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产业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考...

更新时间:2020-10-19 浏览次数:13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一下·六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        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其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在海外圈粉无数。李子柒的海外走红,(        )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海外传播。如何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        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      , 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视频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龙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         , 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荣获  ②交融  ③自怨自艾  ④脱颖而出 B . ①荣获  ②交互  ③孤芳自赏  ④锋芒毕露 C . ①荣膺  ②交融  ③孤芳自赏  ④脱颖而出 D . ①荣膺  ②交互  ③自怨自艾  ④锋芒毕露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B . 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C . 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D . 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这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B . 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C .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D . 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二下·江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 . 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 . “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 . 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 . 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 . 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 . 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 .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 . 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塞罕坝每年的生态效益

    我国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释放氧气55万吨

    提供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

    森林覆益率达到23%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 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区市的全覆益。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问责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祥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编自南方网,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 .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区市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C . 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D . 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几代人的努力,给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B . 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C . 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D .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3. (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英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枚“咝咝”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时的心情,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他举起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开头写“她”被英雄事迹打动,充满崇敬,最后一段的回忆照应第一段情节,表现出“她”对英雄自始至终的崇拜与敬仰。 B . 小说语言意蕴丰富,颇具艺术表现力。文章开头“她”眼中噙满的“泪水”和结尾模糊了双眼的“泪水”背后承载的感情是不同的。 C .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如英雄残缺的“三根手指”。这既是主人公英勇无畏精神的体现,也是在不同阶段让“她”和读者认出了英雄本来身份的重要特征。 D . 小说第四部分的细节描写,展现出英雄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谨小慎微,也告诉我们,英雄也是和我们平常人一样,有生活的艰难和困境,也是需要帮助和扶持的“弱者”。
    2. (2) 小说第三部分“女儿”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的叙事在线索设置方面很有特色,采用双线型结构(明暗线结构),这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王勃,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時,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①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动及助皆坐诛。神龙初,诏复官。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 , 为监察御史里行。

    (选自中华书局《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痵:同“悸”,因受惊吓而心跳加速。②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 .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 .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 .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在取名之后随即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B . “左迁”即贬官、降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唐宋明清尊左。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 C . “第进士”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 . “服除” 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的规格,故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勃才华早露,少年得志。麟德初年,他向巡行关内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参加朝廷策试被定为优等。 B . 王勃被罢官之后,客居剑南。他曾登上葛愦山远眺,满怀感慨地想到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C . 王勃才能出众,招人嫉妒。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因才华太突出而被同僚属官嫉妒。 D . 王勃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王勃先是被高宗怒逐出府,之后又因杀死官奴差点被处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②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整首诗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浓郁的诗情。 B . 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侧重表现个人遭遇。 C .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 D .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2020高二下·大庆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离骚》)。

六、语言表达
  • 8. 阅读下面的漫画《通途异路》,思考:漫画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0 字左右。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是与体内昼夜节律的自然运行密切相关的。无论熬夜还是熬夜后再补觉,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所以说,,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多轮班工作群体(如护士、安保人员等)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疫情当前,寒假延长,网课在全国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无数家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推出各式各样的网课,无数中小学生投身其中。关于这场网络授课的风潮,各种微信群内爆发了不小的争论。

        湖南哪吒:对多数学生来说,网课的授课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这种形式主义何必存在?广东妮姐:疫情当前,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吧!青海敏敏:网课基本就是一言堂,还有,连续看屏幕对学生视力更是伤害。河南龙王:但是你们不觉得未来的趋势就是网课吗?你们是不是太小看它了?

        ……

        在这紧张的复习迎考关键时期,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在经历了一段网课之后,你有什么心得或感受?面对网上的各种争议,你的态度和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教育报刊《中学生心声》上。注意,语言得体,文体自定,不透露个人、学校等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