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历史抢分模拟试卷(三)

更新时间:2021-01-08 浏览次数:10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48分)
  • 1. (2019·唐山模拟)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A . 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 . 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 . 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 . 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 2. 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
    A . 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 . 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 .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 . 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 3. (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 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
    A . 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 .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 .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 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 4. 如图为清代国子监(太学)大门外的下马石,石刻汉、满两种文字“官民人等至此下马”。此处文物古迹(   )

    A . 缺少史料印证无法判断内涵 B . 体现了满清政府的民族传统 C . 用以严明宫禁之地出入秩序 D . 彰显了儒学文化的特殊地位
  • 5. 洋务运动期间,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章程都强调“查此局虽系官督商办,究竟煤铁仍由商人销售,似宜仍照买卖常规,稗易遵守。一切工作事宜,均以中国商民为之,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方能持久”。但此类企业经营最终失败。其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 官商勾结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B . 军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C . 商人对洋务运动失去了信心 D . 官僚权力凌驾于资本之上
  • 6. 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这一主张(   )
    A . 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 B . 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 C . 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 D . 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
  • 7. (2019·唐山模拟) 1937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投资26亿“满洲国元”。1938年又扩充至50亿“满洲国元”,使得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日本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 .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B . 转移本土过剩的产能 C . 掠夺沦陷区战略资源 D . 消耗伪满政权的实力
  • 8.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 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其意在(   )
    A .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 . 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 . 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 . 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 9. 公元前5世纪后期,如果有人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与既有法律相抵触的议案,或者议案提出的方式违反法定程序,在此后的1年内,任何公民都有权起诉议案提出者,如果起诉者胜诉,则给予奖赏,违法议案提出者将被处理罚款。这一制度的设立(   )
    A . 凸显了法律建设的专业化水准 B . 保证了城邦政治决策的公正性 C . 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心 D . 防止了行政官员对权力的滥用
  • 10. 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这表明(   )
    A . 封建神学孕育了人文精神 B . 黑死病使人们不再信仰基督教 C . 价值观念植根于社会现实 D . 瘟疫肆虐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生
  • 11. (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 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了对苏联的新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主旨是加强美苏合作,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政策(   )
    A . 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 .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C . 使美苏实现战略和解 D . 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 12. (2019·唐山模拟)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美国外交(   )

    美国首倡创立的部分国际组织

    成立时间

    名称

    1920年

    国际联盟

    1945年

    联合国

    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

    A . 始终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针 B . 借助多边外交推动多领域的国际合作 C . 淡化了意识形态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D . 逐渐控制欧洲建立了全方位世界霸权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移民提供室屋田嚣、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迫,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扣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其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藏的。

    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

    其次,在整个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这种动力经久持续。

    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确定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吸收具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入国家建设的行列。”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1953年10月,政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1959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在学校举办的农场和工厂中参加劳动;二是参加学校安排的下厂、下乡劳动;三是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摘编自陈磊、栗洪武《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但,这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1905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突访摩洛哥港口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摩洛哥危机爆发。于是,法、德两国开始谈判。英国困惑于法德毫无进展的外交,一方面害怕卷入对德战争,对此采取事不关已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在静观其变,这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1911年春,摩洛哥爆发反法起义,同年5月,法国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摩洛哥。德皇要求法国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为补偿,并派遣军舰“豹”号开往摩洛哥,摩洛哥危机升级。面对可能的战争威胁和法德秘密谈判,英国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外长格雷由静观其变转为明确支持法国而反对德国的强硬立场。这一举措不但稳固了英法关系,而且使得英俄靠近,保证英国的“不孤立”和欧洲的均势。

    ——摘编自徐娴《从阿加迪尔危机看一战前格雷的对法外交》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摩洛哥危机出现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摩洛哥危机中调整外交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的巨大灾难促使人们对西方社会进行反思。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宪政运动的失败等原因,致使梁漱溟对从前的宪政主张逐渐产生了怀疑,最终经过重重思考,决定致力于在保持现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以儒家理论为核心的社会改良来振兴中国农村,刷新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进而实现中国现代化。这是梁漱溟文化建国的理想尝试,是他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设计的既有别于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又不同于苏俄共产党的“儒家社会主义”之路。

    1927 年是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最初“觉悟”阶段。这一年的 3 月,毛泽东开始“觉悟到乡村中的不满可能会变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梁漱溟确立了他“如何去替民族开这条路来,则我之所谓‘乡治’是已”的立国之道,开始了他实践乡村建设计划的第一步。

    ——摘编自崔慧殊《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争议研究》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思想产生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和毛泽东关于乡村建设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价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思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