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理工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0-09-26 浏览次数:1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 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    , 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饰”中的“讳”,读音为huì。 B . “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汉书》作者班固的妹妹班昭。 C . “戕害”中的“戕”,第一笔是“𠃊”(竖折)。 D . “不矜不伐”中的“矜”,与“矜持”中的“矜”,意思相同。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追求集大成 B . 健康的基础的美 C .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 . 无意间承传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3. (3) 请把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并把序号填入材料二的横线处。

      ①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

      ②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

      ③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

      ④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⑤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

    4. (4) 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
      A .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5. (5)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 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便认为“奸淫狗盗”,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 C .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 .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6. (6)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哪些方面的原因使人们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甲)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乙)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来尽者,予以数言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1. (1)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2. (2) 文中“予以数言之”中的“了”,与下列成语中的“了”,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 了如指掌 B . 了无惧色 C . 没完没了 D . 一目了然
    3. (3) 根据文意,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取表达效果最好的两个虚词,分别填入(甲)和(乙)处。(甲)其临敌制胜也(乙)一题到手(   )
      A . B . C . D .
    4. (4)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予更数十百言/至丹荆卿为计 B . 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幅穷墨止/奔车朽索,可忽乎 C . 如是又何虑文不理明辞达/杳不知其所 D . 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某以谓受命于人主
    5. (5) 文段中作者以兵家术语(填写四字词语)来阐述为文之道,又在后文中阐述了有关写作的两个方面。
    6. (6) 请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7. (7) 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明理由。
三、诗歌鉴赏
  • 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②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③,不必取长途。

    (注)①这是杜甫晚年北归无望,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江汉,指长江、汉水之间。②永夜:长夜。③老马:取“老马识途”典故之意,这里是诗人自比。

    1. (1) 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2. (2) 诗中颔联描写了“片云”、“永夜”、“孤月”等自然景物,把诗人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体。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杜甫《漫成一首》) B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C . 春江渺渺抱墙流,烟草茸茸一片愁。(方惟深《谒荆公不遇》) D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 (3)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说明。
四、句子默写
  • 4.  
    1. (1)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2. (2) 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阿房宫赋》)
    3. (3) 《六国论》文章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4. (4) 今逐客以资敌国,,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
    5. (5) 六朝旧事随流水,。(《桂枝香·金陵怀古》)
五、小作文
六、材料作文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到父亲节、母亲节这天,微信朋友圈满屏都是各种对父母的祝福,或者是晒自己父母的照片。对此,网友们评价不一:有人为这浓浓的亲情点赞;有人说各种晒只是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多父母并不玩微信;还有人说有发朋友圈的工夫,不如回家为爸爸妈妈捶捶背洗洗脚来得实在……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