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0-09-26 浏览次数:1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人的一生:《史记》记载“韦编三绝”的故事,是孔子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论语》中记录的很多孔子语录,如     , 也是孔子热爱读书的最好见证。

        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儒”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④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五柳先生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史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⑤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果对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就离不开读书。

        ⑥修身的“身”主要    指生理的躯体,    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 这个提法本身尚未进入心理层面,比如,一个人虽然行为上服从了,       心里未必认可。      , 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应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就比较稳定,“修身”也就从外在的行为进入到内在的道德心理层面。正心修身还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破坏性的情绪排除掉,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

        ⑦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学会动中求静则对社会以及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益处。“养德养生只是一事”,人的所有危害心理健康的情绪,都是从人有一个“小我”开始的,如果能剔除“小我”,危害性的情绪就消失了。所以,修身最好的境界是把德性培养、人格完善和自己的发展融为一体。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

        ⑧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不追溯到我们的读书传统。在这方面我们有先天的优势。其实在民间也是一样,明清以来,“读书人”在基层社会里都是很受尊重的。士大夫就是做官的读书人,所以“读书”和“读书人”在中国文化中很受重视。

        ⑨我注意到,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很多前辈学者往往从读优秀传记中受益,这一点给我们带来启发。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人之一,可是据他自己讲,青年时对他影响特别大的是富兰克林的自传——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总之,回过头来看,这些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仅仅因为他们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当然是他们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东西,但在另一方面,确立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是那些特别能够激励他们、对他们有兴起之功,尤其是对青年人非常有益的优秀人物的传记。出版界可以多关注一下这个现象,不仅仅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

        ⑩此外,需要发掘经典阅读的实践形式。现在提倡“经典重读”“书香社会”,这些追求非常好,但不能局限在书斋里读书。经典阅读的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多变化。我认识一批四五十岁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读传统经典,比如他们自己编选了一本王阳明的书信小册子,加上一点简单注释,就开始读,然后把心得体会发布出来,一起讨论交流,而且还强调学以致用。这些人中有的人在经营企业,是很忙碌的,却仍然发奋读书,而且读了就要用,用在提升自己身心的修养。这只是一个例子,如果留心观察,还可以注意到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更多的读书方式,这方面是我们以往关注不够的,却应纳入到“经典重读”的思考里边来。

    1. (1) 将下列《论语》中的选句填入第②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C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 .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 (2) 将下列副词依次填入第⑥段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是    而是    但是    然而    所以 B . 不仅    而且    因此    然而    因为 C . 不仅    也是    但是    因此    所以 D . 不是    却是    可是    因此    因为
    3. (3)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回是孔门中唯一的“贤者”。《论语》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B . 五柳先生即陶渊明,“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C . 史迁即司马迁。所著《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D . 朱熹与程颢、程颐合称“程朱学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他读书时的感悟。
    4.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强调的修身指人们的精神行为要完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B . 作者倡导只读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 C . 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多加强经典阅读,减少文学作品的阅读。 D . 作者既提倡“书斋里”读书,也鼓励多种读书方式。
    5. (5) 下列对作者肯定的读书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书要有“无功利”的态度,乐在其中。 B . 读书要摒弃“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陋习。 C . 读书最好做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D . 读书要成为一种修养个人心性的活动。
    6. (6) 作者认为读书的意义远大,请简要概括。
    7. (7) 第⑩段,作者提倡发掘多种经典阅读的实践形式,结合你阅读《论语》的做法,谈谈你的经验。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

        ①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文学书籍,好像就只有一个鲁迅。书都是单行的薄本,牙白的封面,上面印着鲁迅的浮雕像。比如《呐喊》《彷徨》《野草》《华盖集》或者《二心集》等等。翻开一看,遇见的又是“某君昆仲”或“消息渐阙”,不懂其意,就觉得读来无趣,便失去了往下读的耐心和勇气。

        ②后来上大学中文系,自然要面对鲁迅了。讲授现代文学史课的是方铭老师,一位鲁迅的研究者,虽然按那时的风气,很大篇幅在讲鲁迅的思想和革命,但毕竟也涉及到鲁迅作品的文学性。我记得有一次讲到“排出九文大钱”,方老师说“这个‘排字’,实在是太传神了!”这很对我的心思,我面前立即就出现了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那时候学校也经常外请一些鲁迅研究专家来作讲座虽说谈论最多的也还是鲁迅的思想性、革命性或作品的国民性,比如“救救孩子”“阿Q精神”“忧愤深广”之类。但是,对于鲁迅作品本身的艺术性的研究,毕竟多了许多,——我开始喜欢乃至再后来是喜爱鲁迅的小说了。

        ③1981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全国搞大学生文艺汇演,我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一个叫作《前哨》的独幕话剧,不仅自编,还自导、自演———我主演鲁迅,彩排那天,还专门请了省艺校一位化妆师。扮上之后,围观者一阵惊呼———哎呀,真的很像啊!我现在把剧照拿出来示人,观者还是咋舌,很难想象这是由一位二十四岁的学生扮演的。《前哨》汇演一等奖,我本人也获得了表演一等奖。不久,应省电视台邀约,我将话剧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当年便由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那个晚上,学校的操场上摆放着几台电视机,让各系的同学观看。当主持人报出节目预告——“19点35分,电视剧《前哨》”,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藏在人群里的我一阵窃喜,也羞涩。我想自己接下来就是要再好好研读鲁迅作品了。

        ④随着对鲁迅阅读的展开,接触的资料也日益增多,鲁迅的故事、传说、绯闻、争议,纷至沓来。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与重读,欲罢不能地反复品读后,鲁迅的形象由平面而立体:作家的鲁迅和男人的鲁迅,是大不一样的。后来的事实表明:当我成为一个作家后,我坚定地相信,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好的作家;当我暂别案头不写小说时,我依旧相信,鲁迅的文字是我心中最好的文字。一次和日本的学者谈到鲁迅和现当代作家的关系,我说:中国现当代作家和鲁迅的关系是一枚惊叹号——鲁迅是那一点,其他人排成一线;鲁迅是唯一的,其他人和鲁迅之间永远有段距离,无法弥补!其他人和鲁迅一比,就不免会露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种小,在我这里首先是格局的小,其次也是文字的小——我说过,我只立足于鲁迅的作品;具体地说,我迷恋他文字的魅力、叙述的味道,更是欣赏他的写作姿态———那是一种从容的优雅,宠辱不惊 ,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一副无所谓的姿态。没有人可以塑造阿Q这样的艺术形象;没有人可以虚构大王和贱民的两颗头颅,在沸腾的鼎炉中彼此追咬这样的情节;也没有人可以写出“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平白有趣的句子。所以今天看到陈丹青文章里只认鲁迅是“大先生”,认为这位大先生不仅样子“好看”而且人也“好玩”,我是十分赞赏的。

        ⑤这些年浪迹四方,无论落到哪里,大先生的书我都是要随身带着的。我有两套不同版本的《鲁迅全集》,也通读了四回,每读一回都有不同的心得,即便是阅读本身,面对那些令人迷恋的文字和叙述,也觉得是非常的享受。安徽大学王达敏教授曾将我的两部中篇小说《重瞳——霸王自叙》《三月一日》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作比较,认为我这种超现实主义文本,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鲁迅的影响。

        ⑥有一次朋友这样问我:对于鲁迅和胡适,你最敬重哪位?这个题目让我想起谢泳编过的一本集子《胡适还是鲁迅》,显然这是个漫无边际的题目,但我还是回答了。我说,我喜欢鲁迅的文字、胡适的为人。这种归纳是即兴的,却也是发自内心,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不喜欢鲁迅的为人或者讨厌胡适的文字,而是二位前辈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方面有所不同。我之所以不喜欢那部叫作《黄金时代》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迫使我去接受一位大相径庭的鲁迅。

        ⑦在我最初二十年的记忆里,“鲁迅”和“胡适”这两个名字,是完全对立的。鲁迅的形象如同当时流行的一幅叫作《永不休战》的油画,横眉冷对,大义凛然,手执一管匕首投枪般的毛笔;而胡适的形象却永远只能出现在漫画中。他也有一支笔,但不是拿在手里,而是架到了耳朵上。很多年后,当我终于看到了胡适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时,才觉得他与我记忆中的某位老师相像,没有脾气,不严自威,大多的时候脸上都挂着微笑,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那是“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和蒋中正的一次合影,老蒋正襟危坐 , 胡先生则翘着二郎腿——不知道是否还有别的文化人和最高统治者如此合影过?这张照片让我心热,胡适的这份倜傥,让作为胡适同乡的我很骄傲。

        ⑧学者孙郁著有《鲁迅与胡适》这本书,其中开篇一章就说,鲁迅和胡适,虽然长期以来一个被当作“左翼文化”的旗手,一个是“右翼文人”的主帅,“一个充当了社会与政府的批评者,另一个成了现存政权的诤友”。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孙郁“看到了两个人在精神气质上的一致性:自由主义与精神的现代化”,这很触动我。作为“五四”那一代文人的代表,鲁迅和胡适,之所以能成为两座不可动摇的丰碑,某种意义上就在于这种“精神气质的一致性”。

        ⑨我读胡适的作品有限,但读到过不少他的事迹或者传说,譬如当年留学美国的胡适日记,其中关于麻将的记载——周一,麻将;周二,麻将;周三,胡适之啊胡适之,你再这么麻将下去可就彻底废了!但是周四,还是麻将!于是我眼前顿时就浮现出一张“我的朋友”式的笑脸,亲切无比。再譬如1929年的某一天,作为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机智化解了一起女学生的投诉指控——劝作为学生的张兆和嫁给老师沈从文。这是多么幽默与慈爱?即使是后来台湾岛发生轰动一时的“雷震案”,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胡适没有采取迂回的态度,而是挺身而出,援引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作答:“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小溪出前村。”这又是多么坦荡与凛然?

        ⑩1999年季羡林先生去台北讲学,特地前去谒见胡适先生墓。回来之后,写出了饱含深情的散文《站在胡适先生墓前》。季先生这样写到: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联翩,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往事如云如烟,又历历如在目前……我站在那里,蓦抬头,适之先生那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突然显现在眼前,五十年依稀缩为一刹那,历史仿佛没有移动。

    (选自潘军同名散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成语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纷至沓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B . 宠辱不惊:不以得失而动心。 C . 大相径庭: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D . 正襟危坐:严肃又拘谨地端坐。
    2. (2) 下列对文中引用句出处的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某君昆仲——《狂人日记》——《呐喊》 B . 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彷徨》 C . 救救孩子——《明天》——《呐喊》 D . 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一件小事》——《朝花夕拾》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学课堂对鲁迅作品艺术性的研究,引发了作者对鲁迅小说的喜爱。 B .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作者,其他作家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C . 作者认为,胡适与鲁迅既有一样的精神气质,又在形象上各有不同。 D . 本文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深意,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和胡适两位大师的尊敬。
    4. (4) 作者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结合全文做简要说明。
    5. (5) 作者在文中引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胡适有“‘我的朋友’式的笑容”。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胡适的性格特征。
    6. (6) 作者说鲁迅手执的毛笔“匕首投枪般”,结合《呐喊》篇目中的具体情节,举例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 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固其根本                          根本:事物的本质

      ②人君神器之重                      当:做上

      ③今陛下昆山之玉                    致:获致,得到

      ④而陛下之                          说:说说

      ⑤而骏良駃騠不外厩                  实:使……充满

      ⑥西蜀丹青不采                      为:“被”

      ⑦今弃击瓮叩缶而《郑》《卫》        就:成就

      ⑧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

      A . ①⑥ B . ③⑤ C . ②④ D . ⑦⑧
    2. (2) 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求木长者                制诸侯术也 B . 况于明哲乎?            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 . 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不然 D . 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永保无疆之休 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休战 B . 情不胜其欲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 C . 秦不生一焉 秦国一个都不出产 D . 适观而已矣 适于观听罢了
    4.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认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B . 李斯委婉地询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的各类宝物,以引出下文。 C . 李斯此段写法铺张,气势纵横,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D . 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极力劝谏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
    5. (5)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6. (6) 两段文字运用的证论方法多有相同,任选一例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 , 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释: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附刘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慨叹自己只能徒作楚囚,为国家沦丧而伤心,“真成”“遂无”流露出极大的哀愁与无奈。 B . 颔联写“飞鹊”“拙鸠”,由对国事的伤感转而写自己的处境,在格调上与前句完全不同。 C . 尾联写诗人漂泊落魄,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枝可栖”,由此徘徊低迷,心怀郁郁之感。 D . 全篇以家国之慨起,以身世之叹收,起得突兀,收得自然,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
    2. (2) 下列诗句与“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情感基调相似的一项是(   )
      A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B .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唐•刘禹锡《秋词》) C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宋•苏轼《定风波》) D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3. (3) 颈联“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为人称道,试进行赏析。
四、情景默写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借“”,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逝去,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
    2. (2) 《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告诫“今人”如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3. (3) 《登岳阳楼》中,杜甫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用“”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
    4. (4) 在《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嗤笑子路“
五、语言表达
  • 6.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书法艺术是世界认识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途径之一 , 为世界艺术增添着绚丽的光彩。

    1. (1) 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一方面说明汉字本身除了作为语言符号外还具有造型审美价值。

      ②虽然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的汉字能够从实用书写中发展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审美习惯。

      ④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不同,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④②①③ D . ②④①③
    2. (2)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结构混乱,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六、小作文
  • 7. 微写作。①晴雯和袭人是贾宝玉身边两个性情迥异的人物,你喜欢哪一个?要求:结合原著,陈述理由。
  • 8. 微写作。“定格”指电影、电视剧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是影视作品常用的叙事手法,目的是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和精神的震撼。如果你来导演《边城》或《老人与海》,会选择其中哪个画面“定格”?请对你“定格”的画面进行描写。要求:符合原著,描写具体。
  • 9. 微写作。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物象,作者常常赋予它深刻含义。请从《边城》的“白塔”和《老人与海》的“狮子”中选择一个物象,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你的情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
七、命题作文
  • 10. 2020年春节,湖北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很快席卷全国。抗疫期间,有人驰援武汉一线,做了逆行者;有人下沉走入社区,做了志愿者;有人呆在家里自我隔离,做了顺行者……你在防疫期间是如何做的呢?

        请以“我的‘抗疫’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