精骑先破其七营,诸将继至,景隆大败,奔还。十二月,景隆调兵德州,期以明年春大举。王乃谋侵大同,曰:“攻大同,彼必赴救,大同苦寒,南军脆弱,且不战疲矣。”二月癸丑,至大同。景隆果由紫荆关来援。王已旋军居庸,景隆兵多冻馁死者,不见敌而还。夏四月,景隆进兵河间,与郭英、吴杰、平安期会白沟河。乙卯,王营苏家桥。己未,遇平安兵河侧。王以百骑前,佯却,诱安阵动,乘之,安败走。遂薄景隆军,战不利。暝收军,王以三骑殿,夜迷失道,下马伏地视河流,乃辨东西,渡河去。庚申,复战。景隆横阵数十里,破燕后军。王荡其左,景隆兵乃绕出王后,大战良久,飞矢雨注。王三易马,矢尽挥剑,剑折走登堤,佯引鞭若招后继者。景隆疑有伏,不敢前。高煦救至,乃解。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王奋然曰:“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乃复以劲卒突出其背,夹攻之。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景隆溃而南,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

        秋七月壬午朔,王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诏:“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

    (节选自《明史·成祖本纪》)

    [注]①燕王: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后文简称“王”。②天子:这里建文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B . 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C . 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D . 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戊寅,我国古代历法中,经常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可用于纪年、纪月、纪日。本文出现的天干地支都是用来纪日的。 B . 九门,古代宫室制度,天子居所九门,后因用以指宫廷,亦代指京城。文中即指北京城的九座城门,明成祖所建。 C . 世子,即太子,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为王位、君位合法继承人。明清两代,亲王的嫡子得封为世子。文中世子即朱棣嫡长子。 D . 玺书,帝王诏敕的别名。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以绳扎好,用泥封固,加盖玺印,故称玺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成祖知己知彼,常能百战不殆。他对自己的对手李景隆、吴高等的性格非常了解,因而往往能够准确判出对手的动向从而克敌制胜。 B . 明成祖因势利导,能够把握时机。在巧渡白河时,利用河面结冰的时机,安全过河;在大同之战中,巧妙利用当时的天气,将对手置于困境,不战而屈人之兵。 C . 明成祖富有谋略,屡次击败敌手。在与平安兵的作战中假装败退,引诱敌军混乱后战无不胜;在与李景隆的决战中,假装挥鞭召集援军,李景隆担心有诈不敢前进。 D . 明成祖作战勇猛,善于激励将士。面对越来越多的南军,燕军将士尽皆胆寒,形势岌岌可危。明成祖激励将士只有进攻,才可退敌,最终前后夹击,大败敌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

      ②王三易马,矢尽挥剑,剑折走登堤,佯引鞭若招后继者。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录事赴饶州

    皇甫冉

    北人南去雪纷纷,雁叫沙汀不可闻。

    积水长天随远客,荒城极浦足寒云。

    山从建业千峰出,江至浔阳九派分

    借问督邮才弱冠,府中年少不如君。

    (注)①录事:低级官吏,相当于今天的秘书,低于掌书记。饶州:在今江西,治所在今鄱阳。②建业、浔阳,分别指金陵和江州,即今天的南京和九江。③督邮:汉代官名,职责是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归太守管辖。唐官制无此官名,这里代指地方官。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题目,交代了送李录事赴任时的季节与天气,纷纷大雪渲染了凄冷的环境。 B . 颔联动静结合,描写李录事旅程中所见之景,实为诗人想象,点染了旅途之苦寂寒冷。 C . 颈联对仗工整,交代李录事此次去饶州要经过金陵、江州等地,暗指赴任路途之遥远。 D .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收到言简意赅、含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2. (2) 本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的观点。
    2.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
    3. (3) 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嵌入星宿名,极言山之高危,又刻画出了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
    4. (4) “人生短暂”总是引起古人无数的感叹,曹操曰“譬如朝露”,在《赤壁赋》中,客则云“”。
    5. (5)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河为喻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6. (6) 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的慨叹的句子是:“”。
六、语言表达
  • 8. 南粤中学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报告。下图是文佳同学语文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请据此补出对话空缺处的文字。要求:语言连贯得体,每处不超过20字。

    文佳:老师好,从学习分析报告看,我三次的阶段学习评价都没有达到目标,我是否要在作文上花更多的时间,您能给我提些建议吗?

    刘老师:从图上看,你努力的主要方向并不在作文。你看看真正的短板在哪里呢?

    文佳:哦,,需要加倍努力

    刘老师:对的,“语基不牢,地动山摇”。你再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文佳:让我仔细看看,,还要加强

    刘老师:成绩时高时低,你要在这个板块多下点功夫

    文佳:谢谢老师!我明白了,原来学习不能只盯着分数,关键是

    刘老师:没错,学习要有的放矢,科学分析。

  • 9. 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主任在家长会上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简洁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各位家长,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领导对大家的光顾,表示衷心的敬意!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拨冗参加家长会,这是对自己孩子的垂爱,也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有几件事情要与各位通报一下。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突袭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媒体也纷纷倡导养成文明习惯:“拒食野味,走向文明”“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弘扬垃圾分类,扮靓美好生活”等等。这受到大多数民众的点赞,当然也有人说:“我年纪大了,不太适应这些文明习惯!”还有人说:“原先的习惯,难以改变!”,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不必在意。”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中学生身份,给全校师生写一封倡议书,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