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2020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水、空气、金属

更新时间:2020-08-31 浏览次数:250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0·温州) 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与实验室过滤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 冷水浸泡 B . 加热煎制 C . 取液弃渣 D . 装袋保存
  • 2. (2020·台州) 铁在海水中容易被锈蚀,通常在轮船的吃水线以下焊接比铁更活泼的金属块,用于保护铁质船壳。该金属块的材料可以是(   )
    A . B . C . D .
  • 3. (2020·金华·丽水) 取一定质量的锌粒和铜片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再逐渐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4. (2020·金华·丽水) 现有编号为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 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 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 . 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 5. (2020·绍兴) 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由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 B . 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 C . 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 D . 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
  • 6. (2020·杭州) 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牧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 . 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 . 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 . 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 7. (2020·杭州)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

    A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后,回收其中的二氧化锰

    将反应得到的混合物溶解后直接加热蒸发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人到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C

    鉴别盐酸和硫酸

    取样后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D

    比较铜和银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将两种金属与等质量且同浓度的盐酸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A . A B . B C . C D . D
  • 8. (2020九下·宁波保送考试) 某容器中装有盐水若干,老师让小科倒入质量分数1%的盐水100克以配成质量分数2%的盐水,但小科却错误的倒入100克水,老师发现后说你再将第三种盐水40克倒入水中就可得到2%的盐水了,那么第三种盐水的质量分数为(    )
    A . 2.5% B . 4.5% C . 5% D . 7%
二、填空题
  • 9. (2020·台州) 台州甘蔗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    →蒸发浓缩→……

    1. (1) 甘蔗在压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2. (2) 渣汁的分离与图中的(选填“A”、“B”或“C”)实验原理相同。
    3. (3) 糖汁在蒸发浓缩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怎么变化?
  • 10. (2020·宁波) 铁的化合物有广泛用途,如碳酸亚铁(FeCO3)可作补血剂。某硫酸厂产生的炉渣中除了有Fe2O3、FeO,还有一定量的SiO2。兴趣小组利用炉渣尝试制备FeCO3 , 其流程如下:

    【已知:Fe+Fe2(SO4)3=3FeSO4;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

    1. (1) 操作①的名称是
    2. (2) 溶液A中的溶质除H2SO4外,还存在
    3. (3) 上述流程中生成固体c的化学方程式
  • 11. (2020·宁波) 如图是某科学老师设计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

    1. (1) 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这是因为
    2. (2) 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此时B装置的作用是
  • 12. (2020·绍兴) 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常用装置。

    1. (1) 图甲中,在试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 ;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
    2. (2) 用图乙检验CO2性质时,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见浑浊,原因可能是
三、实验探究题
  • 13. (2020·衢州) 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

    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出实验现象与结果

    结论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  ?  ,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

    大于7。

    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

    1. (1) 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 (2) 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3. (3) 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
  • 14. (2020·舟山) 科学兴趣小组采用不同方案对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进行了研究。

    甲同学:将镁带和铜粉分别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乙同学:把铁制容器和铝制容器放在同一潮湿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容器表面的锈蚀情况。

    ……

    实验后,同学们进行汇报和评价交流。

    1. (1) 甲同学根据的实验现象,得出金属镁的活动性比铜强。
    2. (2) 乙同学观察到铁制容器表面有明显的锈蚀现象,面铝制容器表面无明显变化,据此他得出铁的活动性比铝强的结论。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乙同学的方案设计不合理,他们的理由是:铝制容器表面无明显变化是因为导致容器中的铝无法与氧气接触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此方法比较铁与铝的活动性强弱。
  • 15. (2020·金华·丽水) 除H2、CO能还原氧化铜外,CH4及其它一些具有还原性的气体也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如: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某拓展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省略),分别对有关气体问题进行探究。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 (1) 【探究Ⅰ】对已知气体性质的探究。

      将CH4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规范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填序号);

      ①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②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③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

    2. (2) 【探究Ⅱ】对气体组成的探究。

      气体X可能由H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同学们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对其组成进行探究。

      ①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

      ②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含有H2的结论,请对此结论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3. (3) 【探究Ⅲ】对未知气体的探究。

      将某火箭燃料X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C中导出的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已知燃料X是由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根据现象及信息推断并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 (2020·温州) 小明和兴趣小组同学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比较铁与铜的活动性强弱,发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但有时会出现溶液颜色变为淡黄绿色或淡蓝色,甚至无明显变化的异常现象。
    1. (1) 针对上述异常现象,他们认为可能是溶液浓度或反应时间不同导致。为进一步探究此问题,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

      建议:①实验可设计4~5组;②实验时每支试管取用硫酸铜溶液5毫升;③每次实验总时间为20分钟。实验室提供铁丝、质量分数为16%的硫酸铜溶液、蒸馏水及其它实验所需的仪器。

    2. (2) 列举一个因反应物浓度不同导致实验现象不同的例子,写出反应物及现象。
  • 17. (2020·嘉兴) 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

    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

    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 / 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得出结论】 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 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①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②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 18. (2020·杭州) 为了解决人们在野外生活和工作时的饮水问题,小金开展了便携式野外净水器的设计和制作。
    1. (1) (一)设计方案如图甲所示(其中箭头表示预设的水流方向)

      ⑴为了确保水流按预设方向,原水进口和净水出口需要安装单向阀,单向阀类似于人体心脏中心房和心室之间的(填写结构名称)。

      ⑵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小金选择了三种滤料去除原水中的杂质,三种滤料的用途如表所示,则滤料甲、乙、丙分别为(按序填写编号)

      滤料编号 用途
      去除水中的泥沙、悬浮物等大颗粒污染物
      去除大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细菌等
      去除残留的细菌、小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异味等

      ⑶为了使净水器出水快,需要通过加压装置吸水和压水。下列设计中手柄均可带动活塞做直线往复运动,其中能达到人推拉手柄省力这一目的的是(选填字母)

    2. (2) 小金按其设计方案完成了净水器的制作,并对净水器的净水500,效果进行检测已知随着滤料内污染物增加净水流速会降低,当其低于250mL/mn时,需对滤料进行处理。图乙为净水器对三种地表水体进行净水实验,得到的净水流速随净水量变化的图像据此判断,在不处理滤料的情况下,此净水器(选填“能或“不能”)从以上三种地表水体中获取30L净水。

四、解答题
  • 19. (2020·温州) 小明利用稀硫酸与生锈的铁屑反应制取硫酸亚铁,实验流程如下:

    资料:①Fe2(SO4)3+Fe=3FeSO4;②硫酸亚铁容易被氧化为硫酸铁等物质。

    1. (1) 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克。
    2. (2) 写出该实验中的一条化学方程式(除资料①中的反应外)。
    3. (3) 稀硫酸与生锈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要确保铁有少量剩余,其目的是
  • 20. (2020·杭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 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

      ①氯氟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上述反应中起着作用。

      ②如果某区域上空的臭氧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内大量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则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写出一条保护高空臭氧层的合理建议。

    2. (2) 材料二: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①如果近地面处臭氧含量过高,将直接导致下列哪一类疾病增加?

      A.呼吸道疾病    B.血液传染病    C.糖尿病

      ②如图是某地8月1日~5日的温度、相对湿度、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据图分析,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是否有关?并阐述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