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02 浏览次数:15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太太要他当心那些泛泛之交,以及他根据“世间无恶人”理论而交上的朋友。他的麻烦就出在这儿;他无法看出别人的错处。他太太对他说:“当心那些朋友。太快建立的友情不会长久的。”东坡承认,她的话总是应验,我想她这方面的智慧是来自中国“ __________ ”的古训——没有令人兴奋的味道,却永远不会生厌。

    A .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B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C . 知人知面不知心 D . 君子之交淡如水
  • 2. 根据“只有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作出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张三梳理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②张三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③张三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④张三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二、情景默写
  • 3. 按要求填空。
    1. (1) 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2.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3. (3) 苏轼《江城子》写自己在梦中见到妻子,想说的话太多,但不知从何说起,所有情思全在泪水中托出,这句词是
三、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吕思勉

        ①历史到底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有什么用处?

        ②提出这一个问题,我知道多数人都能不待思索而回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即,从前的人做的事情,成功了,大家认为好的,我们可奉以为法,照着他做;失败了,大家认为坏的,我们当引以为戒,不照着他做。但世事不会完全相同,用相同的方法去应付不同的事情,哪有不失败之理?所以愤激的人说道:历史是足以误事的。因为不读历史,倒还面对着事实,一件新事情来,要去考察它的真相,以定应付的方针;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即使去考察,亦易为成见所蔽,而不能见其真相了。

        ③历史知识足以误事之言,并不能说它不对。然而没有历史知识,亦未尝不误事。当袁世凯想做皇帝时,先由筹安会诸人列名发出通电,说要从学理上研究中国的国体问题,到底君主民主,孰为适宜?当时大家看见这个通电,就说:袁世凯想做皇帝了。我以为生于现今世界,而还想做皇帝;还想推戴人家做皇帝;除非目不识丁而全不知天南地北的人,不至于此。然而后来,事情一层层披露出来,竟真的如此,这不是一件奇事么?此无他,还是缺乏历史知识。据这件事情看来,历史知识是不会误事的,所以误事,还是苦于历史知识的不足。袁世凯和筹安会中人,想做皇帝,想推戴人家做皇帝时,何尝没有他们的历史知识?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是如此做成的;推戴人家做皇帝,是如此而成功的;岂能说是没有?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反对的人,自然不会没有的,然而据历史上的成例推测,岂不可期其软化?即有少数人不肯软化,又岂不可望其削平?这个,据着他们仅有的、一偏的历史知识推测,自亦可以作此断案,自不免于希冀侥幸。倘使他们再多读一些近代的外国历史;倘使他们的心思再能用得深一点,知道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不符的甚多,未可轻易地执着前事以推断后事;他们自然不至于有此失着了。所以说: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

        ④历史上成功的,大家所认为好的事情,既不能摹仿;据历史上的成例,以推断事情,又易陷于错误;而没有历史知识,又要误事;然则如何是好呢?须知道:应付事情,最紧要的,是要注意于学与术之别。学是所以求知道事物的真相的,术则是应付事物的方法。浅薄的人往往说:我能够应付就得了,事物的真相,管它干嘛?殊不知你知道了事物的真相,应付的方法自然会生出来,只有浅薄的应付方法,则终必穷于应付而后已。

        ⑤我们要用一个人,为什么要打听他的出身?为什么要打听他的经历?岂不以一个人的性格、才能等等,就是他的出身、经历等等微信公众号:语文考试助力造成的。我们试再反躬自省:我为什么成为这样子的我,岂不和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朋友,我的职业,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再放眼纵观:我们所认得的人,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读书的人多少有些迂腐气;做官的人多少有些官僚气;生意人多少有些市侩气;白相人多少有些流氓气;这是为什么?他们是生来如此的么?然而中国的社会,为什么和欧洲不同?欧洲的社会,为什么和日本不同?甚而至于英国和美国不同;日本和朝鲜不同;就中国的社会,南北风气亦不能尽同;其故安在?就可以深长思了。寻常人对于一切事物,大都不甚深求,所以觉得不成问题。其实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于极远之世的。固然,我们对于一切事物,总不能真正寻根究底,然而多知道一些,毕竟要好一些,然则历史怎好不研究呢?

    (选自《历史研究法》,见吕思勉《史学与史籍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 (1) 第②段提出的“历史是前车之鉴”“历史是足以误事的”两种看法各有理由,请对这些理由加以概述。
    2. (2) 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3. (3) 以下对第④段中“学”与“术”两个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用来寻找事物真相的被称为“学”。 B . 用来应付事物方法的被称为“术”。 C . 拥有了“学”,自然会有“术”。 D . “术”与“学”原本是一对矛盾。
    4. (4) 下面是对第①段“研究历史的作用”的回答,依据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 . 对历史研究得越深入,我们就越能鉴往知来。 B . 研究历史,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真相的认识。 C . 对历史研究得深刻,我们就能回避现实失误。 D . 研究历史,能促进我们了解万事万物的原因。
    5. (5) 第⑤段中,作者是怎样采用例证法证明其观点的,请对例证的运用进行评析。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川的花季

    陈应松

        ①大地如此慈祥。沿着大渡河两岸,以及上游的大金川,一百里盛大的花海,盛大到浩荡,到奔腾,到翻滚,到延袤不断。只有一种色彩:洁白;只有一种味道:清香。这百里的白,满川的香,这被梨花淹没的一个又一个藏寨,被馥郁席卷的一座又一座山头,仿佛大雪突兀而至。这样的村庄,为迎接春天的到来,用一万株、十万株、百万株古老梨树的花,抵抗山顶雪峰的冷、大河奔流的寒。

        ②蜿蜒飘拂的梨花海,如爆着响声的玉佩,点燃耀眼的浮冰。云帛重锦,这是大地的哈达,献给春天的吉祥祝福;它就横亘在川西,横亘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高原之上,有吐尽天下芳香的豪气。

        ③我闯入这样的花海,带着少年一样的亢奋,有如一个春天之火的蹈火者。高原的阳光照耀着那些纯真笑脸,那些青春丽影,那些在花丛中徜徉和歌舞的人们,那些蜜蜂的嗡鸣,那些吹起的长长的铜钦、甲铃和敲响的咚咚的藏鼓,那些嘉绒藏族男女跳起的马奈锅庄。这茫茫的香雪海,玉洁冰清的漩流,旋转在金川的土地上。

        ④沿着梨花的长廊,织着河流的花环,这里的大金川河谷已经完全是茫茫花海。沙耳乡、咯尔乡、庆宁乡、勒乌乡、万林乡……数不清的千村万寨,全笼罩在梨花盛开的赫然气势中,梨花烂漫,粉妆玉垒,雪浪翻飞,不可遏止。

        ⑤金川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被称为阿坝的江南。不过我更看重她的气候,三月这里如此温煦,春风如此和蔼 , 阳光如此明媚,天空的蓝把梨花的白和雪山的白衬得格外纯净。因为梨花的肥厚 , 近看像是水晶雕出的巨大花树,在河流的滋润下,以天真的素白照耀和守护着这儿仙境般的生活。收获果实的秋天一定比想象的还要壮观,也有同样的温暖和甜蜜馈赠给勤劳的人们。

        ⑥这种恢弘的春天的仪式,是古老先民为子孙创造的狂欢节,它依然浸透着祖先们的记忆、嘱托和想象,让春天变得如此华丽,盎然吐放着他们的激情,那么浓郁、雄健、炽热,洪波涌起,渐至澎湃。那被点燃的高原之火,白色的烈焰,是山川的血液。群山在梨花中浮动,绚烂瑰丽,令人情迷的磅礴光流,被流淌弯曲的大渡河带向世界。

        ⑦那几乎透明的花瓣,细小精致的花蕊,有黄,有红,有绿,以微小的光芒组成汹涌的火树,点亮这片吉祥的天空。在夜晚,它是一万个月亮照耀下的银色河川,这些白色的精灵纵情劲舞,跳跃和奔泻在梦里,被河水拉曳成银色的星空。火焰相互串联的秘语,遵循着高原季节的召唤,一瞬间喷发如春雪。煨桑祈福的烟火和村庄的炊烟汇合,从花缝里钻出来,流溢和洇染在梨树林、古碉和藏式小楼之上,这袅袅的、慵懒的、牧歌般的自在日子,让这里的人民如此幸福地陶醉在静谧如童话的梨花园里,令人艳羡。

        ⑧梨花的怒放,梨花的挤攘,梨花的壅塞 , 在这片高原上、河川里滚滚向前,就像春天冰河炸裂。漫天纷飞的花语,属于云朵之下的善良人民。

        ⑨香气蒸腾,银光堆泻,这春天之火,静静地在阿坝高原上燃烧,这古老而又年轻的玉树琼枝,一年一年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和狂欢。

        ⑩在这里,河流、梨花海、雪峰、寺庙、铜钦、古碉、优美的舞蹈、部族的传说,全都闪现在强烈的阳光下,葳蕤并滋润着这片香风花雨之地。

        ⑪一年一度追寻你的踪迹是不可能的,但我会记得这次的偶遇和邂逅,记得你在天边一隅散发的异香,展示的幻景。阿坝连绵起伏的高原群山之间,你汹涌腾越拍击天穹的花海,扬起清香的气息。是一双什么样的巧手,是谁,织就了这条巨大的哈达,捧来这满满的祝愿和崇高的敬意?这属于高原的永远的花季,让金川永远吉祥,永远明艳,永远甜蜜,永远年轻……

    (选自《人民日报》“大地”副刊,2020.3.21)

    【注释】哈达:蒙古族、藏族作为礼仪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

    1. (1) 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2. (2) 作者在第②段和第⑪段都以“哈达”作为喻体,赏析这种写法的效果。
    3. (3) 赏析第⑤段和第⑧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和蔼:

      ②肥厚:

      ③壅塞:

      ④炸裂:

    4. (4)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与客饮杏花下

    [宋]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①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①褰:qiān,撩起;揭起。

    1.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写暮春夜晚,杏花随风飞落于竹帘上,把最后的春意吹走了。 B . 三四句写如水月光穿过杏花,投下斑斑花影,宛如沉在水中的青蘋。 C . 五六句写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将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 D . 尾句写杏花满地,但枝头杏子初长成;暗含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赞美。
    2. (2) 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篇首四句描写工巧:杏花飞落明月入户,月中花影一派清幽。 B . 九十两句由人及物:箫声断、月将落、酒将空,实写人将别。 C . 篇末二句转换自然:由前句惜月转写惜花,抒发了人生感慨。 D . 全诗情景交融,声调优美;写月写酒写花写人,均流畅新颖。
    3. (3) 有人说“争挽长条落香雪”化用了杜甫与白居易诗句,分析苏轼是怎样化用的。

      杜甫《遣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白居易《晚春酤酒》:百花落如雪 , 两鬓垂作丝。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

五、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嗣业传

        ①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累功为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①,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②高仙芝讨勃律②,署嗣业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卒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立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七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虏号为“神通大将”。

        ③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③。常为先锋,以巨棒笞斗,贼值,类崩溃。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

        ④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遂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进收东都,嗣业战多。

        ⑤与子仪等围相州,师耄④,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中流矢,卧帐中,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流血数升卒。谥曰忠勇,赠武威郡王,给灵舆护还在所。葬日,使中人临吊,中朝臣祖泣,茔给扫除十户。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选自《新唐书》卷一三八,有删节)

    【注释】①陌刀:唐代长柄刀的一种。②勃律:古国名,在今印度。③仆固怀恩:复姓仆固,字怀恩。唐朝中兴名将。掎角:从两方面夹攻敌人。④耄:疲劳。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而嗣业尤

      ②虏不军至

    2.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于香积祠北( )

      A.战斗队形      B.列阵;布阵

      C.阵地;战场       D.成群结队貌

      武威郡王( )

      A.送给      B.以殉葬用品送葬

      C.送走;驱除    D.赐死者以爵位

    3. (3)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虏号为“神通大将”。

    4. (4) 对第⑤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B .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C .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D .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5. (5) 第③段画线句表现了唐肃宗对李嗣业的
    6. (6) 按照示例,分析李嗣业的言行对塑造其形象的作用(选择李嗣业的另外两个特点进行分析)。

      [示例]第①段写其善用陌刀,第②段写与勃律交战“立大旗走险”,第⑤段写其多次奋勇冲杀,功劳为众军之冠,死前仍呼喊杀敌:这些行为突显了李嗣业的英勇作战战功卓著的特点。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槎墩记

    [明]吴廷翰

        ①槎①墩在小百万湖中。己亥,既家湖上,而墩遂当堂前。小舟径渡,坐卧终日,以为足以休老。架木而亭其中,四隅亦缘树结茅,如亭环列。以柳若干株为巷,冬青六为门,蕉二为台,水荆、木槿之类杂蔽为垣,芙蓉为屏。墩之名曰槎亭。水月、云霞、风雪、烟雨,槎之所有也。晓日、晚霞、雨笠、风帆,以助四时之景者,槎之所见□。

        ②(甲)曰:夫槎之为物也,引之以牵则进,鼓之以浮则游,然而可泊焉。(乙)夫动也而能静者乎!既骇之以风涛,或啮之以蛟龙,然而不犯焉。(丙)夫险也而能夷者乎!放之可以达四海,溯之可以致万里,然而能返焉。(丁)夫远也而能近者乎!

        ③予以微名飘逐流浪于外,其历夷微之域,犯谗惧之厄,盖屡矣。既困而归,潜形屏足,乃卒得栖泊于此,以偃仰游泳于一泓之间,庶几终身可以免惊覆之患。夫近而不能远,夷而不能险,静而不能动,则槎之用不行。然远不可近,险不可夷,动不可静,则槎之体不全。夫物也,而道存乎其间 , 则予之所托以终身者。

    (选自[明]吴廷翰著,容肇祖点校《吴廷翰集》,中华书局出版)

    【注释】①槎:chá,木筏。

    1. (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2) 对第①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小百万湖湖畔安家定居,门前对着土墩,风景佳妙。 B . 湖上小舟往还,如桃源盛境,但作者身处江湖仍不忘其君。 C . 柳树、冬青、芭蕉、水荆、木槿、芙蓉围拱了作者的房子。 D . 风水雪月、晓日晚霞、风帆雨笠,组成了槎墩四时的景致。
    3. (3) 将“或谓‘墩何取于槎而名之’”还原到第②段中,正确的选择是(   )
      A . 放到(甲)处 B . 放到(乙)处 C . 放到(丙)处 D . 放到(丁)处
    4. (4) 第②段写“槎”的特点是
    5. (5) 本文先描写“槎”的形制,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存乎其间”的“道”,衔接自然,试对此进行评析。
六、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王欣宜对同学说:“最近我有点困惑,因为有人说我很‘执着’,还有人说我有点‘轴’(说话、做事爱较真,不听人劝)。”

    请你以好朋友身份,给王欣宜写一封信,帮其解惑。

    注意:①明确写信目的;②考虑如何说服收信者,语气得体;③遵照书信基本格式;④不少于800字。

    下面方框中的话可以帮你思考这个问题,供你参考。

    孔子说:“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种人是小人啊!因为他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言行。”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重要的是我们得按照道义行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